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采摘煙葉。
技術員指導陳金明(中)種植木耳。
編者按: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農村發展有可持續經濟支撐,鄉村振興才能科學、持續、健康發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產業、有持續性收入的脫貧才是真正的脫貧。
面對“一年認路、二年上路、三年就走路”的村級組織三年一換屆和“一年相認、二年戀愛、三年才登門”的產業漫長形成過程,看看光澤縣寨里鎮橋灣村是如何走出一條真正讓群眾受惠、腰包鼓起來的產業發展之路,為脫貧攻堅和鄉村發展提供內生動力的。
“青壯年遠走他鄉,老年人寂寞彷徨,小孩子渴盼爹娘,婆娘們獨守空房,村也荒,田也荒,不知這里是故鄉。”這曾是一些偏遠山村的窘況。如今,地處偏遠山區的光澤縣寨里鎮少數民族村橋灣卻是一派繁榮興旺景象。寨里鎮黨委書記揭水才說,橋灣村之所以能村美、業興、人旺,關鍵在于數任村干部一任接著一任抓產業。有了產業就能留住人,留住了人,就留住了振興鄉村的底氣。
冒著風險,壯大產業發展
三層混磚房向著田畈,房前綠樹林立,樹下花圃鮮花綻放,水泥路從門前橫過,這就是橋灣村王家排組雷年忠的家。據村干部說,老雷在縣城還買了一套商品房。老雷說,如今大女兒在家招了女婿,小女兒也嫁人成了家,日子過得很幸福。老雷還有20畝地煙稻輪作,他說只要政策允許,會一直種下去,因為他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得感謝這一產業。
時間回到1997年。那時橋灣村雖有萬畝山林,卻早被砍成了荒山,只種人均1畝多的田,夠吃不夠花,村集體窮得連村干部的補貼也發不齊。現在鎮安辦上班的李志龍那時是橋灣村委會主任。他說,人窮無義,村窮無力。好事實事沒錢辦,村民不把村里正眼看,年輕的外出找“錢”途,留在家的種完幾丘田沒事做就打麻將、喝酒窮作樂。
“村里要是有個讓村民增收、集體也有收入的產業該多好。”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鄭雙鳳和村主任李志龍想到了一塊:把煙稻輪作產業抓起來。
于是,他倆冒著失敗的風險,赴煙區取經后,自己建起烤房,率先在全鎮搞起了煙稻輪作。連續兩年虧本,他們不放棄,直到全村600多畝田都搞起煙稻輪作,建起了66個烤房,使村集體年增收達10萬多元,全村村民戶均增收5萬元,人均增收1萬元。
當時上有老母,下有兩女,住破屋,過窮日子的雷年忠沾了煙稻輪作產業的光,從小烤房6畝地做到如今大烤房20多畝地,用賣煙葉的錢“頭年買摩托、二年蓋洋樓、三年再加層”,還為兩個女兒完成了學業成了家,提前脫貧致富過上了小康日子。
接力前任,培育后續產業
高聳的甑橄山橫跨兩省。南面是福建省的橋灣村,北面是江西省的雙圳林場。緊挨南面山腳的是沙丘小組陳金明的黑木耳種植基地。10月上旬,正值黑木耳種植季節,今年種了2萬筒黑木耳的陳金明正和妻子忙著挑筒下田排架。說起種黑木耳,陳金明說,這要感謝劉小明,沒他帶頭,橋灣就沒這個產業。
劉小明是2009年至2012年的橋灣村黨支部書記,他搭檔的村主任是王和添。雖然是“鐵打的村部流水的‘村官’”,但他們把抓產業視為己任,既接力前任的產業,又積極培育后續產業。在爭取項目資金完善煙稻輪作的通田道路、水利設施的同時,從浙江引進黑木耳等食用菌種植技術,組建專業合作社,讓留守在家想致富無門路的村民能一起抱團做產業。
有了合作社從資金、技術、種苗到產品銷路的保障,橋灣成了寨里鎮乃至全縣頭一個食用菌村。全村種黑木耳的村民很快發展至40多戶200多萬筒,年純收入達1200多萬元,種植戶年純收入少的10多萬元,多的幾十萬元,非種植戶僅打工也能賺上幾千上萬元,不僅打麻將、喝酒窮作樂的少了,還吸引了一大批村民回村參與產業發展或獨自創業。
陳金明就是參與合作社種黑木耳的村民之一??恐N黑木耳,他甩掉了貧困的帽子,把兩個女兒培養成了幼兒園園長和一家上市企業的銷售骨干,還蓋了磚混房,買了小車,有了資金后辦起了養牛的家庭農場。
回鄉創業,項目一個接一個
“黃金滿地鋪,只怕凡人沒功夫。”原來聽不懂這句話的鄭邦財終于明白了,村上有不少賺錢的產業和項目,只要人不懶都有錢賺。
橋灣村共有13個村民小組、373戶、1720口人,有2363畝耕地和1.7萬畝林地,是個距縣城42公里、距鎮所在地22公里的偏遠少數民族村。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王衛生說,在這種地方興業,除了腳下這片土地,別無選擇。所以對引進的項目,只要有形成產業的可能,不管是誰手上做的,還是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都要把它當寶貝一樣珍惜。
在此理念的指導下,從2012年當村主任至現在的書記、主任一肩挑,王衛生都抓住完善產業、培育產業不放。給煙稻輪作產業補齊短板,給食用菌產業調整結構,還牽頭成立箬葉加工合作社,把原來林下廢棄的箬葉變成村民增收的“綠金葉”。
每年6至9月,近百個勞力上山采箬葉,1天能賺三四百元,人年均增收1萬至2萬元,老人和體弱婦女在廠里選箬葉,4個月也能賺個七八千元。
在家門口就有賺不完的錢,讓外出打工的村民重新認識了家鄉,紛紛回鄉創業。現在橋灣村除了煙稻輪作、食用菌、箬葉等產業外,還有大棚蔬菜、稻花魚、山地雞和肉牛等規模化種養項目。像王家排組的鄭邦財那樣的“零工族”都成“忙不開”的俏勞務,一年勞務收入都能賺個三四萬元。據了解,橋灣村共700多個勞力,原來是2/3在外打工,現在是2/3在家投身鄉村振興大業。2017年,橋灣村全村貧困戶實現脫貧,2018年縣級貧困村摘帽,去年橋灣村集體收入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0元。
感言>>>
為“一任接著一任干”點贊
村級發展離不開好的帶頭人,脫貧摘帽、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有好的帶頭人就能帶出產業來。有產業農民有錢賺,村集體有收入,業興人和,人和村旺。
但眼下的現實是:村級組織三年一換屆,產業并非短短三年能形成。
拋棄“各人自掃門前雪”和“后任不管前任事”的狹隘意識,除了像橋灣村干部那樣的擔當境界外,還需從評價體系層面發力,給予“為前任補短板”和“未竟事業”等隱性政績應有的評價。
讓橋灣村的“接力”精神開出更多的花、結出更多的果。
責任編輯:趙睿
- 南平政和:喜看稻菽千重浪2020-10-23
- 南平:聚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全力打造現代流通體系2020-10-20
- “儒道傳天下 理學貫古今”南平市舉辦2020年朱子文化大典2020-10-19
- 平安產險南平中心支公司:向陽花開,與愛童行2020-10-15
- 南平:易地扶貧 搬遷 “搬”來幸福生活2020-10-13
- 南平市人大常委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武勇被開除黨籍和公職2020-10-12
- 全省第一 南平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000公里2020-10-12
- 平安產險南平中心支公司:向陽花開,與愛童行2020-10-12
- 福建南平:聾啞兄弟種煙脫貧記2020-10-09
- 全國“無廢城市”試點縣光澤:“三招”讓垃圾就地利用2020-10-09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南平政和:喜看稻菽千重浪2020-10-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