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縣華橋鄉華橋村成立全縣首家村集體物業公司,既提供精細化公共服務,又壯大村集體經濟
思路一變 服務增效
海峽網12月2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換一盞路燈本地要100元,如果叫來縣城修理師傅,價格飆升到三四百元;一個旱廁改造費用1萬多元,如果由外來企業打理,開價就要五六萬元。是隨市場大流,一包了之;還是想辦法花更少錢辦好事,這是距離光澤縣城10多公里的華橋鄉碰到的一道鄉村治理選擇題。
“這樣的問題在鄉村治理中并不少見。”華橋鄉黨委書記熊星林說。前幾年,與其他地方一樣,鄉里將保潔服務打包給一家縣里企業,借“市場之手”保潔。但是,花了30多萬元,效果卻不好,公司請來的六七名保潔工人責任心不強,常常推諉扯皮,推敲合同細節讓雙方都疲于應付。
“問題關鍵在于治理體系,不能單靠社會這一方,畢竟農村情況更復雜,更需要形成社會治理共同體。”熊星林說。鄉村綠化美化、衛生保潔、道路養護等方面的從業門檻并不高,因此,鄉里決定換一種思路。針對這些領域的公共服務需求,于2016年在華橋鄉華橋村成立了全縣首家村集體物業公司——振華物業有限公司,由村主任黃澤毛當總經理,4名村民代表任監事,鄉里監管財務,搭好公司框架。
還是一樣的價格,不過“他治”變成“自治”,方式更精細。村兩委負責引領組織,振華聘請了33個村民負責保潔工作,工人與村民雙重身份并存,利用“熟人社會”優勢,引入村規民約,村民從“觀望者”變成“參與者”,連村里的200多棵月季都全被村民認養。“其中25個保潔工人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年增收3600元,實現穩定脫貧。”黃澤毛說。
有了大家群策群力,村里常年干凈整潔,得到南平市的肯定。“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曾建明說。而且,這一改革也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目前,鄉里將這種模式推而廣之,一是從保潔業務擴大到小型水利、道路養護等更多領域,試水更多服務供給;二是從1個村推廣到周邊7個村,今年前9月營業額達190余萬元。
“全鄉12個村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平衡,少的只有四五萬元,我們將華橋村的經驗復制推廣,前年9月成立了華創扶貧開展有限公司,12個村每村出資30萬元,收購鑫橋木業公司100%股權,擁有120畝工業用地和1萬多平方米廠房,今年租金達56萬元,每個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熊星林說,公司還開發電器維修、水電安裝等服務領域,月服務10多次,解決社會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記者點評>>>
不可“一包了之”
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借“市場之手”來實施鄉村治理,在農村方興未艾。購買社會化服務,讓專業人做專業事,提高鄉村治理水平,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趕時髦、圖省事,不問適合不適合地方情況,一包了之,可能后患無窮。
從目前看,這種一包了之的風氣,出現了許多問題,集中于成本過高、治理效能偏低。眾所周知,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比城市復雜,基礎卻比城市差,因此需要更加精細化的服務供給。如果一包了之,不能給市場補偏救弊,不問治理效能,效果可想而知。
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同理,方法是否合適,要看地方實際情況,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社會協同是社會治理體系重要一環,社會治理活力在社會,潛力在市場。華橋鄉的嘗試在于換了一個更具性價比和責任心的市場主體,畢竟對這類服務領域來說,門檻并非很高,責任心更為重要。這種做法能夠補上市場最為缺失的公益性短板。而且,新的市場主體在農村更接地氣,在治理結構上更具優勢,將黨委政府、社會市場、群眾納入共同體,尋求治理最大公約數,在德治、自治上更有作為。同時,這為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提供了一條可供借鑒的路徑,以內生動力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芍^一舉兩得。
當然,改革中也夾雜著不同的聲音。如何完善自身監管機制、形成公開透明的項目競爭機制等,須在法治上建章立制,這是華橋村改革下一步需破題的地方。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美化綠化農戶庭院,南平光澤縣黃溪村這樣做——“送”你一盆花,美了庭院富大家2019-10-31
- 南平光澤縣:共治共享,生“綠”更生“金”2018-02-11
- 南平光澤縣一村挪用脫貧資金被通報 村主任受處分2016-12-08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2019邵武云靈山山地戶外節圓滿落幕2019-12-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