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窠生態茶園 福建日報記者 林熙 攝
“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千百年前,著名理學家朱熹對武夷茶的動人描繪仍在碧水丹山間回響,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尋茶。
近年來,一場綠色改革在武夷山的茶園悄然興起,吹來科技創新的春風,油菜花、大豆和茶樹,唱響當代人與自然共生發展的和諧之歌。
去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諄諄囑托,重如千鈞;殷殷期望,言猶在耳:“武夷山這個地方物華天寶,茶文化歷史久遠,氣候適宜、茶資源優勢明顯,又有科技支撐,形成了生機勃勃的茶產業。”“要很好總結科技特派員制度經驗,繼續加以完善、鞏固、堅持。”“過去茶產業是你們這里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今后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
六月的武夷,暑氣尚未探出頭來,茶香早已傳遍全城。沿著總書記的足跡,走進茶鄉、茶園,只見處處綠意綿延,輝映著當地百姓的致富路。
論文寫在田野上
“夏種大豆、冬種油菜”的生態茶園模式在武夷山火了之后,廖紅變得更忙了。
“到了大豆該下地的時節,我要給鄉親們把把關。”連日來,廖紅奔走在大大小小的茶園里,悉心指導茶農做好新一輪大豆的種植。
廖紅是國內植物營養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2015年,她作為優秀人才被引進到福建農林大學。在福建,那些曾經只停留在實驗室、科學論文里的研究有了更多發揮的土壤。
福建是科技特派員制度的發源地。1999年2月,南平選派首批225名科技人員,深入215個村開展服務,拉開了“科技進村”序幕。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注著這項工作。在福建工作期間,他多次到南平田間地頭調研,親自倡導并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2002年8月,他在《求是》雜志上發表署名文章,結合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和思考,提煉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實工作基礎”的農村工作思路。
2019年10月,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時,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廣大科技特派員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如今,從科技服務到科技創業,從單槍匹馬到團隊作戰,我省科特派創業和技術服務已實現鄉鎮全覆蓋。
“我向總書記匯報自己涉及的植物營養學是應用基礎學科,努力的方向不僅是把論文發表在期刊雜志上,還要得到社會的認可、為社會作貢獻,這就是為什么我從廣州來到福州的原因。”作為科技特派員的代表,廖紅還向總書記匯報了科技特派員制度給當地茶產業發展帶來的變化。
“我當時就站在這里給總書記介紹我和我的學生推廣的科學技術。”站在燕子窠生態茶園里,回想起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場景,廖紅記憶猶新。一年來,她推廣的生態茶園種植技術已在當地有了更多推廣。
廖紅團隊的核心成員徐茂興常把一個表格揣在兜里,具體記錄了生態茶園建設參與者的名單:燕子窠片區1630畝、黃村片區2900畝、曹墩片區645畝……每一次名單的增加,都讓徐茂興興奮。
“當時我向總書記報告自己當科技特派員有20多年了。總書記看到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基層發展得這么好,十分高興,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徐茂興來自武夷山市茶產業發展中心茶葉科學研究所,是一名茶學專業的農藝師。
徐茂興說,自己是首批科技特派員中的一員。廖紅教授的加入,讓他更加感到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旺盛生命力。“高等院校里的科學家來到田間地頭,能夠給我們提供更加專業的科技支撐,同時,結合我們的實踐經驗,反哺他們的研究,大家互相促進。”近些年跟隨廖紅教授四處宣傳推廣,徐茂興自己長了見識,也更好地幫助了鄉親們。
近日,在一場講座上,廖紅再次和大家分享了她關于生態茶園的最新理念:“我希望把茶園建成森林一樣的碳的匯聚地。”從去年起,在省科技廳的指導下,廖紅牽頭組建了一支綠色碳匯茶園科技特派員團隊,目前,共有40多名相關專業的老師。
“此外,我們還有130多個學生志愿者,現在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志愿者在茶園里,既給大家講解,也為接下來在正巖核心產區開展生態茶園建設做準備。”廖紅說。
高校里的科學家、深耕田野的“土專家”、朝氣蓬勃的學生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見證了科技特派員制度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但,遠不止于此。全國首個科特派培訓基地落地南平,建成41個現場教學點,發布我省首個科特派服務標準,推動“科特貸”金融產品升級,發放首筆“科特e貸”……
“總書記囑咐我們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鼓勵個人科技特派員根據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整合相關科技人才資源,逐步加大團隊科技特派員比例。同時,我們進一步創新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和選派方式,搭建培訓交流平臺,強化要素保障,深入推進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
小葉子有大文章
像廖紅這樣通過科技力量給當地茶產業注入發展動能,是以“三茶”統籌推進茶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一片“金葉子”,連著一二三產,如何做好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引了方向:“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武夷茶因獨特的“巖骨花香”聞名于世,如何守好這一份珍貴的生態資源家底?去年7月,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成立“三茶”統籌創新工作專班,提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武夷茶的公信力,嚴守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兩條線”,打通發展的難點、痛點。隨后,武夷山生態茶園建設試點工作拉開帷幕,引領全市115個村、所有茶企茶農推進生態種植,還計劃設立公益性武夷茶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和國家食品檢驗中心武夷山分中心,走綠色化、標準化發展路子。
在今年的國際茶日期間,武夷山舉辦了萬里茶道分會場活動。在萬里茶道起點下梅村,茶界代表一起品茗舉杯,宣傳武夷茶文化,更面向世界推介武夷山。
武夷山茶文化歷史悠久,如何讓文化底蘊為產業發展增色?距燕子窠生態茶園5分鐘左右車程,有一家以茶為主題的民宿。民宿里的600畝茶園,是廖紅最早開展生態茶園試驗的地方。
油菜花如何種?大豆品種如何選?去年,這里建設了“福建省生態茶園技術推廣中心”,為茶農、茶企提供實地參觀學習的場所。同時,茶園內還建有當代“茶圣”吳覺農紀念館、觀光工廠,讓游客深入感受“三茶”統籌發展的內涵,讓茶文化融入文旅經濟,成為當地加快點綠成金的一個新地標。
去年4月,農夫山泉“落戶”武夷山,推出專用泡茶水。去年11月,科特派與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接會在武夷山舉辦,89項茶科技項目成果持有科研人員面向茶企現場路演對接,向全省推廣,讓茶科技更好地在市場得到運用。
“一片葉”和“一座山”、“一片葉”和“一瓶水”,由茶產業延伸開去,茶旅融合項目、茶食品、茶機械、泡茶水……通過挖掘茶文化、創新茶科技,“一片葉”正在迸發更大的能量。
去年12月,由當地政府專門打造的武夷茶交易中心正式開業。茶相關產業占比45%,商業娛樂文化配套占比55%,一組數據說明了“跳出茶葉做茶葉”的創新發展理念。從打造旅游景區入手,以茶交易為核心,融合品牌茶企、茶文化交流、茶研學基地等業態,集接待、品鑒、休閑、旅游、購物、演藝為一體,打造永不落幕的茶博會,實現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
松溪省級現代農業(茶業)產業園、華祥苑茶博城、熹茗白茶加工及產業技術基地……如今,在產茶區,像這樣多要素集聚的大項目正在加速落地。
去年以來,圍繞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融合發展和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南平市謀劃“三茶”統籌重點項目53個,總投資超過100億元。2021年,全市茶園面積64.42萬畝,毛茶總產8.38萬噸,毛茶產值42.82億元,規上茶企加工產值95.93億元,茶葉稅收1.3億元,全產業鏈產值突破350億元。
一茶一葉總關情
產業興則鄉村興。武夷山的春茶季于4月拉開序幕,近日,已到了家家戶戶精制茶的時節,茶農們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楊文春就是其中之一。老楊從沒想過能在自家的茶園里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四進坦洋村指導茶產業的故事讓我們心中溫暖。去年總書記來時還惦念著我們茶農的生產生活,對茶葉十分了解,我們真的很感動!”
記者見到楊文春時,他正在自家的茶廠里為毛茶下一次焙火做準備。作為生態茶園建設模式的受益者,他常以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來描述自家茶葉品質與生活的變化。
“最近雨下得多,但只要一天晴,老百姓都去種大豆了,有的豆子都長得老高了。”過去一年里,老楊被大家稱為新晉“農民科學家”,把成功經驗分享出去,自己也成了生態茶園技術的宣講者。
楊文春所在的星村鎮被稱為武夷巖茶第一鎮,全鎮茶園面積占武夷山近二分之一。家家有茶山,人人會種茶、制茶,茶葉成為打開鄉村發展的一把“金鑰匙”。
有了好產業,村民們更是沒閑著。與楊文春同在一個合作社,鄰村的范德興和占永祿早就聽說楊文春發展生態茶園效益顯著,便也想向廖紅教授請教生態茶園的技術。去年,在燕子窠生態茶園里,他們也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鼓勵。
他們所在的黃村村一直是鎮上的“優等生”,早在2013年,村民們便有了變散為整、抱團發展的想法。依托村黨支部成立了專業合作社,2018年升級為公司化運作,為茶農配置優質生產資源、技術力量、金融資本、信息資源和市場銷售渠道,更是創立了自有品牌勇闖市場。
有了市場,茶葉送出去,客人更要請進來。“有了生態茶園的種植技術,可是客商到了這兒看到環境亂糟糟的,怎么相信生態茶的品質呢?”范德興回憶說,原先家家戶戶做茶,但由于缺乏生態環保的觀念,每到制茶季,村里就變得又臟又亂。后來,村民們打算從人居環境整治上發力,同時利用良好的生態,發展茶旅生態游。
如今,由村里原先一處舊房子改造而來的“茶部落”成了示范點。“在這個會議室里,從人居環境整治到鄉村產業發展,村民們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讓全體融入到黃村村茶旅融合產業體系中,形成有特色的茶旅融合群落,也提升了我們村的社會治理能力。”黃村村主任熊麗琴說。
“當時總書記跟我們說扶貧已經是過去一個階段了,現在是鄉村振興。我們將以此為起點,擼起袖子加油干,把小鄉村振興起來!”在茶園里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后,范德興倍感振奮。如今他仍常常和鄉親們分享當時的場景,鼓舞全村掀起謀發展的熱潮。
星村鎮位于九曲溪上游,依山傍水,全鎮約三分之二位于武夷山國家公園內。為統籌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關系,星村鎮選定綠色優質特色產業,正在著力打造茶旅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帶。
新建停車場、觀景臺、漫步道……一年來,以燕子窠生態茶園為示范點,鄉村建設干勁十足。
去年,燕子窠生態茶園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黨史學習教育參訪點、南平市第一批重點科技特派員現場教學點,并獲評“中國茶產業T20最美生態茶園”,共接待來訪游客5826批61101人次,為鄉村發展“美麗經濟”帶來新動能。
記者手記
草木之間 向綠而興
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
一片葉子,成就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
立足豐富的生態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是鄉村發展的必由之路。早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便為福建擘畫了農業發展藍圖,親手推動培育茶葉、水產、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七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在平和,一粒蜜柚撬動百億元產值,創下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市場份額、出口量和品牌價值六個“全國第一”;在寧德,一尾大黃魚游出百億產業,育苗、養殖、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在永安,一根竹子被“吃干榨盡”,通過三產融合,小竹子做成了大產業……牢記囑托,福建堅定不移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大力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在廣大鄉村書寫著“振興”的故事。
小小茶葉,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有著不輕的分量。四進坦洋村的背后,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產業興農的重視。而去年考察茶園,綠色生態、融合發展成了新的關鍵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大道篤行系蒼生,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各領域掀起了一場深刻革命。這背后是關乎民生的長遠謀略。
鄉村振興,關乎民生,更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綠色產業引領的鄉村振興更加彰顯新發展理念。
還是那片葉子,卻不只是那片葉子。燕子窠生態茶園的實踐,既是一場綠色生產方式的變革,更拉開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鄉村振興的序幕。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而這離不開科技創新能力的支撐,這也正是科技特派員制度不斷在新時代煥發生命力的原因。
清新福建,自古就是適宜茶葉種植和生產的地區。放眼八閩大地,武夷茶、福州茉莉花茶、安溪鐵觀音、福鼎白茶……如今,圍繞“三茶”統籌,“多彩閩茶”的名片越擦越亮,圍繞茶葉的融合文章不斷書寫。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福建正在全面重塑傳統產業的發展生態,掀起一場綠色經濟革命,從綠的底色中尋找新的動能。
責任編輯:趙睿
- 武夷山:森林消防員打通茶鄉“生命線”2022-06-16
- 福建:力保群眾安寧2022-06-14
- “雙遺產”名山在中國——武夷山2022-06-09
- 武夷山:文旅提效,打造“福建客廳”2022-06-07
- 山洪漫灌 武夷山五夫派出所民警洪水中緊急救援受困老人2022-06-04
- 武夷山:吃上旅游飯 種下致富葉2022-05-31
- “山盟海誓·戀在武夷”主題文旅產品推廣活動在福建武夷山舉行2022-05-23
- 武夷山公共直播基地及農產品展銷中心揭牌2022-05-18
- 武夷山采茶季:“藍朋友”護航春茶采摘2022-05-17
- 福建省武夷山市迎來繁忙采茶制茶季2022-05-11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建陽:打好防汛“主動仗” 保障人民群眾生命2022-06-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