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鄰省村莊攜手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后,光澤縣山頭村再造農耕模式,引入專業企業,實現脫胎換骨的蛻變
山頭“三變”田地“生金”
□邱盛林 邱洪福 蔡軼丹
金秋收獲季節,光澤縣寨里鎮山頭村傳出“水稻平均畝產650公斤”的喜訊——這意味著,在此開展四年多時間的“三變”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
山頭村是福建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之一,與江西省貴溪市樟坪鄉西排村山水相連。2017年底,分屬閩贛兩省的兩村因攜手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聲名鵲起。四年多時間過去,當地發生了哪些變化?改革又經歷了哪些困難,取得了什么經驗?筆者日前走進山頭村,一探究竟。
兩省兩村一公司
土地是農民的根。山頭村三組的熊建彬全家都在福州做生意,每月有幾萬元收入,可家里6畝承包田卻一度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心頭之患:不能拋荒,出租又沒人要。
改革之前,分屬兩省的兩個村莊都被這種“人走田荒”的陰影所困擾,村民都期盼將拋荒、半拋荒的田地和路、溝、渠等資源盤活,統籌耕作經營,讓在外的人放心,讓留守的人賺錢,讓村集體增收。
“三變”改革帶來了春風。2018年初,光澤縣和寨里鎮根據中央《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在前期多方接洽商談的基礎上,以“撥改投”方式,分別投入400萬元和200萬元,山頭、西排兩村通過盤活資產,分別以路、溝、渠、壩等經營性資產折資投入200萬元,撬動江西省貴溪市大三元公司投資1000萬元,共同組建“福建綠興惠民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下稱“綠興公司”)。
公司先吸收山頭村900畝、西排村180畝耕地折資入股,從而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除了少數村民以及自留的口糧田、菜地外,兩村入股公司的家庭和耕地比例達90%。
公司種田 省心賺錢
“公司來種田,省時省錢省心還賺錢。”——這是山頭村一組村民童紀財得出的結論。2018年,他把自己9畝田全部入股公司,還承包種了公司38畝田,當年就獲得8萬元的純收入;熊建彬的心也放下了——自己的田有人幫種,每年每畝能收到400元租金,還另有分紅。
公司種田,不是簡單的變分戶經營為集中經營,而是一場對傳統農耕模式的再造:生產上,實行分戶作業,以產量計酬,避免吃“大鍋飯”;在服務上,實行供種、供肥、供藥和技術指導、收購價、加工、銷售“七統一”,讓耕者專心種田;技術上,聘請省農科院專家當顧問,縣里下派科技特派員常年指導;品種方面,公司全部選種優質稻和富硒稻;銷售方面,變賣稻谷加工精米包裝銷售,并在插秧之前就拿到了訂單。
2018年當年,其中山頭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就由之前的19萬元增至35.8萬元,入股農民每畝田增收1000元以上,還能獲得公司分紅,不少承包種田的村民還有工資收入。改革解決了閩贛兩村“人走田荒”、集體增收難、種田收入低的問題,還使兩個邊界村親如一家人。
迎難而上再升級
跟所有改革一樣,“三變”改革也不可能一帆風順。
2020年,產品訂單因疫情等原因突然中止。當時正值年末歲首,大米賣不出,公司拿什么給股東、股民交代?火燒眉毛之際,來光澤對接幫扶的廈門大學后勤集團一行救了急,當場承諾先購5萬斤大米。此后,綠興公司的大米幾乎都由廈門大學包銷。
幫扶政策也來了。2021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30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繼續大力實施消費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要加大實施消費幫扶,并把它作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
雖然有驚無險度過這次銷售危機,但綠興公司也吸取了教訓。在廈門大學幫扶下,公司開始調整經營模式和產品結構。把單一種富硒稻、優質稻的種植結構調整為稻菜、稻果輪作;把公司“包打包唱”的經營模式調整為聘請“能人”,讓外地企業帶資金、技術、銷路來公司租地經營。
憑借改革試點村的名氣、優越的生態環境和扶持政策,今年已經有一家水稻制種公司與綠興公司開展合作,其中的500畝制種田喜獲豐收。
記者手記>>>
做好“三變”的后半篇文章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三變”改革試點開展以來,山頭村的生產、經營模式發生深刻變化,在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實打實的收入和獲得感的同時,也遇見了一些成長的煩惱。
例如,農業生產仍然擺脫不了“人做天收”“看天吃飯”的風險,一家外省公司在此租種550畝蔬菜后,頭季玉米遭遇洪澇、二季的茄子和茭白又逢干旱;又如,因駕馭市場能力所限,好山好水種出的好糧食、好蔬菜,卻因市場風向變化,隨時都有滯銷的隱憂……
既然是改革“試點”,其任務就是為改革探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作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主體,“綠興”公司所面臨的煩惱,可以說是大部分農村農業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等新型經濟組織共同面臨的難題,也是下一步改革發力重點之所在。
必須肯定的是,以“三變”為代表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了農村沉睡的資源資產,賦予了廣大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廣大農民通過與社會資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深度參與農業現代化進程,充分共享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產權制度改革明晰了產權,激活了產權,優化了利益分配機制。但是,這僅僅走出了第一步。如何做大“三農”發展蛋糕,真正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富裕,是“三變”后半篇文章的核心課題。
農業生產經營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看天吃飯”“豐產不豐收”“好產品賣不出好價格”等問題,依然是現代農業發展中老大難的問題。我們不僅需要更多的“廈大”提供訂單支持與對口幫扶,更需要重塑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推動人才、資金、技術、渠道等資源下沉鄉村,賦能農業發展,讓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更有底氣。
由此可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絕不能“一股了之”,更要做好后半篇文章。既要真正激活產權,尤其是通過產業高效高質發展,持續增強股份的增值與變現能力;更要有效發揮農業保險等工具的作用,完善風險保障機制,盡量避免讓農民“入了股卻虧了錢”。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建光澤:煙后稻喜豐收 助力鄉村振興2022-10-27
- 福建光澤:稻香良田美 秋收好“豐”光2022-09-29
- 廈大師生墻繪“瓜果鸞鳳” 助力光澤鄉村振興2022-08-11
- 光澤縣引導支持退役軍人投身服務基層、創業就業2022-08-03
- 在國際茶日,與“光澤紅”來一場完美邂逅2022-05-23
- 福建光澤:人間四月天 茶香最風華2022-04-28
- 2022年“關注森林·探秘武夷”生態科考在福建光澤啟動2022-02-28
- 光澤警方開展點對點禁毒宣傳幫教2021-12-10
- 首屆兩岸紅茶文化節(干坑-日月潭)在光澤縣舉辦2021-05-20
- 光澤:綠色生活 綠色發展2021-05-13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小巨人”如何舞起來?我在建陽“共竹舞”2022-11-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