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迎接世界遺產大會,平潭綜合實驗區積極推進世界遺產大會“六個一批”項目,其中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經過改造提升后,環境大變樣,景觀倍吸睛。25日,記者走進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感受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盡顯國際范的文旅目的地。
一條風之路 追溯千年歷史
在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入口處,記者首先就被一座立著的巨型雕塑吸引,雕塑整體展現的是兩艘獨木船乘風破浪的情景。船體由水泥鋼筋結構塑造,外面粉刷成仿木復古的造型。船帆、桅桿等則采用黃銅鑄造,同樣進行了仿古處理,惟妙惟肖。
“我們結合世界遺產大會的參觀線路,對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進行了景觀提升,設置了‘風之路’主題項目。”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副院長侯榕貴介紹,“數千年前,南島語族遷徙所使用的工具就是這種獨木舟,他們靠星辰、季風來指引方向,因此我們在入口處設置帆船主題雕塑,它是整個‘風之路’的總述。”
揚帆起航,人類文明在一步步發展。順著入口向基地走去,這條“風之路”盡顯南島語族的文明發展歷程,生動呈現了南島語族族群在遷徙過程中所形成的標志性元素,其中可以看到復活節島石像、夏威夷茅草屋以及大溪地、關島雕塑群等,頗顯國際范。
“我們在‘風之路’中設置了遷徙之路文化墻,墻上是根據南島語族遷徙的時間節點,以時間倒敘的方式呈現他們從福建東南沿海到臺灣、菲律賓、婆羅洲等地,一直到復活節島的遷徙路線,展示了各地域的特色符號、圖騰等。”侯榕貴說,“另外,我們還設置了臺灣廣場,未來將布置起臺灣高山族傳統文化展示墻。”
一座體驗園 沉淀燦爛文明
作為承載數千年文明的考古基地,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中處處滲透著歷史文化韻味,從景觀特色到考古挖掘,都可以窺見燦爛的人類文明。沿著“風之路”一路前行抵達基地大門,經過提升后景觀的頗具特色,右側的龜山遺址遮護棚內也煥然一新。
龜山遺址遮護棚總面積2000平方米,現已開展考古挖掘工作面積約1000平方米,原本遮護棚內設施簡單,而經過提升改造后,棚內建起了木棧道,將觀光區和考古挖掘區分隔開,方便游客游覽,同時還根據現場條件合理設置風扇等降溫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遮護棚內還開辟出一個空間作為考古體驗園,未來中小學生可以在這里學習并親身體驗考古挖掘的知識。“平潭具有豐厚的史前遺址資源,這些遺址能證明跟南島語族有直接的淵源關系,我們設置這樣的考古體驗區域,希望能進一步做好鄉土教育,把挖掘出來的文物和考古的知識、技巧用中小學生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他們可以直接參與考古體驗類項目。”侯榕貴說。
據了解,目前平潭已邀請福建博物院專家為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設置考古體驗教程,下一步將完成室內布置,打造“考古體驗+研學旅行”的創新模式。“我們之前和一些學校溝通,他們對于打造考古體驗項目都表示很有興趣,未來我們把考古和體驗旅游結合起來,相信一定會吸引很多游客。”他說。
一個規劃館 擘畫宏偉藍圖
平潭的史前遺址是這座城市寶貴的歷史財富,龜山遺址、東花丘遺址、殼丘頭遺址等遺址點組成了殼丘頭遺址群,這是福建省迄今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000-6500年。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潭殼丘頭遺址對于國內外考古挖掘具有重大意義,一直以來,平潭積極規劃打造殼丘頭遺址公園,而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殼丘頭遺址公園項目的推動奠定堅實基礎。
為了讓大家進一步了解殼丘頭遺址公園的建設發展,此次,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內還專門改造一處遺址公園規劃展廳,展廳內設有巨大的沙盤模型,通過聲、光、電相結合的技術手段,把遺址公園的規劃概念呈現在游客眼前。
“原先基地內設置的規劃展廳因為空間限制,容納的人數有限,這次我們的規劃展廳空間更大,可以服務更多的游客。”侯榕貴說,“遺址公園規劃展廳內通過全息3D投影的技術手段,讓站在各個方位的游客都能通過影像欣賞到殼丘頭遺址公園的詳細規劃。”
責任編輯:趙睿
-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啟動首輪精調施工2020-08-26
- 福州至平潭鐵路精調進入攻堅階段2020-08-25
-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啟動荷載試驗2020-08-23
- 上半年平潭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全省第一2020-08-19
- 王寧:牢記囑托 扎實推動“一島兩窗三區”建設2020-08-14
- 4年旅游增長遠超過去12年 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跑出“加速度”2020-08-11
- 四周年,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交出亮眼“成績單”2020-08-10
- 平潭舉辦美食活動點燃夏日人氣2020-08-08
- 平潭:第一時間轉移人員 做好防抗臺風準備2020-08-04
- 平潭:景區緊急關閉 游客有序撤離2020-08-04
- 最新平潭新聞 頻道推薦
-
4年旅游增長遠超過去12年 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2020-08-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