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南平綠色高質量發展喜事不斷——
11月27日,“以竹代塑”全產業鏈技術創新戰略研究座談會召開。立足“全國竹產業產值最高的設區市”這一產業資源優勢,南平正探索謀劃竹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
11月30日,第二屆生態資產管理與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咨詢會開幕。立足南平生態資源優勢,專家學者齊聚探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12月4日,2024中國鋼鐵工業節能環保大會召開。立足南平“雙碳”新興領域優勢,鋼鐵行業人士熱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
位于山區的南平,何以讓全國如此多的綠色高質量資源、高端創新資源集聚?
這得益于近年來南平市牢記囑托,擦亮“綠”底色、鉚定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厚積薄發。
時針回撥到3年前。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首站就到武夷山國家公園,提出:“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加強重點領域、重點流域、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擴大生態環境容量。”
11月29日,省委書記周祖翼在南平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扭住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目標不放松,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扎實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目標明確。近日召開的中共南平市委六屆八次全會上,南平提出緊緊圍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加快打造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地。緊緊圍繞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奮勇爭先,加快打造新時代山區深化改革的先鋒。緊緊圍繞在實施生態省戰略上接續推進,加快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
護綠 擴綠 興綠
——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典范
近日,第二屆生態資產管理與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咨詢會在武夷山開幕。來自全國領域內的專家學者以及有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共話生態資產高水平管理創新之舉,攜手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這是近年來,南平市緊緊圍繞在實施生態省戰略上接續推進,構建護綠、擴綠、興綠體系,加快打造生態文明建設典范的一個重要舉措。
如何寫好“護綠、擴綠、興綠”這篇大文章?
在“護綠”上,南平立足“四個全域”目標,深化“生態體檢”“巡山交樹制”“巡河交水制”等保護機制,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目前,南平森林覆蓋率已提高至78.89%,主要流域Ⅱ類以上優質水比例、小流域Ⅱ類以上優質水比例提高至100%,空氣質量始終保持全國、全省前列……
在“擴綠”上,南平堅持科學造林綠化,持續調整林分結構,提升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深入推動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積極探索“無廢城市”建設新路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等持續下降,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40.66%、居全省第一,綠色動能越來越強。
在“興綠”上,南平以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為抓手,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拓寬生態產品轉化路徑,探索生態產品交易體系,打造具有南平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模式。
今年5月,南平市獲評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試點探索越來越多,“點綠成金”的有效路徑持續拓展。
“南平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生態資源,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進一步深化綠色金融發展,創新開發山區綠色金融政策、工具、產品和發展模式,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復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李志青表示。
機制創新釋放活力
——爭當新時代山區改革先鋒
近日,政和縣舉行“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整村(整組)集體簽約暨預分紅活動,村民們笑逐顏開。
“我年紀大了,山場管不動,現在與森林生態銀行合作,山場得到有效經營,我們每年能享受到預分紅收益。”嶺腰鄉嶺腰村村民吳必興說。
森林生態銀行,從順昌試點,拓展到全市,是南平近年打造的特色改革品牌之一。2021年7月27日,省委深改委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南平市綠色發展機制創新集成改革試點總體方案》,標志著南平市率先在全省以設區市為單位,開展綠色發展機制創新集成改革試點。
近年來,南平立足生態大市、農林大市的特點出發,在綠色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重點領域,形成一批改革品牌,走在全省前列。比如,成功獲批了全國首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等“金字招牌”。
在綠色發展保障機制上,南平頒布實施河岸生態地保護規定等8部生態環境領域的地方性法規,生態立法數量位居福建省前列,成立全國首家生態仲裁院,建立全國首個國家公園人民法庭,在福建省首創“懲治·修復·聯防·教育”四位一體生態司法模式,全國首推“碳匯”認購替代性修復方式寫入最高法院工作報告并被司法解釋吸納。南平還深化生態巡查監管模式,在全市推行生態聯合執法機制,探索“林長+河湖長+公檢法三長”協作機制。
在創新轉化機制方面,南平以列入國家發改委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首批試點名單為契機,持續深化全國首個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以竹、茶、水等優勢資源為發力點,加快推進生態產品調查、確權、量化、評價等工作。
機制創新釋放“綠”活力。去年,南平河湖長制考核位列全省第一。同時,整市域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進展評估獲全國第一,完成總投資50億元的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在財政部績效評價中獲唯一優秀等次。越來越多的綠色紅利,正在改革進程中釋放。
新征程上,南平揚優勢、補短板、優環境,依靠改革“關鍵一招”,加快打造新時代山區深化改革的先鋒。當前,南平研究部署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300多項具體任務,通過改革破解難題、釋放紅利,力求在全國全省改革大局中勇當先鋒、勇闖新路。聚焦黨中央和省委部署的改革任務及賦予南平的20項重要改革試點,著眼南平所長,立足南平特色優勢,全力推進綠色發展機制創新集成改革。
科技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打造綠色產業發展高地
近日,2024中國鋼鐵工業節能環保大會在南平召開。全國“雙碳”及冶金領域專家學者、鋼鐵龍頭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冶金行業在碳計量領域的發展與創新。
會上,海峽兩岸融合“雙碳”產業園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項目開工、“鋼鐵行業碳計量研究中心”揭牌成立……這一系列舉措,助力南平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加快打造綠色產業發展的高地。
走進位于建陽區的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空氣中彌漫著陣陣食物香味。該中心于今年7月正式成立,是全省第一個由政府主導、國企運營的以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創新為主題的生產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研發中心針對閩北農產品資源豐富但深加工技術基礎薄弱的現狀,以茶、水、竹、食用菌、白羽雞等主要產業為切入點,運用天然生物技術,致力于解決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中的共性技術難點與堵點。”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技術負責人、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趙志軍表示,該平臺的誕生,也為南平持續做大做優“五個一”等生態優勢產業,不斷夯實科技創新根基。
近年來,南平市牢固樹立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理念,從興產業、強主體、建平臺、促融合、拓空間、優環境著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同時,南平深入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全力打造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推動“四鏈”融合,為企業提供人才、技術、資金等一站式服務;積極拓展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以更大力度導入專利、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促進要素集聚融通、高效協同、精準匹配。
此外,南平更加注重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發展環境,深入實施龍頭企業培優扶強工程、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提質”計劃和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兩提升”行動,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帶動力和研發能力的“鏈主”企業,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以竹產業為例,南平立足資源稟賦,印發《南平市竹產業千億行動方案》,圍繞做好竹產業、竹科技、竹工藝、竹文化文章,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著力打造竹產業千億產業集群;通過實行“鏈長+鏈主+專班”工作機制,圣象華宇、龍竹科技、莊禾竹業、元力股份、大莊竹業、上睿機械等一批鏈主企業發展壯大,涵蓋一、二、三產的產業鏈日益完整,南平竹產業先進制造基地漸成體系。近日,南平市還舉辦“以竹代塑”全產業鏈技術創新戰略研究座談會,為竹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提供了助力。
方向既定,號角吹響。接下來,南平將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細化實化“五增”目標,扛起特殊使命、強化責任擔當,凝心聚力抓發展、提振精神干事業,以實干實績不負殷殷囑托。
責任編輯:趙睿
- 南平:在保護中傳承 在融通中發展2024-12-04
- 南平完成首筆林票市場化交易2024-12-03
- 南平:校園體育“潮”起來2024-11-26
- 黨報記者八閩行 | 南平:琴書五十載 理學永流傳2024-11-26
- 南平:為防汛抗災裝上“大腦”2024-11-25
- 借助“物聯網+”推動南平地災防治向智慧化發展2024-11-15
- 山城好菜如何叫響?2024-11-15
- 南平市延平區獲得“中國保溫工程之都”稱號2024-11-15
- 南平市延平區:山城孵出致富金蛋2024-11-04
- 南平舉辦“朱子杯”中華詩詞大會2024-10-30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南平舉辦“朱子杯”中華詩詞大會2024-12-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