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縣創新機制體制,立足特色產業鍛造發展新動能
產城融合宜居宜業
東南網4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 通訊員 曾大龍)日前,“政和白茶號”列車冠名首發儀式在福州火車站舉行。通過外車身廣告、車內海報、內外門貼、小桌板、頭片、桌貼、語音播報等方式,把政和白茶品牌元素融入列車各個環節,成了展示政和山水歷史文化的又一窗口。
近年來,政和傳承弘揚廖俊波精神,在特色產業發展上做足功夫,為高質量發展賦能。“過去五年,我們夯實城市、路網、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走產城融合發展的路子。‘十四五’,我們將持續弘揚廖俊波精神,做大做強茶、竹、機電、旅游和電商等重點百億產業,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新政和。”政和縣委書記黃愛華說。
發力園區,鍛造發展新動能
早些年,政和缺少把全縣經濟撐起來的“筋骨”。2011年,時任政和縣委書記的廖俊波幾經調研,提出發展“四大經濟”,其中,“工業經濟”成為破題之舉。
2012年,政和縣首個省級工業園區同心經濟開發區拔地而起,成為政和提升傳統產業、催生新興產業、促進產業集聚的試驗田和主戰場。
“園區的招商條件和營商環境都很吸引我,對小規模企業友好,我覺得在這里發展有潛能。”黃存森2017年7月從浙江溫州轉來政和辦廠,他的公司主營閥門、管件、機械配件等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他表示,盡管受疫情影響,去年工廠停工3個月,但2020年的產值和2019年基本持平。因此,今年他計劃把擴建的30畝廠房投入使用,繼續擴大生產。
“企業的發展有一個輻射半徑,周邊的福安、溫州機電產業很成熟,但是他們的土地成本高,用工不足,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契機。”政和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魏重勝說。
通過深化“并聯審批”“全天候服務,24小時辦公”“兩個不見面”等機制做法,政和經濟開發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發力機電產業,承接閩東南、浙東南地區產業轉移。“十三五”期間,開發區共引進機電企業81家,總投資近65億元,逐步形成發電機(組)、水泵、閥門、汽摩配4條產業鏈。
與此同時,借力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功能,政和不斷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如今,政和經濟開發區共有81家企業投產,5000余名工人在園區就業,初步形成以機電制造業為主,食品加工、竹制品深加工為輔的“1+2”產業布局。2020年,開發區克服疫情影響,稅收逆勢增長,達到7300萬元,同比增長45.13%,“造血功能”逐步顯現。
創新機制,激發產業新活力
這幾天,政和縣石屯鎮石圳村的茶農們十分高興。
“國道邊有個‘大寶貝’,今后我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姚樹生原是石圳村貧困戶,村里流轉土地成立茶業專業合作社后,他加入合作社從事茶園管理工作。隨著茶產業欣欣向榮,“日子越過越紅火”。
姚樹生口中的“大寶貝”是中國白茶城,距石圳村僅一公里。
“白茶城169間店面100%完成招商,商戶已進入裝修設計階段,今年的春茶就可以在白茶城交易了。”白茶城副總經理孫曉偉告訴記者,白茶城投入使用后,全國白茶85%以上產區的龍頭企業將匯聚在此,建成一個集茶葉展示交易、檢測認證、倉儲、物流、期貨拍賣、金融服務、白茶價格指數發布等八大功能為一體的“一站式”全國白茶集散中心。
政和因茶得名,全縣擁有茶園面積11萬畝,茶農占農戶總數的75%。但長期存在資源分散、組織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為激發茶產業發展活力,政和創新“白茶+生態銀行”機制,成立政和白茶產業發展公司,集中收儲碎片化、分散化的茶山和耕地等生態資源,實施資本化、項目化經營。
“集中收儲資源,更有利于我們進行規模化整合提升,從而完善從‘茶園’到‘茶杯’全過程可追溯體系,實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驗檢測、統一宣傳推介、統一營銷運作,融入‘武夷品牌’建設,形成生態資產。后期通過轉讓、轉租、合作經營等方式,進行招商引資,擴大盈利規模,此次中國白茶城的落地即打通了‘白茶+生態銀行’的終端市場。”政和縣副縣長裴俊巍說。
“我們把優勢做優、特色做特,加快茶、竹、旅等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茶、竹、旅全產業鏈,拓寬茶農、竹農的增收渠道,讓百姓手頭上的東西不僅是‘鐵飯碗’,更是‘金飯碗’。”黃愛華說。
產城融合,“內外兼修”造新城
城市面貌是制約政和發展的一大瓶頸。
政和地形東西狹長,且鄉鎮主要分布在東西向干道上。因地制宜,政和謀劃了“一城兩鎮”的發展格局,著重增設東西橫向快速通道,拉大城市框架。
“十三五”期間,政和新建繞城快速通道及鐵路連接線6條,改造提升528、353國道政和段14公里,“小環城”格局基本形成,實現了城市交通流、過境交通流相分離,加強與我省內陸山區重要交通干線聯結。通過提升路網水平,城市拓展區域進一步拉大。
向外拓展“昂首”邁大步,對內治理“埋頭”細謀劃。目前,政和正著力做活“水”文章,建設一座有歸屬感的宜居城市。
以念山水庫為中心,發展玻璃棧道、特色梯田、房車基地、露營基地等旅游新業態,提升景區實力;
石圳古村修繕一新,深入挖掘白茶文化、朱子文化、紫薇文化和廖俊波精神,配套旅游設施遍地開花,水運碼頭再現往日風采;
中華紫薇園二期項目融古碼頭、濱水景觀、紫薇種植園等山、水、人文景觀為一體,為環石圳灣旅游文化產業帶添新引擎……
從城區到鄉村,融濕地公園區、古渡棧橋區、茶竹文化區等為一體的水美政和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建政和:護得好生態 留得鴛鴦棲2021-02-18
- 政和舉辦竹產品設計大賽2020-12-10
- 衢寧鐵路27日開通運營 松溪、政和將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2020-09-27
- 政和黨建引領、產業幫扶與機制建設深度融合,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2020-08-14
- 政和:防疫脫貧“兩手抓” 持續鞏固脫貧成果2020-02-21
- 南平政和公路分局為東山村送去“生命水”2019-11-25
- 南平政和縣:加強飲用水源保護 讓百姓喝上“放心水”2019-08-14
- 南平政和:現代光伏農業助力山區農民脫貧致富2019-07-29
- “智惠八閩”專家團到政和縣開展服務鄉村振興活動2019-06-14
- 政和與滬企共筑 閩東北農副產品集聚中心平臺2019-05-13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南平:弘揚茶文化發展茶產業 助力鄉村文明振2021-04-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