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套種油菜
N海都記者 陳晉 林丹 湯先增 文/圖
“茶園套種大豆和油菜,不僅能抑制雜草,減少病蟲害,還能提高茶葉品質,一舉多得。”武夷山市星村茶香合作社燕子窠基地負責人楊文春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今年燕子窠基地1000畝茶園套種的油菜,將成為來年春茶的天然綠肥,用這種方式栽種出的茶葉色澤更綠、香味更足、口感更鮮。這一切都要歸功于生態茶園的建設。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生態能源總站了解到,2015年年底,廖紅教授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到福建農林大學,組建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并擔任主任,從事作物養分高效遺傳改良研究,并應用于福建生態農業建設。在廖紅團隊的指導下,武夷山綠色生態茶園已初具規模。2016年至今,武夷山生態茶園示范面積累計超3萬畝,為全省生態種植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打造“生態茶園”茶葉品質提升
日前,武夷山市星村茶香合作社燕子窠基地內,1000畝的油菜郁郁蔥蔥,為生態茶園增添了不少亮色。基地負責人楊文春告訴記者,這里是“無化肥無農藥”生態茶園示范點,采用套作特選綠肥作物為茶葉提供純天然養分,還形成了物理防控、生態防治病蟲害的模式。
據悉,在夏季,對茶園危害最大的害蟲要數茶尺蠖,它本是茶園中最普遍、最嚴重的蟲害,自從套作大豆后,它更喜歡吃比茶葉鮮嫩的大豆葉,并且肥嫩的大豆葉片也招來茶尺蠖的天敵——益蝽,以及其他害蟲的天敵——瓢蟲、彩色蜘蛛等,形成相生相克的和諧生態。
“茶樹生長需要多種養分,原先施肥提供的養分較為單一,且難以把控施肥量,不僅影響茶葉的生長,對土壤也造成一定的破壞。”楊文春表示,在廖紅教授的指導下,通過套種綠肥作物,茶葉的優品率較三年前提高了80%。
近年來,生態茶園里的鳥類、蜻蜓、蜘蛛網等明顯增多,土壤中的蚯蚓也多了,“生態鏈是一環接著一環,只管好自家的茶園是沒用的,關鍵是要將生態茶園連成片。”楊文春說,通過套種油菜、大豆等綠肥作物來調節和提升茶園土壤有機質含量,茶葉品質提升,農藥化肥使用減少,農民們看到了“盼頭”,基地周邊的山頭也逐步推廣“生態茶園”的種植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茶園生態循環體系。
農作物變“綠肥”推廣生態種植
“眼下農業種植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以此來提高產量,但實際上,植物對過量的化肥無法吸收,導致土壤酸化和水體富營養化。”廖紅表示,在耕作期間,農民通過噴灑化學制劑來抑制雜草生長和防治病蟲害,但化學除草劑和農藥同樣污染了土壤,過量施用除草劑還會加劇土壤酸化。因此,廖紅科研團隊選擇茶產業作為科技服務農業的首選。
記者了解到,廖紅團隊通過各項數據分析研究,最終采用了“夏種大豆、冬種油菜”的間作方式。每年的5月底,在茶樹行中間套種大豆;9月,再把大豆埋入地下,腐爛后其養分直接被茶樹根系吸收;到了10月,在每行茶樹間種植油菜,第二年的3月底又把油菜埋入土里,轉化成最好的綠肥供給茶樹。
“通過為大豆接種高效固氮根瘤菌,提升大豆固氮能力,利用大豆作為綠肥,提升土壤肥力,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廖紅說,這樣做,不僅解決了過量施用化肥導致的土壤退化問題,通過將農作物改造成“綠肥”,又保住了土壤的養分,是值得推廣的生態種植方法。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生態能源總站了解到,從2016年至今,武夷山生態茶園示范面積累計超過3萬畝,輻射面積超過30萬畝,示范區減肥減藥超過30%,減少水體磷污染超過60%,核心示范區更是達到了無化肥無農藥生產。
此外,近年來,全省大力推廣生態種養模式,在產業綠色發展、生產清潔可控、資源高效利用、環境持續改善等多個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涌現出了一批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的典型案例,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從而加快推動福建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更多生態農業建設“福建樣板”。
責任編輯:趙睿
- 武夷山開展冬季生產 冬耕冬種忙2021-01-13
- 武夷山迎今冬第二場降雪 現南方別樣雪景2021-01-11
- 福建武夷山:冬日九曲溪2021-01-04
- 武夷山又發現新物種 它的名字你可能不會念2020-12-24
- 武夷山市“雙聯雙評”:“聯”住人心,“評”出作為2020-12-09
- 武夷山主峰黃崗山:云霧繚繞 美若仙境2020-12-02
- 首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配套活動之武夷山茶旅文化品牌宣介活動在榕舉行2020-11-30
- 茶香水美路更寬——走進第十四屆海峽兩岸茶博會2020-11-18
- 第十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在武夷山舉行2020-11-17
- 南平“醉氧之旅”:氣候資源 助力綠色發展2020-11-12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傳承太極問道古鎮 文旅融合助力元坑古鎮“推2021-01-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