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米“飛進糧倉”
作為我省大米的重要產區,浦城縣素有“閩北糧倉”的美譽。如今,當地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旭禾米業,借由引入各類高新設備,讓看似樸實無華的大糧倉越來越有了“科技范”。
“現在的消費者在‘吃飽’的同時,對‘吃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米業的革新方向。”旭禾米業總經理蔣秋生介紹道,使用工業裝置可實現高效加工大米,但在烘米、碾米過程中產生的高溫往往會導致“爆腰”,使大米的品質與口感嚴重下降。緣此,旭禾米業從2018年開始逐步引進低溫烘干、碾米設備,用前沿科技模擬出日曬、磨碾等傳統大米加工環境,為消費者找回了“小時候的米香”。
“這項技術完全鋪開后,每天的進出倉效率能提升4到5倍。”談及科技對公司生產模式的改變,最令蔣秋生自豪的還是大米氣體輸送技術。這是利用大米質輕、均勻的特點,通過空氣的吹送,使之類似流體在管道中移動,從而實現從田間“全程不落地”進倉。而在傳統模式下,由于傳送帶的使用,大米轉移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粉塵和損耗,還需要叉車、卡車來回運輸裝卸,在效率和經濟上均不占優勢。
如今,智能化倉容已占旭禾米業總庫容的75%以上,公司智能倉屋頂還鋪設了光伏發電板,不僅起到了防止糧倉溫度過高的作用,還能用來發電。同時,旭禾米業還在智能倉周邊開挖溝渠,不僅防火防澇,也可用于灌溉花卉蔬菜、養殖魚類,作為農業觀光體驗的一大亮點。
知桂花“香從何來”
為充分發揮武夷山文化品牌優勢,增強當地工農業產品競爭力,南平市市場監管局將一批名優特產加印“武夷山水”標識進行統一管理。與旭禾大米一樣,同在浦城的木樨園食品也成為入選的大戶。說到公司的發展史,總經理徐良華對科技賦能的意義感觸頗深。
木樨園食品主要從事桂花、酸棗、薏米等農產品的深加工,在成為一包包即食食品前,所有的篩選、清洗、熬煮、除雜工序此前都由人工進行。“過去我們就是再傳統不過的手工業,每次采收桂花都要趁著花還新鮮沒日沒夜地干,每天眼花手酸只能處理數百斤。”徐良華說,通過引進建設多條食品流水線,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如今,木樨園60余名員工一天可以處理萬斤以上的桂花,效能提升了10倍以上,桂花外的六七個食品大類也基本實現了“投料—成品”一條龍流水線生產,獲得認證專利30余項。
拿起一罐木樨園的桂花茶,包裝上的溯源碼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手機掃碼后,便可詳細了解到原產品的肥藥施用、收獲、檢測、加工等相關憑證,為問題溯源和追加采購等提供了保障。在實現從手工業向種產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轉型后,木樨園在各流程中注重食品信息的及時記錄,為產品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原料藥瞄準尖端領域
上世紀90年代,泰國正大集團便與浦城當地企業合資,成立了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在正大集團副總經理許意鋒看來,公司歷經30余年的積累,已擁有充足的抗生素產能,但繁榮之下也有隱憂。“轉型升級有時候需要市場倒逼一把,我們在國內率先上馬人用藥鹽酸金霉素無菌原料藥項目,便是新突破的開始。”許意鋒說。
在新建的廠房內,正大生化的工人們正忙碌地進行鹽酸金霉素原料藥的帶料試機。“第一期生產線從2019年開始籌建,現已進入收尾調試階段。”許意鋒介紹,目前全球市場該類產品的需求量為2.5噸,每公斤的售價高達數萬元,明年6月生產線建成后,年產量將達到1.5噸。
不久前,正大生化首次推出進入人用產品市場的一款眼膏,不僅填補了國內相應原料藥標準的空白,也吹響了向尖端領域進軍的號角。
浦城縣發改科技局副局長陸佐灃介紹,目前浦城已建成全省首個縣域科技大市場。該平臺外聯浙江科技大市場,內接國家海峽技術轉移中心,以市場運作的方式為當地企業與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牽線搭橋,持續引進優質人才入駐。科技,正讓當地傳統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本報記者 賴昊拓 通訊員 吳勇君
責任編輯:趙睿
- 浦城“回歸工程”:鄉賢回來了,家鄉變了樣2021-05-17
- 從消費升級視角看泉州傳統產業轉型2021-05-10
- 浦城:就地過年添新景2021-01-31
- 浦城打造全國“有聲城市”樣板 建設文化服務圈2021-01-26
- 2020年以來 浦城六項工程六條舉措點亮夜間經濟2021-01-11
- 浦城縣“短視頻直播”專題培訓班收官 惠農網傳授電商營銷新玩法2020-11-17
- 福建浦城:金秋遍地黃2020-10-26
- 讓河水變清農田更綠 浦城縣檢察院鐵腕整治農村涉砂亂象2020-10-14
- 浦城:民企“觸網”嘗甜頭2020-08-31
- 浦城富嶺鎮大水口村:鄉賢請回來 游客多起來2020-08-26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首屆兩岸紅茶文化節(干坑-日月潭)在光澤縣2021-06-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