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維棟(中)在施工一線工作
核心提示
他是大連漢子,扎根嵐島,敢于直面驚濤駭浪;他是建橋專家,帶隊拼搏,克服最惡劣的環境;他是中流砥柱,砥礪奮進,為的是圓自己一個大橋夢。今天,我們來聆聽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建設背后的人物故事,一起走進建橋扛旗人蔡維棟的世界。
初次扎根嵐島
體驗了把暈船
冬日,蘇澳北東口水道大橋施工現場,風刮得人臉直疼,但蔡維棟卻滿是欣喜。放眼海上,鋼吊箱、承臺、墩身等各項施工都在順利進行著。
這樣火熱的建設場景,在一年多前是難以想象的。
2014年5月,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遲榮益、黨委書記張幸六找到蔡維棟時,問他敢不敢“啃”福平鐵路北東口水道段這個“硬骨頭”,蔡維棟二話沒說做出承諾:“一定當好這個扛旗人,做好國內首座公鐵跨海大橋的開山之作。”
然而剛開工時,蔡維棟和同事們面臨著難以想象的困難。
項目部一名北方的技術員打趣地說:“來平潭才算體驗到暈船是怎么一回事兒。”
暈船,這同樣也是蔡維棟的感受。剛來時,43歲的蔡維棟和同事們就住在距離海邊不到500米的項目駐地上。站在碼頭看著一波高過一波的海浪時,他心里還是有些犯難。要在這種條件下建一座跨海橋,還是集團公司的“一號工程”,在他近20年的建橋生涯里還是第一次。
用他自己的話說:拔劍四顧心茫然。
從西南科技大學畢業后,蔡維棟已經在基層摸爬滾打了15年。其中,7年主要負責技術工作,8年擔當管理工作。來平潭之前,他投身在中國“四縱四橫”客運專線網絡之一的滬昆鐵路客運專線的建設。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福平高鐵全線的一項重要控制性工程。其中,北東口水道段更是大橋上平潭島的唯一通道。
在茫茫大海上,除了能第一眼看到美麗的朝霞和夕陽,更多的是要忍受濃烈逼人的潮氣,直面驚濤駭浪的威脅。
“不打沒把握的仗,更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當時,他對項目部人員說了這樣一句話。
正是在這種信念下,蔡維棟帶領著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年輕團隊,全面推行工班化管理,科學組織,克難攻堅。
功到自然成,僅一年時間完成了馬耳山、福厝嶺大橋所有墩柱施工及和平村碼頭全部功能區建設并投入運營。福厝嶺大橋成為全線樣板,和平村碼頭成為全線首個免檢工地。2015年6月13日、6月30日,北東口水道特大橋海上棧橋全線貫通、支棧橋錨固樁圓滿結束,國內首座跨海大橋施工取得階段性成果;2015年8月26日,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B54號墩鋼吊箱順利下放到位,實現了樁基施工與承臺墩柱施工工序的安全轉換,海上承臺施工正式拉開序幕。
打開施工局面
凌晨2點想出方案
其實,做好這項超級工程,首當其沖的是解決征遷問題。
“施工海域征遷程序復雜,所辦手續要經25個部門,同時還要面臨海上養殖區的用地問題。”時任項目書記的施海濤回憶說,當時,蔡維棟和他兩人深入征遷戶家中做思想工作,跟部門對接,每天都是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駐地。
其中,最大的“攔路虎”是全線57號墩臺臨時用地,它是海上混凝土運輸必經之路,可途經的四家住戶卻遲遲不讓步。
為了確保工程順利推進,蔡維棟與征遷戶談了20多次。
“經過多次找住戶談心,了解訴求,協調解決,最終住戶同意了。”施海濤說。
2014年5月11日,喜訊傳來,征海方案得到順利下發,意味著海上運輸生命線打開了,項目部無不歡呼雀躍。
征拆問題只是“開路”,在工程施工上,蔡維棟真正為項目部打開了局面。在別人看來,蔡維棟是一個沒有架子的領導,來工地的第一天,他屁股還沒坐熱,就領著幾個工程師匆匆前到現場查看,詳細了解工程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
工程施工關鍵是做好建設方案。蔡維棟深知這一道理,用他的話講:“方案不在于多么高深,只要適用就是好方案。”有幾次方案,在大家都沒法做決定的時候,是蔡維棟第一個敲板。
項目副經理張立東印象深刻,一天凌晨2點多,所有人都在睡覺,蔡維棟突來靈感,想到一個海上基礎施工的方案,于是一通電話把項目部里的技術骨干、工程師全部叫來,迫不及待地把想法告訴大家,一起討論完善。
經專家論證,這個方案適用可行。正是在蔡維棟的帶領下,深水裸巖組合平臺的搭設與穩固、深水裸巖大跨長距重載棧橋的搭設、大噸位整體鋼吊箱設計與施工、臺風區碼頭與后場配套設計與施工等關鍵技術被成功攻克。通過優化施工組織設計,減少施工成本近2億元。
奮戰建橋一線
11小時滴水未沾
為了施工全面鋪開,蔡維棟時刻緊繃著,堅持每日召開工作例會、每周一次調度會、階段性施工組織研討會風雨不誤。
早年的蔡維棟,也是從基層工作干起來。“經常與架橋機、運梁車、提梁機、軌檢小車、鋪板門吊、軌道板精調設備等機械設備打交道。”蔡維棟說,他年輕的時候練就了這些復雜的“線下活”。
正是這些經歷,在工作上,他會想到工人在一線施工時遇到的難題。在他的帶動下,想難事、知難事、解決難事的風氣在項目部蔚然成風。
大家說他是專家型經理,更多的時候,他是個拼命的大連漢子。
大橋海上55號平臺灌樁施工時,他與作業人員一起,一天一夜不下火線;B56、B57號墩填海筑島,變海上施工為陸地,一連7天駐守現場指揮作業,此一項就節約成本近千萬元;超強臺風“蘇迪羅”過境平潭,他陣守前沿,確保人員及物資設備等安全有保障;鋼吊箱下放施工中,連續11小時滴水未沾,只為突破大橋基礎施工關鍵節點……
為了心中的大橋夢,一年多以來,他鮮有的幾次回大連只是回公司開會,對于家人的照顧僅僅是奢望。用他當時心境所言:“做我們這行,有時真是上愧對父母,下愧對子女。”
而正是這種無私的付出與擔當,使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成為媒體和業界關注的焦點。“行進中國,建設新福建精彩故事”大型主題采訪團曾深入現場進行報道;國內數十位頂尖級專家學者匯聚項目進行技術論證;中國鐵建系統多次在項目上舉辦技術交流觀摩現場會。
引領建橋鐵軍
要在平潭書寫歷史
近日,記者跟隨蔡維棟來到馬耳山大橋施工現場時,這里的建設進度喜人,馬耳山大橋13個墩臺高聳矗立,全部完成。
福平鐵路四標二分部進場施工后,贏得了全線“三項第一”,分別是全線首根樁、首個承臺、首個墩身。
項目部的出色表現,離不開蔡維棟培養、引領。全體員工在沒有多少先例可循的情況下,在水深、浪高、潮差大、臺風多的挑戰面前,毫不畏懼,奮勇爭先,交出了一份圓滿的答卷。
憑借多年來積累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實力,他帶領著這支建橋生力軍,在項目部以“導師帶徒”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供一切機會讓項目人員參與完成棧橋、平臺、鋼吊箱、碼頭、梁場等大型臨時施工圖紙設計,參與編制各類施工組織設計、方案、作業指導書及技術交底等,并組織他們深入學習各類設計、施工規范和驗評標準。通過壓擔子、搭臺子、架臺階,開闊了年輕人的眼界和思路,使他們的技術水平和科研開發能力得以不斷提高。
目前,以張立東、池忠波、于雷等為代表的一批年輕人已成為項目的骨干力量,為海上施工提供了重要保障,為這座舉世矚目的大橋建設增添青春力量。
項目副經理張立東正是在蔡維棟的帶領下,一步步成長起來,成為項目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善于帶隊,給我們每個人發揮才能的機會。即使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只要你的技術方案可行,他都會很認真的傾聽,拿筆來記。”張立東說,在生活上,蔡維棟也是老大哥,十分平易近人。
這些以老帶新的方式,誕生了思想的結晶。截至2015年年底,項目部已上報科技開發立項12項、工法9項、專利10項。
在蔡維棟的以身作則下,福平鐵路四標二分部參建人員更是兢兢業業、孜孜不懈。施工過程中,項目人員每天早上六點吃完早餐,項目部常務副經理王東波就與負責工程技術的宋國輝、池忠波等人徒步前往兩公里外的蘇澳碼頭,乘坐閩平漁00308號到達“雄程1號”打樁船上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到項目部,還要開會研究一天工作情況和安排第二天工作。
2015年7月,經福建省總工會推薦,蔡維棟和他的團隊在助力平潭綜合實驗區經濟建設和平潭海峽公鐵兩用跨海大橋施工中,成績突出獲得嘉獎,蔡維棟成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之一,他所帶領的團隊以零傷亡的成績榮獲福建省工會“安康杯”勞動競賽“優勝單位”,并獲2015年度全國工程建設優秀質量管理小組二等獎。
面朝大海,身擔重任的蔡維棟心中追夢的目標更加堅定。“平潭海峽大橋建設意義重大,作為施工單位,我們有責任有能力將大橋建設成為世界性大橋,在中國橋梁建設史上書寫下濃重一筆。我們堅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跨越深藍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蔡維棟如是說。
人物名片
蔡維棟 中鐵建大橋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福平鐵路四標二分部項目經理,高級工程師;中華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四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獲得者;曾獲全國工程建設優秀項目經理,被譽為專家型經理。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平潭新聞 頻道推薦
-
美爆了!平潭再現“藍眼淚” 絢麗如阿凡達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