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11月中旬,細雨綿綿,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溪后村,不少花農開始采摘百合,花香中彌漫著喜悅。
“花仙”陳文靖擔心百合受雨水影響,一早就來到大棚,一邊查看百合花的長勢,一邊細心指導花農魏長俊。“最近正是晴雨交替天氣,要特別注意處于現蕾期的百合花,抓緊上好棚膜,做好葉燒病防范。”陳文靖叮囑道。
52歲的陳文靖是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員”,現任延平區林木種苗站副站長。長期扎根花田,指導村民脫貧致富,花一有日曬雨淋,他比誰都著急,當地花農親切地稱他為“花仙”。
“黨的二十大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讓我們扎根基層的‘科特派’信心更足。”陳文靖說,“只要農戶需要我,我就要盡最大能力提供幫助。”
“大到引進新品種的適應性試種和協助百合種球研發,小到農藥化肥合理使用、降低種植成本,有了科技特派員的傾力幫助,百合花才能更香。”魏長俊的話道出了花農心聲。
有了“科特派”,大伙兒種植信心都很足。溪后村7戶黨員戶帶領17戶花農種植百合花,帶動200多人就業,百合花種植面積達1100余畝,成為延平乃至全省百合鮮切花重要產地之一。
去年,溪后村百合花產值3000多萬元,每畝凈利潤超1萬元,是名副其實的“致富花”。因為帶領大家共同致富,“80后”魏長俊成了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我們村被稱為‘中國科技特派員第一村’,科技特派員‘手把手’幫扶我們已經20多年了。”魏長俊說。
1998年12月,為破解閩北“三農”問題,剛從德國萊法州進修過園藝栽培技術的南平市農業局高級農藝師吳敬才,被派駐到溪后村,成為“1號科技特派員”。1999年初,南平市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員下村為農民服務,科技特派員制度由此發軔。
“黨的十八大以來,延平區始終牢記殷切囑托,奮力推動科特派制度走在前列??萍继嘏蓡T在田間地頭點綠成金,全方位助力農業轉型升級,既打開了農業現代化之門,也改變了農村社會生態和農民素質,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延平區委主要領導說。
目前,延平區已有各級科技特派員220人,實現科特派工作站15個鄉鎮全覆蓋,科技特派員總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縣區第一。
科技助力,農業破“瓶頸”。2020年,延平區聯合中科院、省農科院多位農技專家組建華東球根花卉研發中心,突破了國產化百合繁育種球技術難關,培育推廣國產化百合種球30萬粒,比進口百合種球節約成本近40%。如今,“延平百合”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延平成為全國三大百合鮮切花產區之一,獲“中國百合之鄉”稱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為我們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延平區委主要領導說,接下來將繼續深入實施和創新“科特派”經驗,花林農旅齊頭并進,讓綠色發展理念在延平扎根、結果。
學習手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溪后村的發展之路,正是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在閩北地區,好生態、好風景是發展優勢。但好風景如何走向好經濟、邁向好生活?深化“科特派”機制,以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溪后村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綠色發展、鄉村振興與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路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如今,延平區正探索深化科技特派員共享機制和平臺建設,以綠色發展融合一二三產,讓村民進一步享受到科技興農、科技富農的紅利。
本報記者 吳旭濤 見習記者 姚雨欣 通訊員 詹國兵
責任編輯:趙睿
- 2022第三屆中國資產管理武夷峰會11月24日揭幕,金融大咖共話新發展2022-11-16
- 離世農民工捐器官助5人“重生”2022-11-16
- 南平順昌:古村銀杏黃了2022-11-14
- 福建南平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召開換屆大會2022-11-11
- 南平市已上線152項“免申即享”惠企政策項目2022-11-07
- 南平建陽區:比武練精兵 實干論英雄2022-11-03
- 福建南平:金黃色稻谷進入成熟收割期2022-11-01
- 南平發現植物新物種茫蕩山丹霞蘭2022-10-31
- 福建光澤:煙后稻喜豐收 助力鄉村振興2022-10-27
- 南平市松溪縣:14580,解鎖鄰里幸福“密碼”2022-10-25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武夷山國家公園再添2個大型真菌新物種2022-11-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