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東東限洋漁村的石頭厝(陳星 攝)
流水鎮君山村石頭厝村落,極具海洋居住特色。(王鳳山 攝)
石頭厝的窗戶,形狀像碉堡。(王鳳山 攝)
“平潭島,光長石頭不長草,風沙滿地跑,房子像碉堡……”古老的民謠訴說著平潭島前世的寂寥。平潭島上多產花崗巖石,于是當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島上豐富的花崗巖建造房子。碉堡般的石頭厝,以古樸亙古的身姿成就了布景般的原生態景致,它不僅是風情濃郁的獨特民居,也是海島祖先“斗天戰地”生存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海島兒女打拼世界的濃濃鄉愁,也成為平潭旅游的新名片。
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平潭島,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石頭厝(石頭房子),這些石頭厝猶如畫中景物分布在海島的各個角落。
石頭,千百年來與平潭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距今近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平潭島上繁衍生息。在平原鎮南壟村的殼丘頭文化遺址,出土過石頭打磨成的各種器皿,證明平潭先民對石頭的利用,早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就開始了。
平潭原來是一座孤島,無論是物質運輸,還是人員流通,都存在諸多不便。在這樣一個封閉海島里,生產生活更為不易,好在島上盛產花崗巖和火山巖,于是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島上豐富的石材建造房屋。
石頭厝是平潭海島居住文化的“活化石”,記錄著海島民居的變遷。《平潭縣志》主編、平潭民俗專家吳金泰介紹說,漢代以前,平潭民居漁舍多是簡易草竂和漁竂,墻體分竹木架外封土和亂毛石砌筑兩種。清代中葉,開始出現單進石結構四扇房,這種“一房一廳”的宅式,沿襲至民國時期。進入上世紀80年代,農村住宅開始改變舊四扇模式,采用淺房、大窗,房屋結構由石土結構向混合結構、框架結構發展,層數也由雙層向多層發展。
而在平潭現有的石頭厝里,民宅單體模式主要有四扇厝、竹篙厝兩種。
四扇厝是平潭傳統民居最主要的形式,屬于福建民居類型中“一明二暗”。從清代中葉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四扇厝一直是平潭傳統民居的主要形式。四扇厝以單進四扇房為主,房內左右兩側為房,分前后房;中為廳堂,也分前廳與后廳,后廳一般用作廚房、雜物間、倉庫,或用于放置漁、農生產用具。這種構造的房屋特別適合舊式大家庭居住。
竹篙厝是平潭建筑又一特色。清代初期,朝廷調閩南水師駐扎平潭,兵營建在竹嶼口,采用閩南竹篙厝形式。后來當地居民仿建竹篙厝,從而成為平潭民居的另一種形式。
竹篙厝在平面布置依次為門廊、房間、前天井、廳堂、房間、后天井,建筑前后都有門,在廳兩邊各有小門可與左右房子相通,天井上開魚眼天窗。竹篙厝深度較深,易于防守,但是采光不好,也不夠通暢,后來建這樣房子的人就少了。
“這些獨特的石頭民居冬暖夏涼,還可以抵擋海島大風大浪,以及潮濕等各種惡劣天氣。”吳金泰說,平潭海島鮮明的特點鑄就了偉大的居住文化。
海島兒女的濃濃鄉愁
詩人海子說:“建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詩情畫意的美景,是對平潭石頭厝最好的詮釋。
住在石頭厝里,“清晨看日出,傍晚聽濤聲;可見農家耕作,可聽燕雀呢喃”。獨特的建筑、原生態的生活,儼然一種返璞歸真之美。
由于長年“與世隔絕”,平潭還保持著原生態的石頭厝建筑群,再加上獨特的濱海地貌,讓這些古老村落更具魅力。去年公布的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里,平潭共有斗魁村、東美村、山門村、青觀頂村、白沙村等5個村莊入選。
位于流水鎮的君山后村石頭厝最是原生態。這是一個依山傍海的小村落,村子前就是一望無垠的大海,村里石頭厝一棟挨著一棟,房子與房子中間是由石頭鋪就的山道。
導游小游告訴記者,這里盛產一種叫火成巖的石頭,這種巖石經過風吹日曬,慢慢地由青墨色變成了墨色。站在山頂眺望,猶如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
78歲的村民黃其美帶著我們參觀他家的房子。這是一座典型的四扇厝,從地基到墻面,從門框到梁柱,再到圍墻等,都是用花崗巖石料壘砌而成。
老黃說,他早已習慣了這里的生活。“每天我就拾掇拾掇這些菜園子,到海邊撿撿海螺,到鄰居家串串門,日子過得充實。”他說,住在城里的孩子們經常回來看他,有時候也會待上幾天,孫子們都很喜歡鄉下生活。
平潭每個石頭厝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白青鄉白沙村的石頭厝臨海憑風,密密匝匝卻井然有序;青觀頂村石頭厝蔚為壯觀,站在山頂眺望,成片的石頭厝猶如跳動的音符,令人充滿遐想;塘嶼島南中村居民早年從莆田搬遷過來,在建筑上也自成一派,紅瓦是塘嶼石頭屋的一大特色,上面壓著墨黑色的石頭,形成黑與紅的強烈對比……
在這些古老的村落里,隨意的一個快門,都有大師級的創作風味。因此,這里也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平潭是隧道、海運之鄉,大部分年輕人出外闖蕩。如今,平潭石頭厝已大部分沒人居住,留守的大多是老人,他們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守護著這片古老的石頭厝,守望著在外打拼的兒女。
在開發中打造新名片
今天的平潭已不再是孤懸海外的島嶼,石頭厝的獨特風情因平潭大開發撩開了神秘的面紗,成了平潭一張亮麗的名片。
在大開發的發展良機里,如何保護好傳統村落和石頭厝?當地政府一直在努力著。
平潭綜合實驗區規劃局副局長王天今介紹說,早在2011年4月,實驗區就委托上海同濟大學開展《平潭主島村落風貌保護專項研究》編制工作,2013年8月底該規劃通過專家評審,規劃將平潭主島建設分為村落風貌保護區、村落風貌核心保護區、村落風貌控制保護區及一般區域四類。此外,從2012年開始,平潭組織相關部門全面開展石構建筑普查工作,對全區2萬多棟、600多萬平方米石構建筑進行摸底、分類,根據不同類別采取相應的加固、保護。
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村落和石頭厝,去年10月,實驗區委托清華大學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平潭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專項規劃》編制工作,該規劃加強了現狀石構建筑的調查、分析與研究,并注重與國家、地方政策相銜接,已形成初步成果。
與此同時,平潭對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的5個村進行規劃和整治。去年9月,根據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白青鄉10個建制村被列入試點項目,進行美麗鄉村建設。
專家認為,平潭石頭厝具有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旅游價值,應該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傳統村落旅游,讓其成為平潭旅游新名片。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院長白長虹多次上島調研。在他看來,平潭不僅旅游資源豐富,且基本上還處于原生態。“開發好這些傳統村落旅游,將成為居住在鋼筋水泥的城里人最向往的海邊漁家生活。”白長虹說。
平潭政協委員余小燕曾經提交《平潭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提案。她認為,平潭可以借鑒馬祖石頭厝民宿開發模式,融入當地民俗活動,還可以與臺灣經營者合作,讓臺灣元素與平潭本土元素融合,將石頭村落建成一個可供游客進行休閑、度假的旅游點。
而今,伴隨開放開發的春風,實驗區疊加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平潭提出打造國際旅游島。“古村落開發將是國際旅游島的重要載體,平潭將在充分保護的基礎上開發石頭厝旅游,首個石頭厝旅游項目已落地敖東鎮大福村。”平潭旅游發展局局長吳杰華說,在不遠的將來,游客就可以住在古老的石頭厝里體驗漁家生活,傾聽大海與石頭的故事。
責任編輯:林航
- 最新平潭新聞 頻道推薦
-
美爆了!平潭再現“藍眼淚” 絢麗如阿凡達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