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邵武市曬口街道高峰村,漫山遍野滿是豐收的喜悅。雖是高山村,但高峰村的5000多畝田地無一拋荒浪費,全村四季都有時令果蔬,家家戶戶都能在家門口掙到錢,如今已成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高峰村是高山盆地,有著廣闊的田地和山林。過去,守著“聚寶盆”,村民的日子卻不好過。“祖祖輩輩都種田,家家戶戶都窮得叮當響。”橋頭組村民熊應根深有感觸。正因如此,村民大量外流,全村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
人一走,地便喪失了活力。為了不讓自己的田荒著,不少外出打拼的人把自家田地免費送給留守的村民種。熊應根夫婦留在村里,包攬下了家中親友和周邊村民30多畝田地,他告訴記者,一年辛苦勞作種植水稻,夫婦倆最多只能賺3萬元。
“零散發展種植,生產低端農產品,只能維持村民基本的需求,是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絆腳石’。”高峰村黨支部書記張茂發說,讓沉睡的鄉村再次蘇醒,必須瞄準產業發展,實現“換血”和“造血”。于是,村里盯上了外地有技術、有資金的農業公司。很快,一家從事草蝦養殖的客商就有了發展意向,可誰也沒想到,流轉這一關再度“卡了脖子”。
“別打我家田地的算盤,我不接受。”不少人和熊應根一樣,拒絕了村兩委的流轉“談判”。“當時,村民流轉土地的意愿普遍不強,包攬了村里土地的種植‘大戶’不希望免費得來的土地流轉到別人手中,而在外務工的村民也擔心流轉后受騙,土地不再歸屬于自己。”張茂發說,高峰村遇到的流轉難題,是目前農村發展的通病。
有了前車之鑒,高峰村兩委成員開始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村里現在田地利用效率低下,大面積的荒田都沒人管,大的農業公司可以盡可能消滅荒田,村里流轉土地發展高效農業才能真正實現長遠發展。”張茂發和其他村干部磨破嘴皮跑斷腿,原本固執的村民紛紛松了口。“我們按照項目需求,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分組進行流轉,這樣就能保證土地集中連片,更好地推動農業項目落地。”張茂發說。
高峰村還積極尋找懂技術、有資源的鄉賢回歸,發展優質產業。離鄉多年的張良勝,從福建農林大學畢業后,就到海南開公司做農資生意,在外小有成就。2017年,他的公司正準備大面積發展紅米種植,然而,由于土地流轉面積不能少于1000畝,在外省考察屢屢碰壁。在村兩委的對接下,他了解到家鄉正有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考察后,雙方一拍即合。“企業到村里看地滿意后,只管把需求告訴我們,下一步就由我們村里做服務,幫助企業進行項目前期的流轉、協調工作。”張良勝說,通過“保姆式”的項目服務,2017年,村里陸續協助流轉了龔源組、橋頭組兩個村民小組1000畝田地,2018年就實現了項目落地。
張良勝瞄準當地的優良環境特點,流轉了500多畝被村民長期拋荒的山壟田,發展優質獼猴桃等水果種植。張良勝的到來,填補了區域內優質獼猴桃種植的空白,村里的獼猴桃產業越做越大。
“村里牽頭服務,打消了產業進村后的一切顧慮,發展多種農業,又可以根據田地特點合理利用,實現了村企雙贏。”張茂發說,此后,村里引進了碧根果種植,消滅山壟田1000畝,還通過田地綜合流轉,帶動了不怕水淹洪澇的茭白產業發展,真正盤活了原先村里閑置的土地。
產業發展后,村子自然熱鬧了起來。如今,在熊應根家的田里,碧根果已結滿果實,明后年就將帶來收益。“現在的生活確實好過多了,除了把田流轉給合作社,一畝有400多元收入,我們在田里務工,一天還有120元收入,一年滿打滿算都有6萬多元收入。”熊應根欣喜地發現,離鄉多年的鄰居們陸續返鄉,如今村里常住人口達到300多人,原本靜悄悄的村子又恢復了人氣。
為了滿足產業發展需求,邵武市還通過政策拉動項目資金,為高峰村解決了水、電、道路硬化、照明、滴灌等一系列配套項目的資金缺口,更好地為下一步發展鋪路。如今,高峰村已一改原本村兩委工資發不出的面貌,去年村集體收入約65萬元。
責任編輯:趙睿
- 邵武一男子粗心誤轉賬給他人 法院幫忙追回2021-01-25
- 邵武:開展“寒冬送溫暖”集中救助行動2021-01-12
- 悅跑古鎮 福建邵武和平掀起旅游熱2020-12-07
- 邵武:結合實際學習創新形式宣講2020-12-01
- 邵武制造:主攻實體經濟 “精耕細作”贏市場2020-11-23
- 邵武市第二屆百香果采摘旅游節盛大開幕2020-11-09
- 邵武:金秋稻熟果香時 農戶笑迎豐收季2020-10-21
- 云靈山戶外運動挑戰賽在福建邵武開賽2020-09-14
- 邵武民企帶村 “帶”出明星村2020-09-02
- 邵武拿口鎮:試水混合所有制,放大農業生產效益2020-05-09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建甌市小松鎮再次發現宋代瓷窯址2021-03-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