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在位于東海之濱的平潭,當地手藝人以貝殼為原料,糅合中國畫、傳統雕刻等藝術形式,經過設計、雕刻、組裝等多道工序,將奇巖怪石、花鳥生靈、神話傳說鐫刻于方寸之間。
近年來,實驗區在致力于保護傳承貝雕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途徑,加快打造“非遺+體驗”“非遺+文創”“非遺+研學”等跨界融合新模式,讓貝雕這門老手藝重煥光彩。
風靡一時
含苞待放的牡丹、騰云駕霧的仙女、活靈活現的孔雀……在匠人的刻刀下,看似毫不起眼的貝殼幾經雕琢,得以蛻變成一件件流光溢彩的工藝品。
這份巧奪天工之美,首先來源于大自然的饋贈。嵐島四面環海,坐擁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在這里,海浪日復一日地沖刷著海岸,席卷而至的還有大量貝殼。據《平潭縣志》記載,平潭貝類有169種之多,這也為貝雕技藝發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1959年,平潭創辦了國營貝殼工藝廠。時任貝殼工藝廠廠長林國欽取法漆藝、石雕、木雕等眾家之長,研究出了一套獨特貝雕技法,并實現產業化發展。鼎盛時期,平潭貝雕從業人數達千人,工藝廠產值一度達到60萬元,其生產的貝雕還曾出口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20世紀90年代中期,平潭貝雕經歷了從高峰跌入低谷的陣痛。彼時,國企改制、市場消弭、人才流失等種種困境接踵而至,名噪一時的平潭貝殼工藝廠宣布倒閉,存留的貝雕藝術品大多散落在民間。由此,平潭貝殼開始了長達20載沉寂的歲月。
盡管如此,傳承的薪火并未熄滅。踏入21世紀,在許多有志之士的保護下,貝雕這項傳統工藝逐漸復蘇,再次迎來了“高光時刻”。
薪火相傳
近日,記者來到平潭海峽民間藝術館貝雕展示區,只見上百件形態各異的貝雕正“躺”在展臺上,安靜地訴說著關于那山、那海、那人的故事。
在此之中,一件名為《活蟹》的作品頗為引人注目:珊瑚叢中,兩只“金蟳”舉著雙鰲,盡情嬉戲玩耍。走近細瞧,“金蟳”竟是用貝殼雕刻而成,體態優美、紋理有致,乍一看著實難辨真假。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兩只“金蟳”竟可以“動起來”。“有別于一般靜態的貝雕作品,我在‘金蟳’內部的各個關節中安裝了機械零部件,讓‘金蟳’的每一只蟹腳都能彎曲活動,極具動感。”說起作品的獨到之處,《活蟹》的創作者、國家一級工藝品雕刻技師詹勝如數家珍。
今年54歲的詹勝是土生土長的“平潭郎”,他還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身份,那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貝雕(平潭)傳承單位——福建映像海壇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創辦者。
美工出身的詹勝早年曾從事貝雕銷售生意,對這門技藝有著別樣的感情。他認為,貝雕之美,就在于匠人對貝殼的巧妙運用。譬如,青口螺可用來做“松葉”,帶有斑痕的貝殼可以被制成“樹干”,而江貝的層層紋理則化作了“曼妙衣裙”。“這使得每件貝雕作品都各具特色,幾乎是不可復制的。”令人惋惜的是,平潭貝雕由盛轉衰,一大批技藝高超的工匠不得不另謀生路,導致平潭貝雕面臨失傳的境地。目睹此番景象,詹勝深感痛心。
如此精湛的技藝,怎能任憑它消亡?抱著“定要把平潭貝雕救下來”的信念,20多年前,詹勝和哥哥詹立新毅然走上了貝雕搶救與傳承之路。這些年來,二人四處搜羅了上千件原貝殼工藝廠的藏品,并置于工作室中,儼然一個“貝雕博物館”。
2012年,詹氏兄弟攜手蔣心忠、姚仁貴、林鑾彬等資深貝雕手藝人,注冊成立了福建映像海壇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從事貝雕設計、經營、修復等。同一時間,詹勝拜師姚仁貴,全身心投入平潭貝雕技藝傳承,并接連創作出了《亭亭玉立》等精品,迅速在圈子里占據了一席之地。
兄弟倆的付出,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2018年10月,在莫斯科舉辦的福建省文化產業金磚國家(俄羅斯)展覽會上,受邀參展的《活蟹》憑借靈動的身姿,引發了現場嘉賓的驚嘆;2019年3月,福建貝雕(平潭)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9月,“平潭貝雕”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推陳出新
非遺創新,呼喚創意整合。眼下,平潭的貝雕藝人正努力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
作為貝雕技藝的傳承人,詹勝一直刻苦鉆研技藝,力求在創作手法上不斷推陳出新。去年以來,他帶頭推動“中國傳世名畫貝雕再造”工程,計劃以貝雕形式還原百幅名畫。目前,已完成《芙蓉錦雞圖》《果熟來禽圖》《五牛圖》等30余幅貝雕再造作品。
在平潭,年輕一代的“守藝人”正將目光投向現實主義。他們從自身視角出發,把對生活的觀察與體會融入貝雕創作之中。
“80后”周明是平潭貝雕區級非遺傳承人,師從省級非遺傳承人蔣心忠。從藝以來,周明一直致力于在創作中加入創意巧思,讓更多年輕人擁抱貝雕文化。
“福”文化是當下熱點。春節之前,師徒二人將“福”文化與平潭特色地域文化相融合,以水仙花、牡丹為靈感創作了《福佑中華》等貝雕文創作品,生動呈現了平潭海島風韻。他還將創作過程拍成趣味視頻,發在抖音上,收獲了不少點贊。“唯有結合時代元素,創造更多有新意、接地氣的貝雕作品,才能讓平潭貝雕技藝飛得更高更遠。”周明說。
獨特的貝雕技藝也吸引了臺胞民間藝術家康桂箖的關注。她是嵐臺傳統燈籠傳承人,在平潭澳前臺灣小鎮經營著一間臺灣民間彩繪傘燈體驗館。去年夏天,她找到蔣心忠合作,將傘燈制作與貝雕兩種技藝結合,耗費一個月時間,制作了《松鶴朝陽》等四盞“雙非遺”貝雕燈籠。在去年11月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上,《松鶴朝陽》一經亮相,就深受海峽兩岸參展商的青睞。
為了更好地弘揚平潭貝雕文化,當地政府也在加緊行動。實驗區有關部門借力“旅游+直播”“旅游+文創”等新興業態,大力開展宣傳推廣、互動體驗、展示展演,在景區景點布局20多個貝雕銷售場所,并打造了一批校園貝雕工坊,讓貝雕技藝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本報記者 程枝文 張哲昊)
責任編輯:趙睿
- 首屆全國五人制棒球錦標賽平潭落幕2023-03-15
- 平潭海峽民間藝術館: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基地2023-03-14
- 平潭:多措并舉促落地 拓寬招商“朋友圈”2023-03-10
- 巾幗綻芳華 | 林琴:用腳步丈量平安,以行動踐行初心2023-03-07
- 央視聚焦福州文化遺產司法保護亮點舉措:法護古厝 賡續城市之魂2023-02-22
- 福建平潭發出首張臺胞游艇駕駛證2023-02-18
- 平潭海事局向臺灣同胞核發轄區第一本游艇駕駛證2023-02-16
- “福”氣滿滿,嵐島旅游“熱”起來2023-02-11
- 平潭:全力保障船舶安全有序、便捷高效進出港口2023-02-08
- 平潭:新春送崗位 “職”達家門口2023-02-08
- 最新平潭新聞 頻道推薦
-
平潭海事局向臺灣同胞核發轄區第一本游艇駕駛2023-03-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