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甌市東游鎮渡潭村玉米秸稈粉碎加工廠,工人將三輪車上的玉米秸稈撥至粉碎機入口。
在建甌市東源生態牧業有限公司的養牛場里,奶牛正享用由玉米秸稈等做成的飼料。
核心提示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在年度目標方面,《通知》指出,2023年,建設400個左右重點縣、1600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
建甌是福建省最大的鮮食玉米種植主產區。“據研究,在玉米一生中,果穗生長時間僅占約1/4。其生物量的40%轉化為秸稈,25%~30%的氮、20%的磷存在于秸稈。可以說,農業的產物一半在籽實,一半在秸稈。”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陳強告訴記者。
秸稈是名副其實的另一半農業。近年來,在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之下,建甌集成了玉米秸稈收儲模式、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和玉米秸稈過腹形成的牛羊糞進行有機肥生產等技術,將玉米秸稈的大量產出與周圍養殖場對飼料的需求高效鏈接,形成一條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的完整循環鏈。
建甌市農業農村局科教站站長陶麗青算了這樣一筆經濟賬:由玉米秸稈轉化成的青貯飼料以每噸400元來算,建甌每年僅玉米青貯飼料產量可達8萬噸,保守估計可新增產值3000萬元以上。
近日,記者來到建甌市東游鎮等地,實地采訪“玉米秸稈收儲—飼料化—過腹有機肥還田循環應用技術”,了解這一條產業鏈背后,是如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
建立“中轉站”,粉碎加工廠崛起
東游鎮位于建甌東部,山清水秀,土壤肥沃,土地總面積420平方公里。在建甌,早春玉米種植達5萬多畝,僅東游一個鎮就占近半數。
9日,記者驅車行駛在東游鎮渡潭村的村道上,迎面而來的是一輛又一輛滿載玉米秸稈的三輪車,新鮮的秸稈壓得低垂下來。不多久,記者抵達渡潭村玉米秸稈粉碎加工廠,春玉米收獲接近尾聲,鄉間田野處,機器轟鳴聲不斷,空氣中彌漫著玉米秸稈粉碎后的清香。
“6點不到就來了,連續拉了15車玉米秸稈,還剩6車。”50多歲的村民馮永明中氣十足,一邊與同伴麻利地將三輪車上的玉米秸稈撥至粉碎機入口,一邊試圖壓過機器聲,用大嗓門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種了10多年的玉米,這幾年玉米秸稈也能賣錢。17畝的地,僅玉米秸稈去年進賬5000塊,真是變廢為寶!”
忙碌的不只是馮永明,已近正午,粉碎站點負責人饒榮福原想讓工人原地小憩一會兒,無奈一車又一車的玉米秸稈陸續送來,只得終止了這個計劃。“9名工人輪崗,一天工作8個小時,早上五點半就開始干活,渡潭村有兩個廠,上午、下午輪流開工。”饒榮福說。
他帶著記者來到另一處加工廠,這是今年剛成立的點,粉碎機、上料機、裹包機一字排開,玉米秸稈從粉碎機經過,再到上料機,最后被裹包機嚴實地裹成粽子般。記者觀察了一下,每10分鐘可包裹處理1噸玉米秸稈青貯原料。“經包裹的玉米秸稈密封嚴實,可保存6個月!”饒榮福介紹。
饒榮福給記者看了最新的一個訂單。來自廣東梅州市的客戶爽快地訂下5000噸玉米秸稈,一噸405元,運輸還是對方自行承擔。“不是我一個人賺錢,僅東游鎮,就有1萬多名種植玉米的村民跟著致富。”饒榮福說。
按照合理運輸半徑,建甌市建設縣有龍頭企業、鄉鎮有規范收儲組織、村有固定秸稈收儲網點的收儲運體系,推進秸稈收儲運專業化、標準化、市場化。類似上述這樣的粉碎站點,在建甌6個鄉鎮共有32個,配有青貯圓捆機、配備攪拌機、圓型捆包膜機等青貯飼料生產設備,實現玉米秸稈機械化、規范化粉碎、打包。
“今年,我們組織種植大戶參與玉米秸稈收購粉碎環節,實行競價收購,今年玉米秸稈收購價格比上年增長10%,達到260元每噸。同時,對新采購機械按20%實行購機補貼,今年新增玉米秸稈粉碎機16臺、裹包機10臺、粗飼料加工拌料機2臺、大型進口裹包機2臺,新建玉米秸稈粉碎加工場地2個等,大大提高了玉米秸稈利用率。”陶麗青說。
玉米秸稈粉碎點,是玉米秸稈產業鏈中的一個重要中轉站。
記者了解到,建甌玉米秸稈收集采取公司化運營,小而散的玉米種植戶收獲籽粒后的玉米秸稈利用自有撿拾打捆機和拉運機械進行打捆,就近將秸稈送至收儲點,收儲點再出售給青貯加工廠,加工廠將玉米秸稈加工后出售至省內外牛羊養殖基地。
摸索產業鏈,秸稈飼料化利用
自2015年起,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的文件,農業農村部還組織成立了秸稈綜合利用“專班”。幾乎也是同一時間,建甌市開始摸索秸稈綜合利用的道路。
建甌為全省農業大縣(市),農作物種植面積大、種類多、分布廣,產生的秸稈量也大,主要以水稻和玉米為主。2022年,建甌糧食種植面積50.29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33.6萬畝、玉米種植面積12萬畝,年產生干秸稈量約為20.7萬噸,可收集量約為16.6萬噸。
最初,建甌對秸稈焚燒開展治理工作,同時鼓勵種植戶采用秸稈還田方式。“秸稈還田可以明顯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明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節約勞動成本;減少環境污染,改善農田周圍環境。”建甌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魏德軍說。
但玉米秸稈存在還田后腐熟緩慢的問題,并且秸稈機械粉碎還田需要農民一定的作業成本,農民所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較低,影響了秸稈還田的積極性。
也因此,魏德軍特地聯系上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專家,商討是否有更為科學的路徑。
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陳強提出了一個想法,若是將玉米秸稈轉為牛羊的飼料,待牛羊消化后的糞便可堆肥,這是更為理想的方法。
一語點醒了魏德軍。玉米秸稈經過青貯處理后具有豐富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營養價值較高,可為牛羊等提供優質飼料。最重要的是,福建長富集團在建甌市建有若干牧場,對青貯飼料具有一定的市場需求。“以這里豐富的玉米秸稈資源作支撐,配套以先進的秸稈飼料化轉化技術,將玉米秸稈生產為優質青貯飼料,可行!”
2021年,魏德軍率隊到各鄉鎮與種植大戶、農機服務組織了解秸稈產生及利用情況,建甌相關部門、單位組織召開種植大戶、農機化服務組織、收儲運服務組織和養殖場負責人座談培訓會等,摸清市場的總體需求。
調查顯示,建甌現有奶牛場3家存欄2300多頭,年需青貯飼料2.5萬噸,肉牛場3家存欄1500多頭,年需青貯飼料1.5萬噸,肉羊場5家存欄5000多頭,年需青貯飼料1.5萬噸,建甌市本地年可消耗青貯飼料約5.5萬噸。周邊縣(市、區)如建陽區是養殖大縣,僅奶牛場就有3家,需要青貯飼料約3萬噸。
“秸稈通過飼料化利用過腹還田,形成一條秸稈綜合利用的完整循環鏈,可以達到高效利用。”這是建甌上下最終達成的共識。
2022年,建甌制定《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方案》,提出目標任務、明確工作重點、確定扶持方向和補助標準、落實保障措施,重點探索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模式,總結編制出一套建甌市玉米秸稈還田技術、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技術等技術規程,充分利用玉米秸稈資源,達到從農田秸稈轉化為畜牧飼料再轉化為肥料回到農田的有效循環模式,形成玉米秸稈飼料化利用的產業模式。
篩選微生物,秸稈堆肥化還田
從粉碎加工廠出來的玉米秸稈,被送至養牛場、養羊場等,成為牛羊的飼料。
記者來到建甌市東源生態牧業有限公司,養牛場里,一排又一排橫向排列的養殖棚映入眼簾。記者行走在百米長的通道兩側,奶牛們絲毫不怕生,或是低頭吃食,或是探頭張望,空氣中彌漫著微酸的香味,一旁的林陳強解釋說,這是玉米秸稈等飼料發酵后的味道。
奶牛吃的飼料很考究。在一張近2平方米大的黑板上,建甌市東源生態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招雄熱情地介紹著奶牛的“一日三餐”,橫向是“高產”“中產”“小育成”等牛群分類指標,縱向寫著“豆粕”“苜蓿干草”“裹包玉米”等飼料組成。
這里飼養著1200頭的荷斯坦奶牛,在夏天一頭牛一天要消耗40公斤飼料,在冬天則要消耗50公斤。“玉米秸稈等組成的飼料經奶牛消耗后,排出的糞便可進行堆肥化,形成的有機肥富含纖維,一方面可鋪在牛棚,成為奶牛的‘床鋪’,另一方面還能售給農戶,成為農田的肥料。”楊招雄說。
堆肥化是處理有機固體廢物并使其實現資源化利用的一種重要技術。利用自然界廣泛分布的各種細菌、放線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協調作用,將農業有機廢棄物降解為小分子物質和腐殖質的微生物轉化過程,其生產的產品可作為有機肥或土壤改良劑使用。
數據顯示,建甌市有2家有機肥生產企業,利用牛羊糞便生產有機肥,年產有機肥約6萬噸。“得益于福建省農科院土肥所等技術合作單位,在有機肥廠建設、有機肥配方、工藝等關鍵環節獲得技術服務和指導。”陶麗青說。
記者從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獲悉,篩選高效微生物制劑是堆肥化最重要環節,該所經多年努力,篩選并保藏高溫纖維素分解菌、高溫蛋白酶產生菌等微生物功能菌株60多株,通過不同類型的微生物菌株的優化組合和現代生物工程發酵技術,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生態調節劑CHM-2。
“采用CHM-2快速高效處理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固體廢棄物,可實現無害化、資源化,生產多功能優質的生物有機肥和生態有機肥。”林陳強說,包括建甌市東源生態牧業有限公司在內的有機肥生產企業因此受益。
“我們通過實施玉米秸稈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秸稈露天焚燒現象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時,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肥料化利用提升了農田肥力,并形成了玉米秸稈粉碎加工飼料化利用的產業。”陶麗青說。
來源:福建日報 本報記者 林霞 文/圖
責任編輯:趙睿
- 建甌市:綠水青山有了“智慧守護者”2023-05-15
- 建甌“4+12”專班機制 “專”進項目“專”出人才2023-04-14
- 建甌市探索近鄰黨建工作模式:社區氣象新 居民幸福濃2023-03-30
- 哈爾濱四輛拉載秸稈的大貨車起火 幾乎被燒成空殼2023-03-20
- 閩北建甌:黃腹角雉“盛裝”示愛2023-03-17
- 燈籠照亮好日子 建甌市打造紙燈籠產業鏈2023-02-16
- 建甌市水上救生志愿者已救起146人2023-02-06
- 北苑貢茶:千年茗香今更盛2023-02-02
- 全國油畫名家共繪千年建州2023-01-10
- 提前18天 建甌市三江口大橋主橋合龍2022-12-20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政和澄源鄉:創新特色種植輪作模式2023-06-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