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本月初,農業農村部發布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平潭砂美村(鮑魚)成功入選。作為一個傳統海島漁村,近年來砂美村立足資源優勢,深耕鮑魚養殖產業。今年,砂美村鮑魚產量超1.7萬噸,產值近17億元。
22日上午,記者來到砂美村。放眼望去,一個個養殖網箱鋪滿海面,頗為壯觀。砂美村所在的小庠島四面環海,周邊海域水質良好,潮流流速高,水質清澈透明,水溫、海水鹽度等條件非常適合鮑魚養殖。
鮑魚是名貴的海洋食用貝類,有著“海味珍品之冠”的美譽。平潭鮑魚養殖由來已久,早在1986年,平潭就從日本引入1000粒黑鮑苗種,并在大嵩島試養成功。1994年,平潭創辦鮑魚養殖示范場,獲得不錯的經濟效益。
然而,砂美村是一座海島村,村民世代以捕魚為生,從未嘗試養殖。到了21世紀,由于周邊海域漁業資源逐年衰退,漁民只能向深海進發,隨之面臨的現實是:成本日益高企,風險與日俱增。
轉機發生在2010年,幾名砂美村民決定嘗試鮑魚養殖。他們摸著石頭過河,邊試驗邊學習,積累了養殖經驗。4年后,村里的鮑魚網箱數達到3000箱。此間,砂美村成功引進了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好的新型雜交鮑。隨后,當地漁民紛紛轉型,加入鮑魚養殖。
“如今500戶村民當中,有七成從事鮑魚養殖,鮑魚網箱達5萬箱,年產值近17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萬元。”砂美村黨支部書記李遵順自豪地說,砂美村的鮑魚性價比高,不愁銷路。每年12月到次年5月是鮑魚的銷售旺季,各地收購商蜂擁而至,日均200輛鮑魚運輸車進出村子。
借助擺渡船,記者來到養殖戶鄭而福的漁排上,只見四五十名工人正在給鮑魚喂食。作為砂美村首批鮑魚養殖戶,鄭而福如今的養殖規模已達1000個網箱,年收入超百萬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給了我們強大的信心,也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鄭而福說,一直以來,為保證鮑魚品質,他和村民們堅持投喂海帶和龍須菜,雖然增加了成本,卻提升了產品品質。
繁榮的鮑魚養殖產業,極大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砂美村每年可穩定吸收工人約2000人。“我這里的養殖戶,每天要五六十名工人幫忙喂養、分揀鮑魚。”來自貴州的陳榮章是一名鮑魚喂養工,按勞取酬,日均收入超200元。
做大產業的同時,也要考慮做優做強。李遵順告訴記者,目前利好消息不斷:砂美村已成功申請注冊“小庠島鮑魚”和“小庠島”兩個商標,幫助村民成立并申報認定家庭農場126家。
學習手記>>>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砂美村獨特的自然條件,演繹了“一粒鮑魚,致富一方百姓”的精彩故事。在與砂美村民共學黨的二十大報告過程中,記者深刻感受到他們勇于拼搏和敢于創新的精神。
眼下,砂美村正依托鮑魚產業,探索通過現代化養殖技術,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綠色養殖基地,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切入點,發展以鮑魚原材料為主的水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
黨的二十大提出,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平潭綜合實驗區積極推動海上養殖轉型升級,出臺《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年)》《海上養殖轉型升級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同時深挖鮑魚養殖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加快推進萬噸冷鏈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平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程枝文 張哲昊)
責任編輯:趙睿
- 前十月福建平潭出口臺灣增長近三成2022-11-23
- 前十月平潭出口臺灣53.1億元 增長近三成2022-11-22
-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宣講團在平潭宣講2022-11-16
- 福建首個海洋生態協同保護中心在平潭揭牌2022-11-14
- 平潭:搶占風口,念好全球“生意經”2022-11-14
- 平潭不斷探索創新工作辦法 守護離島百姓安全2022-11-11
- 平潭一橋、二橋封閉?官方辟謠:假消息,不要信!2022-10-31
- 平潭檢出11例初篩陽性 軌跡公布2022-10-25
- 講述·我的這十年 | 旅游公路串起“振興路”2022-10-24
- 奮進·我在建設現場 | 平潭:文化新地標正崛起2022-10-20
- 最新平潭新聞 頻道推薦
-
平潭國際旅游島卡丁車大賽暨NKCC邀請賽落幕2022-11-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