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傅凱峰 周政華)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復《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實施方案》。4年多來,武夷山國家公園聚焦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破解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矛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圓滿完成各項試點任務,為在南方集體林區建立國家公園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優化整合,新體制匯聚治理新合力
2019年底,武夷山市星村鎮鎮長曾智敏多了兩個新身份——武夷山國家公園星村管理站站長、星村執法大隊大隊長。
星村鎮位于九曲溪上游,行政區域面積687平方公里,其中490平方公里位于武夷山國家公園內,涉及原住居民眾多。老百姓生產生活與國家公園息息相關。
復雜的社區環境,讓生態保護工作變得更加棘手。
“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難免矛盾,必須爭取老百姓的認同與支持。”武夷山國家公園星村執法大隊常務副大隊長呂兆平說,深耕基層的村鎮干部具有天然優勢。
為匯聚治理合力,武夷山國家公園在試點區涉及的6個主要鄉鎮(街道)分設管理站,同時成立執法大隊,與管理站合署辦公。鄉鎮長兼任管理站站長、執法大隊大隊長。
就這樣,曾智敏成為“新國家公園人”。
召開聯保聯動會議;共同推進茶山與違建整治;宣傳松材線蟲病防控要領……新機制帶來新氣象。“國家公園與屬地政府分工合作、優勢互補,既解決了管理架構短腿問題,又有效調動地方政府資源和力量。”曾智敏說。
國家公園與地方政府同頻共振,是武夷山國家公園創新管理體制的縮影。
“試點區屬典型南方林區,集體土地比重大,超過75%人口從事茶葉、毛竹、旅游等生產經營性活動,加之交通便利,無形中增大生態保護難度。”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林雅秋說,試點區還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多種自然保護地類型。它們分屬不同部門與地方政府,多頭管理、職能交叉。
“我們開展三輪‘百日攻堅’行動,選派41名業務骨干入駐國家公園,破解改革難點,突破發展瓶頸。”省林業局局長陳照瑜說。
面對諸多矛盾與困難,武夷山國家公園將如何尋求創新突破之道?立法先行,優化整合、匯聚合力。
為健全規范完備的法規制度體系,福建在全國率先出臺《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武夷山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管理暫行辦法》,編制《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與5個專項規劃,制定12個規范標準與11項配套管理制度。
為創建統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新體制,福建創新設立“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體系,整合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武夷山景區管委會有關職責,組建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初步實現機構整合和統一管理。
“通過厘清管理局、屬地政府、省直有關部門權責,實現管理職責由模糊不清、交叉重疊向邊界清晰、條塊分明轉變。”省林業局總工程師王梅松說,閩贛兩省還積極探索跨省聯保機制,目前已成立聯合保護委員會,研究完成跨省創建武夷山國家公園可行性研究報告。
保護優先,新模式開啟綠色新篇章
近日,武夷山國家公園武夷執法大隊接到游客反映稱,三仰峰一帶發現違規擴種茶山。執法隊員黃宗偉、巡護隊員張權當即全副武裝,攜帶智能終端——巡檢助手,展開巡護排查。
拍照、錄像、自動測算擴種點面積、一鍵完成事件上報、全程記錄巡護軌跡……通過巡檢助手,這些數據被實時傳輸至“智慧大腦”——武夷山國家公園巡護管理平臺,便于內業人員進一步決策。
“傳統森林巡護依靠人工分散作業,隨意性大,對護林人員監管難,護林效果不佳。”呂兆平說,武夷山國家公園推進森林資源管護智慧化轉型,構建天空地人一體化管護體系,打破數據孤島,第一時間對森林資源變化情況進行預警,并作出響應。
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是建立國家公園的題中之義。“我們堅持生態優先,著力構建嚴格系統的生態管護新模式。”林雅秋說。
生態保護組合拳,正打得虎虎生風——
生態修復,還大自然以本來面貌。全面禁止林木采伐,因地制宜開展退化林分生態修復,引導生態系統正向演替。
完善執法體系,提高執法效能。實行集中執法,將有關部門分散行使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森林公園等資源環境保護管理方面的行政處罰權,集中交由國家公園管理局行使。
綠色“指揮棒”,成為發展新導向。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將審計結果作為黨政領導干部考核、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
多元參與,共治共建共享。引導公眾參與國家公園保護管理、科研監測、特許經營和志愿服務,開展“關注森林·探秘武夷”生態科考、“上一堂課、捐一本書”等活動,成立國家公園智庫……
生態管護新模式,開啟綠色新篇章。
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區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森林覆蓋率達96.72%;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增加,新發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兩大物種;地表水、大氣、森林土壤各項指標均達國家一級優標準。
協調共贏,新理念孕育發展新動能
最近,正山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元勛,正帶領研發團隊開展技術攻關——以松脂、松香、松節油等為原料,制作燃料棒、加煙棒等松木替代品,用于茶坯熏焙。
正山茶葉有限公司所在的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是正山小種的原產地。正山小種獨特風味與百年傳承的熏焙工藝密不可分。但近年來,松材線蟲病蔓延形勢嚴峻,外地調運松材存在傳播風險。當地政府決定,全面禁止松科植物及其制品進入武夷山國家公園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
廣大茶農積極響應,紛紛停止采購松木,并與地方政府、農業科研院校合作,協力攻關,研發松木替代品。
武夷山茶農的生態自覺,源自多年來的生態教育。
“好生態培育好茶品。”江元勛說,武夷山茶農建設生態茶山,實踐自然農法,不用化肥,杜絕化學除草劑,茶葉品質實現質的飛躍。
嘗到生態紅利后,茶農們更加堅定綠色發展的決心。眼下,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隨處可見生態茶園。
“既要保護生態,也要百姓增收。”林雅秋說,武夷山國家公園通過用10%面積的生態產業發展,換取90%面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管理模式,支持武夷山發展壯大綠色產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共贏。
綠色產業,藍海涌動。
近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利用九曲溪上游生態漂流、青龍瀑布、十八寨等旅游資源,引導村民發展森林人家、民宿,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觀光游和茶旅慢游。國家公園已成為武夷山全域旅游大“IP”。
好生態帶來的發展福利還不止于此。
武夷山國家公園探索建立就業引導與培訓機制,引導村民參與特許經營、資源保護、旅游服務,公開擇優招聘生態管護員、哨卡工作人員、綠地管護員,持續完善試點區生態補償機制,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收儲,讓生態建設者獲得應有的收益。
“經過4年多試點,武夷山已從一張旅游名片變身為全民共享的國家公園生態品牌,有效提升了城市招商軟環境和綠色競爭力。”林雅秋說,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良好生態環境已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支撐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增長點。
責任編輯:趙睿
- 武夷山國家公園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出臺2020-07-03
- 閩贛兩省探索共建武夷山國家公園2020-04-20
- 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印發2020-01-03
- 《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試行)》將于明年3月1日起施行2017-11-27
- 武夷山國家公園擬實行分區管理分類保護2017-07-21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南平光澤: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建設2020-09-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