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因地形像個葫蘆,原名‘葫蘆坑’。傳說有仙人到此游歷時,眷戀秀美山水,就落腳成為土地神,并把村名改為諧音的‘福祿村’。”浦城縣楓溪鄉福祿村支書李昌興告訴記者。
福祿村平均海拔800米,是個高山偏遠村,村民們以前都是靠山吃山,日子過得很苦,還曾經是省級貧困村。坐擁高山、瀑布、梯田等豐富的自然景觀,緊握優質大米、高山蔬菜、梯田稻萍魚等特色農副產品,當地村民是如何實現“福祿”之夢的呢?
特色產品“走出去”
李德富是福祿村上村家庭農場的負責人。“我流轉了600畝水田種植高山大米,馬上就要插秧了,最近忙著育秧和準備農資。”李德富告訴記者,高山大米產量雖低,但是品質優良上乘,重金屬含量及黃曲霉毒素含量均遠低于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只是一直苦于沒有品牌和渠道,銷售情況并不理想。
2018年,在福祿村黨支部的引領下,上村家庭農場與廈門佳康食品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式營銷模式,大米價格直接從每斤2元左右提高到每斤6元左右,并且由廈門公司統一包銷。“為了方便管理,由福祿村黨支部幫忙協調解決土地流轉、企業對接和一些用工方面的問題。最后,銷售收入在扣除生產成本的基礎上,按村集體、土地流轉戶和上村家庭農場1∶1∶8的比例進行利潤分配。”李昌興說,通過合作,2021年福祿村銷售26萬斤稻谷,為村集體增收15萬元,帶動村民增收10萬元。“在種植稻谷時,我們還利用水田養殖特色農產品——稻萍魚,每兩年畝產30斤,預計每年收入22.5萬元。”
有了銷售渠道和發展模式,福祿村的“山貨”源源不斷地銷售到了廈門、福州等地。福祿村現有上村家庭農場、昌興家庭農場以及1個錐栗合作社,生產稻谷、高山蔬菜、筍竹制品、稻萍魚等特色農產品,并通過推行“黨支部+合作社+銷售企業+貧困戶、農民”的模式,建立了特色農產品生產銷售體系。“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村民的收入從2016年的8000多元增加到1.7萬元左右,不少村民都蓋起了新房,日子也越過越有奔頭。”李昌興說。
八方游客“進山來”
福祿村村口立著一塊“福祿小隱”的牌子,“小隱”指的是隱居山林。“村里的山好水好,人文、風景、美食都很不錯,所以我們也想依托綠水青山,發展鄉村旅游,讓大家來福祿‘小隱’。”李昌興說,為此,福祿村專門編制了總體規劃,把千畝梯田變成生態景觀,以荷花池慢道為主線,將古村道、荷花池等景點串連,主打修身養性的“小隱”文化招牌。
為了貼合實際,村里通過鄉、村兩級干部群眾的反復商討,制定出了一份2日游旅游攻略,大到行車線路,小到當地特色菜品,一應俱全、簡潔明了。隨后,福祿村將村部閑置房間改造成民宿和餐廳,將有接待條件的農戶房屋作為游客留宿點,由村集體安排游客入住并進行管理,住宿收入村集體與農戶按1∶4分配。經過一系列的改造提升,福祿村一次性可接待游客數達20人至30人。
“我自己的房子也改造成了特色小木屋,共有4個房間,僅僅去年‘雙11’期間就接待了近200人。”李昌興告訴記者。為了增加村集體、村民的收入,福祿村還在村部統一售賣農家自制土特產,按售價的5%給村集體。
近年來,為了打響旅游品牌,楓溪鄉和福祿村還陸續舉辦了百名畫家進楓溪、全國攝影大展和開梨節、豐收節等活動,進一步提升“福祿小隱”的影響力。據悉,通過生態游和文化游的雙重帶動,福祿村村集體每年旅游收入可達3萬元以上。
本報記者 賴昊拓 通訊員 袁野 張依婷
責任編輯:趙睿
- 浦城9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 總投資逾16億元2022-04-24
- 浦城招商好戲連臺 為經濟發展不斷引入“活水”2022-04-07
- 再生稻“科技小院”在浦城縣石陂鎮申明村揭牌2021-11-30
- 浦城:多樣化服務滿足群眾需求 應接盡接不漏一人2021-08-30
- 福建浦城:紅色慶元山 紅旗永不倒2021-06-24
- 浦城:紅色慶元山 紅旗永不倒2021-06-23
- 浦城:科技領航,靈芝產業賦能鄉村振興2021-06-23
- 浦城縣:科技賦能,傳統產業“發新芽”2021-06-22
- 浦城“回歸工程”:鄉賢回來了,家鄉變了樣2021-05-17
- 浦城:就地過年添新景2021-01-31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邂逅最美人間四月天 “浪漫武夷 風雅茶韻”茶2022-05-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