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探索治水興水新路徑,走出一條因水而富、因水而興的新路子
讓水資源“流金淌銀”
東南網8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高德運)光澤縣地處閩江源頭,111條大小溪流交織成網,大的河流16條,境內地表水總量達42.9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6萬立方米。
一滴水,何其珍貴。光澤是省內唯一全流域水質達到國家二類及以上標準的縣域。因為生態,中石油武夷山礦泉水項目相中此地,一期年銷售超700萬箱,產值超2億元;省重點項目澤匯漁業產業園花落光澤,依靠肖家坑水庫優質水資源,800畝園區可實現年產值20億元。
從江河之水到產業活水,光澤通過治水興水,使得水資源價值逐漸攀升,躋身光澤四大產業集群之一,走出一條因水而富、因水而興的新路子。
治水:兩手發力,人水變和諧
水是生態之基,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發力的關鍵點。光澤因水而名,要守住這“生態血脈”,得先解決棘手的治理難題。
光澤屬于我省典型的暴雨易澇區,近幾十年就有四五場特大洪水。由于多數河道特殊的“721”結構,即七成石頭、兩成砂子、一成泥巴,河床堵塞,行洪不暢,特別是2010年百年一遇特大洪災敲響了警鐘。
痛定思痛,治水勢在必行,清淤首當其沖,但是面前卻有一道“高壓線”。砂石是國家礦產資源,事關生態保護,從2018年底縣里全面停止辦理采砂許可證。然而砂石供不應求,價格飆升。可如果河道不治影響群眾的生活,而且人水矛盾突出,這道難題如何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舍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要在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關鍵要轉變治水思路,既要生態修復,又要回應老百姓所盼所急。”縣水利局局長陳正文說,光堵行不通,用統籌兼顧之謀來解題,兩只手同時發力,前端由政府主導運作,守住生態紅線,禁止個人或單位非法開采買賣,依法依規進行清淤疏浚,結合水美城市建設,對水生態進行修復。后端由國有水投公司運營,由第三方評估定價,將富余的砂石料用于重點民生項目,解決民生剛需,產生的收益將反哺河道生態修復工程、修復農田水利等,實現生態效益、社會經濟與經濟效益多贏。
從去年開始,該縣選取了6個試點,華橋鄉正是試點之一。該鄉對黃石溪水電站旁邊河道進行了整治,幾百米的河道經過清淤,清理出5000多立方米的砂石,一些就地用于水美建設,修復被洪災沖刷的河岸,岸上岸下系統治理,改善水生態。富余的砂石則就近用于316國道修復工程,解了建材不足之渴。“經過整治,河流實現了水清河暢岸美,又解了重點民生項目的砂石用料之急,從花錢治水到清淤反哺生態修復,實現盈余60萬元。當然,這些錢最終還是用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縣政協副主席、華橋鄉黨委書記熊星林說。
在西溪城區橘子洲,河道經過疏浚后,由幾十米寬變成了百米寬,而且水美城市建設就地取材,用河道里清理出的鵝卵石自然修復,水美豐茂,人水相親,芳草萋萋橘子洲,成了光澤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
縣水利局二級主任科員吳光明說,所有疏浚點都是經過科學規劃,擬對全縣15條溪流清淤整治135公里,確保合理有度。但是,砂石畢竟是國家資源,為了保證運作規范,改革推出了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項目建設,針對小型項目,通過立項、招標、施工等程序,富余砂石就近供應公益事業項目建設,包括村民自建房用砂;第二種模式是拍賣,由水投公司委托拍賣,收入歸縣財政;第三種是定向供應模式,‘一事一議’定向供應工信局(機制砂廠)、交通局(杉杭路橋公司)、省重點項目(澤匯漁業)等。”吳光明說,3種模式雖然路徑各不相同,但都確保政府主導、收支規范,讓砂石取之于河,用之于河。
經過清淤疏浚,不花財政一分錢,12公里長河岸水更清,岸更美,生態更宜居。去年和今年兩次“7·9”暴雨洪澇,許多地方打破了該縣30年同期日降水量極值,但是清淤后的河道起到了關鍵作用,洪水通行無礙,縣城有驚無險。而且,治水還為重點項目、民生項目等提供了幾十萬立方米的砂石,解決了項目建設原料問題。同時,為財政添了五六百萬元的盈余,為下一步水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經過科學治水,光澤的水生態好了,釋放良好生態所蘊含的經濟價值,水經濟順理成章。
興水:系統謀劃,解題水經濟
眾所周知,生態產品是指生態系統為了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而提供的產品,大致分為供給服務類產品、調節服務類產品和文化服務類產品三類。水生態產品也是如此,那么該如何變現這些產品?
“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關鍵在于思路,在于轉化路徑。如何讓水流金淌銀,結合中國生態食品城建設,針對用水方式粗放的問題,在前端做了‘水生態銀行’,水資源集約利用,節水增效;后端用品牌賦能,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讓水成為生態食品城的一縣一品。”陳正文說。
2018年,光澤經過梳理,繪制出全縣水資源“一張圖”。在這張圖上,全縣27座大小水庫,蓄水量10434萬立方米,全都可以轉化用于生態養殖漁業,近半以上可用于飲用山泉水加工。經探明,全縣還有14處可開發地下礦泉水點,飲用礦泉水量達300萬立方米以上。
厘清家底后,由縣水投公司作為“水生態銀行”運營機構,徹底打破碎片化的用水方式,策劃梳理出一批與優勢自然資源密切相關、市場投資效益好、落地實施快的項目,形成項目儲備庫,讓集約化、規模化地用水變成了現實,回應了新時代生產力發展需求。
肖家坑水庫位于武夷山核心保護區,水庫集雨面積26.5平方公里,平均年來水量3400萬方。2018年,肖家坑水庫成為城區居民第一飲用水源地。“目前肖家坑水庫供水2萬方,還剩下8萬方左右的優質水資源,資源沒有得到集約利用。”陳正文說,通過“水生態銀行”拋出橄欖枝,一下子引來了“大龍頭”澤匯漁業。澤匯漁業總經理謝軍說,一水可“兩吃”,1萬噸水用于漁業養殖,3000噸用于武夷瑞泉水加工項目。“澤匯漁業年底投產,95%的水實現循環利用,打造成為全國高科技循環水養殖的標桿企業;武夷瑞泉山泉水年可生產礦泉水70多萬噸,產值約5億元,將成為華南地區同類生產企業中智能化、自動化水平最高的示范性基地。”
像澤匯這樣看上水的“龍頭”并不少,中石油、浙江暢游體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等紛紛落地開花。除了對水生態高看一眼外,“水生態銀行”運作機制為資本、人才、科技等要素下鄉提供了便捷通道,解決了企業后顧之憂。
依托“水生態銀行”,水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從資源到生產者,走完了價值實現的第一步;從生產者再到走進千家萬戶的產品,品牌成了追尋高效益的必由之路,這是價值實現的第二步。
讓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田斌高興的是,2014年光澤開始打造“中國生態食品城”這一公用品牌,2018年,南平市推出了“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首批36家企業獲準使用該品牌,生產武夷山礦泉水的武夷山水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名列其中,為水產品插上了品牌的翅膀。
“有了‘大武夷’金字招牌加持,這款定位于福建本土中高端礦泉水,成為全國首屆青運會唯一指定用水。礦泉水借助中石油全國1.8萬個供應渠道銷往全國30多個省市,年產量在800萬箱,近日公司獲得了鸞鳳鄉坪山村山下礦區飲用天然礦泉水探礦權,準備上線二期項目。”武夷山水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羅旌西說。
近日,浙江暢游體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再傳佳音,將在光澤謀劃建設3個庫釣基地、5條溪流釣線路基地,一種涉水文化服務類產品正悄然興起……
在光澤縣縣長趙大建看來,水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光澤摸索出了政府主導和市場力量相結合、多主體參與的新路子,在供給服務類產品、文化服務類產品等方面有所探索,但水既是一種資源,也是公共產品,具有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等功能,有賴于生態產業化經營和生態補償相輔相成,創新多元化、市場化的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
責任編輯:趙睿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光澤:仁厚村里話稻魚2020-07-13
- 南安致力打造治水升級版:兩溪一灣崛起生態美景2020-01-02
- 福州治水:從“掛牌”到示范的蝶變 收獲生態環境的“高顏值”2019-12-26
- 第三屆中國(武夷)生態食品博覽會在光澤舉辦2019-11-15
- 看光澤——創新驅動 因“綠”生“金”2019-09-23
- 讓山區小城瓜果飄香2019-08-19
- 守護“源頭水” 南平光澤縣探索“綠水維護補償”機制2019-08-05
- 南平光澤縣副縣長江暉到李坊鄉管蜜村查看汛期受災情況2019-07-10
- 福州“治水大戰”打得如何 記者帶您一起感受2019-07-05
- “無廢城市”,綠色光澤再出發2019-06-30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南平建陽區: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2020-08-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