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鳳山 林霞 張哲昊)10日,記者來到平潭大坪村坪峰農業種植有限公司種植基地,只見一壟壟西瓜、甜瓜等農作物郁郁蔥蔥。頂著烈日,李元釗戴著斗笠熟練地沿著田埂行走,不時貓著腰忙活,仔細查看“汕油121”花生的長勢。
“這是一批關系著大坪未來農業發展的實驗種子。本月底,面積30畝、有20多個新品種花生的試驗田將迎來豐收時刻,屆時便可開展實收測產。”李元釗脫下斗笠、擦了擦汗,滿臉憧憬地說。
李元釗是土生土長的大坪村人,今年65歲,有26年黨齡。2000年,幾名來自外地的農商相中了村里一片面積約150畝的閑置田地,找來李元釗搭伙,一起將田地承包下來,種植馬鈴薯、蘿卜等農產品。幾年后,李元釗摘掉了貧困帽。
“和原來的日子相比,今天的小康生活是過去不敢想象的。人多、地少、風沙大、收入低,曾是大坪村的真實寫照。脆弱的生態環境讓發展成為一句空話,有限的農作物產量根本無法喂飽自己一家人。”回憶過去,李元釗興奮地向記者說起了近些年自己種地的新鮮事。
1996—2000年,大坪村成為省里的幫扶掛鉤點。省領導多次到村里了解生產生活情況,與干群一起探討如何走上致富路,要求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1997年,大坪村修建了首條700多米的水泥路,這也是平潭首條水泥村道,還完成農村電網改造;第二年,村小學校舍修葺一新,不久后投資20多萬元的老人文化活動中心也建成了。
硬件提升了,但村莊想發展,還得靠產業。大坪村不靠海,想發展只能走農業路,但大坪產業基礎幾乎為零,如何找到突破口?199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下,大坪申請到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項目分兩次投入40多萬元對全村土地進行改造。
李元釗記得,那時,建設木麻黃防護林是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重點內容之一。經過幾年建設,大坪村初步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
這讓李元釗信心滿滿。他緊緊抓住發展農業的契機,將承包的土地面積擴大到550畝,并在村兩委的支持下,獲得了一筆50多萬元的高效節水灌溉項目補貼,用于購置收割機、收成機等設備,引入先進灌溉、種植技術。這樣,農作物產量逐年提高,遠銷平潭島內外市場。
得益于此,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李元釗的隊伍中。今年5月,他與大坪村生產隊簽訂合同,進一步擴大荒地承包面積,并通過“入股分紅”的方式,鼓勵村民自己當股東。
現在,大坪村的農業合作模式已擴大到海峽兩岸,臺灣特色農業管理模式在此扎根。
2019年,大坪村從臺灣苗栗縣大坪頂引入臺農百香果、滿天星百香果等4類百香果種苗,打造面積約68畝的百香果種植基地。“臺灣百香果維生素含量高、果肉飽滿、香味濃厚,是不少消費者的‘心頭好’。種植具有周期短、易管理、效益高等優勢,市場潛力大。”大坪村黨支部書記曾華艷說。
大坪村加快土地流轉,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對臺合作經營模式,建設嵐臺合作農業示范園,并通過農戶分紅、勞動雇傭等形式,將散戶種植轉變為規模化、現代化經營,有效帶動村民增收。
令李元釗欣喜的是,大坪村的產業正朝著多元化高質量發展。7月1日大坪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日館開館后,每天都接待4個以上區內外黨組織來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發黃的照片、珍貴的文物、塵封的文獻帶來了歷史的故事,也喚醒了大坪村紅色旅游資源。
根據規劃,大坪村將緊緊圍繞紅色革命故事、英雄人物故居等紅色內涵,打造紅色主題餐廳、農家樂,建設3座有當地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觀光工坊等,將紅色資源與體驗式旅游深度結合,努力打響大坪紅色旅游品牌,助推鄉村振興。李元釗說,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大坪這座海島村莊,讓每一個村民成為實實在在的受益者,大坪村的小康之路必將越走越寬。
責任編輯:趙睿
- 平潭:深化實施“八大工程” 走向高質量發展2020-07-09
- 平潭:砥礪前行繪藍圖 乘風破浪開新局2020-07-08
- 綠化總面積1.5萬平方米!平潭全力扮靚嵐島迎“拉練”2020-07-07
- 穩外貿穩投資促消費 平潭全力加快恢復經濟運行秩序2020-07-02
- 百分比競價模式來了!福州海峽縱橫電子競價平臺拿下平潭首單2020-07-02
- 平潭加快金融行業對臺對外開放 打造兩岸特色金融集聚區2020-06-30
- 平潭:打造化纖標準化制定基地2020-06-28
- 海上筑“長虹”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公路段已具備通車條件2020-06-23
- 快登船!平潭“海壇2號”海上環島游首航2020-06-17
- 平潭:出臺扶持政策 企業轉型尋求突破2020-06-12
- 最新平潭新聞 頻道推薦
-
平潭:砥礪前行繪藍圖 乘風破浪開新局2020-07-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