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平潭,“四面阻海,非舟不通”。長期以來,島上大部分人常年與海洋打交道,從事捕撈和養殖,一度靠著“一柄櫓槳下大洋”讓肇始于這里的海運業幾乎遍及全國各大港口。
臨海而生,向海而強。平潭是“海運之鄉”,距臺灣新竹僅68海里,具有發展閩臺海運的先天之利。近年來,當地出臺系列扶持政策,不斷做大做強航運物流業,劈波斬浪駛向深藍。
小島逐夢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四面環海是平潭最大的優勢。
相較于僅392.92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平潭海域面積達6064平方公里,這里不僅是東北亞和東南亞兩個經濟板塊的連接點,還是環海峽經濟走廊和海峽兩岸經濟圈的中心島嶼,是海上商品集散、停靠、轉運的樞紐。
平潭有史記載的船渡可追溯至唐朝。一些地勢平緩的澳口便是運輸馬匹出入、傳送給養物品的要處,平潭第一碼頭就是蘇澳鐘門下澳底。福州府志引《方輿紀要》提及,“鐘門三鎮,街衢初成”。
明成化以后,海禁松弛,平潭恢復小規模的海上運輸;清時,平潭渡口劇增,潭城、蘇澳、旗竿尾等10多個口岸均有渡船往來。1929年,平潭船商集資創建了“建通航運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客貨輪3艘,定期定點航行省內外。
改革開放以來,海運業由國營、集體企業經營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以自愿組合、合伙投資、風險共擔、利益同享為主要模式的海運聯合體。
“各村自發組織,幾個人湊錢購買一條運輸船,就開始涉足海運業務,多是100噸左右的木殼船。”據平潭船東協會會長高居泉回憶,上世紀90年代后換成了鐵殼船,運力增加至1000噸,更多漁村變為“海運村”。
盡管后來受全球市場影響,產業時有起伏,但整體呈上升趨勢。據平潭船東協會統計,目前,平潭籍船東注冊在全國各地的船舶運力約達到1800萬載重噸。
海的兒女,自古勇敢。早期平潭人靠著“一柄櫓槳下大洋”拼出了全國“海運大縣”。
去年獲“福建省優秀民營企業”稱號的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正是始于1977年平潭東庠島的一個家庭小作坊,逐步發展成為專業海洋施工企業。
“小作坊變身大企業,離不開創新。”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瑞喜直言,公司瞄準技術、裝備創新,不斷積累施工經驗,完成了從傳統海工企業到風電巨擘的轉型,從最初單一的施工業務到如今具備海上風機安裝、海纜鋪設、高空及潛水施工、風場運營維護能力。
產業回歸
據平潭船東協會統計,平潭海運業的發展帶動了3萬多名船員、船務公司管理人員的直接就業和10多萬人在海運業上下游產業鏈的間接就業,每年為3萬多戶海運企業投資者創造100多億元的經濟收入。
然而,對平潭而言,日漸興旺的海運業卻是“墻內開花墻外香”。
以2015年的數據為例。當年,平潭人在外經營的航運業共擁有船舶運力1200萬載重噸,而在實驗區注冊的僅有13家航運企業、37艘船舶、36萬載重噸船舶運力。
差距如此懸殊,造成大量稅收流失。
實驗區成立后,破題之策出現。2014年,《平潭綜合實驗區促進海運業發展的暫行規定》出臺,后來先后6次對海運業的優惠政策作出修訂和完善,鼓勵海運業“走回來”。
平潭明輝海運有限公司是首批回歸的企業之一。2014年底,公司將總部遷回平潭,短短幾年內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公司旗下貨船總運力達20多萬噸。
“過去6年,共計收到實驗區發放獎補1460余萬元,用于為新增船舶擴充運力,如今公司旗下貨船實現滿負荷運轉。”平潭明輝海運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小明認為,政策對激勵企業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具有顯著作用。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真金白銀”的支持更顯寶貴。
施小明看到了實驗區支持航運業發展的力度和決心,更增加了企業經營發展的動力。他正計劃購買一艘運力達8萬噸的新船,還將不斷加密遠洋航線,進一步擴展事業版圖。
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同樣選擇了回歸,陳瑞喜看到的是新機遇。“僅去年公司的工程船‘順一1600’就帶來12億元的營收。”
今年3月,平潭綜合實驗區投促委與交通運輸部東海救助局福州救助基地、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就“嵐臺海上應急救援基地”舉行簽約儀式。“這是我們在平潭的科技創新探索,將打造集裝備研發、裝配、試驗、保障、培訓、交流六大功能為一體的重點項目。”陳瑞喜說。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注冊在平潭的航運企業達137家、船舶達452艘、運力達525萬載重噸,分別比優惠政策出臺前的2014年增長了15.7倍、20.3倍、36.3倍。目前,平潭總運力規模居全省第一。
駛向深藍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巨大沖擊,經貿格局正悄然發生變化。如何理解變化、有效應對?
“于不確定中尋找長期趨勢”成為不少船東的共識。
平潭綜合實驗區九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魏可欽正在尋求產業的創新突破口。“今年初,天津完成首票原油保稅轉口業務,此舉有效緩解終端客戶的資金壓力,降低了整體貿易鏈的物流成本。”魏可欽認為,擁有“實驗區+自貿區+國際旅游島”疊加優勢的平潭,需借鑒發達地區經驗,讓海運業走出“平潭新路”。
事實是,平潭也在謀篇布局。根據《平潭綜合實驗區加快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將培育壯大航運物流、海洋漁業等特色產業。預計到2023年,平潭航運運力達到550萬載重噸。
去年10月,平潭綜合實驗區投促委甫一成立,就組建海運產業專項課題組,擬打造海運產業綜合服務智慧平臺,構建集“貨主+物流+金融”為一體的國內船舶運輸綜合服務平臺及體系。
此前,已有企業“小試牛刀”。
2017年7月,由攜船網(福建)航運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航運物流供應鏈服務平臺“攜船網”在平潭上線。通過大數據、云計算、AI等技術,船東和貨主可在線進行運輸交易、船舶管理等,實現“網上約船”,簽訂運輸合同全過程僅需3分鐘。
“打破船與貨信息不對稱的‘信息孤島’,消除價格不透明、結算不及時、找船難、找貨難等弊端,推動行業向標準化、可視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公司總經理陳人強介紹說,截至今年初,“攜船網”注冊用戶超19萬人,注冊船舶近1.8萬艘,入駐企業超6000家。
“我們正加快打造現代智能的安全管理格局,推動形成強勁有力的支撐服務體系。”平潭綜合實驗區投促委相關負責人說。
就在3月15日,平潭綜合實驗區投促委舉行“一周一簽約”活動,簽約建設嵐船科技數智化供應鏈服務平臺。項目落地后,將整合區內外貨主、海運資源,構建集“貨主+物流+金融”為一體的國內船舶運輸綜合服務體系,打造實驗區首個千億產業鏈,并逐步構建國有控股的航運集團。
本報記者 林霞 張哲昊 程枝文
責任編輯:趙睿
- “點”石成“金” 平潭勉力傳承石頭厝文脈2022-04-21
- 平潭全省首創“金融+政務數據”應用2022-04-14
- 福建平潭:燦若星河 “藍眼淚”踏浪而來2022-04-14
- 平潭全省首創“金融+政務數據”應用2022-04-14
- 亞洲最大單機容量風電項目開工 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44388.9萬kWh2022-04-12
- 平潭將上“新款”海景餐廳、音樂廣場,25日“預售”2022-04-04
- 平潭:以人才強區賦能高質量發展2022-04-01
- 福建平潭迎來今年首波“藍眼淚”2022-03-29
- 平潭集中開工12個文旅項目 總投資16.14億元2022-03-18
- 公益訴訟,守護嵐島生態美2022-03-02
- 最新平潭新聞 頻道推薦
-
平潭智慧體育公園投用 隨時獲取身體健康數據2022-04-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