建陽區莒口鎮焦嵐村,是閩北一個普通的小山村,全村人口520戶1822人。13個自然村星羅棋布,人口分散。
土地,是當地村民手里最大的財富,全村土地4800多畝,主要用于種糧。但是,過低的種糧效益讓三分之二的村民走出了大山討生活。
糧食收益低的痛點在于價格低,價格低問題在于特色不足。因為兩個人,焦嵐村從去年開始有所改變。
一位是老農技員林李財。早在2012年,江浙客商在村里試種特色農產品紅米和黑糯米,聘請的農技員就是林李財。讓他驚訝的是,這些米每公斤40元,與平常米價格相差近10倍。但由于技術、成本、種植習慣等原因,村民不敢試水新品種。
另外一位就是新來的下派第一書記劉小華。“剛到村里時,村集體年收入不到3萬元,是一個貧困村。如何讓鄉親們增收,又能增加村集體收入,難題擺在面前。”劉小華告訴記者,焦嵐村去年11月成立了美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瞄準的正是已在村里落地生根的紅黑米新品種。今年5月,公司流轉土地300畝,為農戶購買新種子,引入了第三方的農機服務。種植師傅就是林李財,解決了技術問題。
在南平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幫助下,這片試驗田成為2019年福建省優質稻新品種示范片。劉小華覺得,在這塊試驗田里,必須換另一種種植方式。“按照標準化生產,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人工除草、放水,路旁種植波斯菊等顯花植物吸引害蟲的天敵,再輔以捕蟲器,一季稻結束后種下紫云英作為生態肥料,將原來‘水稻懶人’的經營模式變成了一門精細活。”
剛開始,村民們心里不踏實:畝產只有三四百公斤,只有高產雜交水稻的一大半,價格這么高,到底有沒有人要。公司便從銷售終端著手,引入了訂單農業的模式,在福州、廈門等地簽訂了銷售訂單,約5萬公斤。這樣,給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
劉小華仔細算了一筆賬,按照公司與村民的合同,一畝地300元流轉金,每公斤糧食按照10元回購,每畝按照350公斤計算,不計算土地流轉金,糧食生產凈利潤在1800元左右,比原來高出三四倍。對于村集體來說,300畝土地大概產出6萬多公斤大米,為村集體帶來了100多萬元的收入。
有了主導產業,劉小華的第二個目標是為村里再量身打造一個特色新產業,為鄉村振興添一個新引擎。
“村里有綠水青山,生態優良,適合養殖業。結合獨特的濕度與氣候,我們選擇養殖五步蛇,不僅可賣蛇肉,而且對接南平的七大綠色產業之一——生物產業,有產業做后盾,蛇毒可以做大文章。”劉小華說,選擇這個產業,還是因為一個能人。此人就是在光澤與五步蛇打了9年交道的許慶豐。“現在全國僅有幾家企業能夠規模化養殖五步蛇,他是圈內的佼佼者。”許慶豐一直想擴充產能,但沒有合適場所。劉小華與許慶豐一拍即合,將村里閑置的8畝校舍進行改造,引入蘄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今年5月,蘄昇落地村里,總投資7300多萬元。村集體以校舍、土地入股,占股10%。許慶豐說,首期養殖了七八千條五步蛇,光是蛇肉一公斤達500多元,市場供不應求,蛇毒價值更高。據估計,每年該企業收入可達三四千萬元,這份收益將按照股份比例返還給村集體。
劉小華告訴記者,樟布自然村不僅風光旖旎,創建了四星級美麗鄉村示范村,而且人文薈萃,有古跡“鰲峰書院”等,是閩北鄉土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村里正委托一家機構進行規劃,謀劃樟布研學等旅游線路,還打算將養蛇基地發展為蛇知識文化館,讓特色現代農業、旅游、文化相得益彰,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73歲的老黨員封有成說,這一年來,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而且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在家的村民都有了盼頭。
責任編輯:黃仙妹
- 莆田仙游縣最后5個貧困村年底“脫帽”2019-11-22
- 福建:老區蘇區,一個都不掉隊2019-09-21
- 漳州出臺方案 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2019-08-15
- 泉州印發方案聚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2019-08-15
- 泉州下達62萬元補助資金 助力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2019-08-07
- 龍巖市大力傳承紅色基因 以黨建促脫貧2019-07-10
- 福建:減稅降費提振信心 持續為脫貧攻堅“助跑添翼”2019-07-10
- 古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 走好脫貧攻堅后半程2019-07-08
- 平安三村工程落地陜西 "銅川模式"助力脫貧攻堅2019-07-05
- 貧困縣“摘帽”進程過半!為了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習近平提了哪些要求?2019-07-05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武夷山國家公園形象標識正式啟用2019-11-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