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平潭新聞
      分享

      平潭:海防文化的獨特魅力

      海壇海防博物館游人如織。 念望舒 攝

      日前,平潭城關江繼蕓紀念館舉辦了一場“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公益活動,40名留守兒童走進紀念館,了解這位水師虎將的傳奇故事。

      江繼蕓出生在清代海壇鎮候均區右營村,在弱冠之年加入海壇水師,精武善戰,屢立戰功,歷任參將、副將、總兵等職,被稱為“福建抗英第一人”。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的江繼蕓紀念館,通過少壯雄心、立志報國等板塊,生動展現其成長歷程和英勇事跡,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處東南海上要衢的平潭,又稱海壇島,是太平洋西岸沿海航線的必經之地,與臺灣隔海相望。孤懸海外的特殊地理位置,賦予了平潭更重要的使命——維護國家海洋主權的重要屏障。

      據地方志書記載,“閩在岐海之中,海定,閩無不定;閩之門戶,又以平潭為要區”。千百年來,海防文化因子不斷滲入平潭歷史文化的肌理之中,成為當地極具特色的文化標識。

      戍守海疆

      嶺頂煙墩遺址、青觀頂頭寨遺址、龜山古營寨遺址……行走嵐島,多處水師海防遺址生動體現著明清時期水師駐兵、操練、換防的情形。

      縱觀中國海防史,扼控江浙閩粵海域的平潭是一個重要的海疆地理坐標,與臺灣澎湖、廣東南澳并稱為海上“三山之目”。正如民國《平潭縣志》中的描述:“平潭定,東南半壁之海無不定矣。”

      宋嘉祐年間,為加強沿海防務,福州知府蔡襄將原本設在福清的巡檢司遷至平潭蘇澳鐘門,掌管船務、出海巡警等事務,這是平潭最早的海上管理機構。后又設蘇澳烽火寨,與松林和南日號稱三寨,并隸福清。

      明代以來,“販海之商”增多,引起了外海流寇屢屢進犯,明政府在海壇等地設置游營,與水寨兵互為援助。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一舉蕩平盤踞在海壇的倭寇。此后,當地逐漸形成了一套海防戰略體系,還聯合周邊的海防要地,建立起堅固的海上防御線。

      史料記載,時至清朝康熙年間,清兵移駐海壇島,設海壇鎮水師,總鎮署設在原衙署,后慢慢地發展為城關地區,并衍化為全島經濟中心。在此期間,清政府將原來的中、左、右三營兵員,改制為左右兩營,共設官兵2400人,俗稱“二千四兵”。

      清政府收復臺灣不久后,在海峽兩岸實行班兵換防制度,三年一換。所謂“換防”,指的是駐扎在海壇鎮的清軍水師先至臺灣水師協休整,再抽選官兵到澎湖換班。據不完全統計,換防實行了約200年,其間至少歷經70次換班,累計參與兵員超70萬人。

      為進一步強化海防體系,福建水師還將明代水師巡洋會哨制度加以沿用。彼時,每至春秋汛期,福建水師總巡都會從廈門出發至澎湖協交旗,再到臺灣水師協交旗,然后按順序返回并依次交旗,以此鞏固海上巡防力量。在此過程中,許多嵐臺水師將士結為“生死兄弟”,甚至更進一步促成姻親,香火延續至今。如今居住在平潭城關夏致街的嚴氏一族,就是當年留嵐臺籍班兵的后代。

      在位于平潭城關的五福廟中,除了供奉五福都城隍外,還供奉著一尊臺灣城隍。當時在嵐臺兩地輪流駐防的將士,為能夠在海上化險為夷,遂籌資將臺灣城隍像移至海壇島,并供奉于五福廟,祈求神靈庇佑。“漸漸地,‘一廟兩城隍’的故事流傳開來,成為嵐臺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見證。”平潭民俗學者賴民說。

      將才輩出

      走進平潭城關合掌街98號,一棟古色古香的閩南紅磚建筑映入眼簾,入口處的牌匾上赫然寫著“元戎第”三個大字,頗為恢宏氣派。

      這是始建于清道光年間的“詹厝”,即詹功顯提督府大宅院,也是平潭現存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官宦府邸。走進大廳內,至今仍清晰可見精雕細刻的木構窗欞、回紋花格,安靜地訴說著水師世家的輝煌和榮耀。

      “詹功顯出生于武將世家,是晚晴水師名將,曾駐守臺灣澎湖長達三十年之久。”詹功顯后人、平潭文史專家詹立新告訴記者,自福清遷居平潭后,詹氏先后六代子孫行伍從軍,譜寫了一段段水師傳奇。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詹家先人詹元落腳平潭,后跟隨海壇水師追剿海盜,憑軍功升任臺灣澎湖協把總。跟隨父輩腳步,詹元的兒子詹殿擢亦加入水師,屢建奇功,后署溫州鎮總兵。

      作為詹家在平潭的第三代子孫,詹功顯自幼受家庭熏陶,酷愛武藝、精通詩文,同樣成為海壇水師的一員。憑借戰功,道光二十年(1840年),詹功顯升任臺灣澎湖協副將。

      使詹功顯名聲大噪的,是震驚中外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面對英軍來犯,詹功顯親自指揮澎湖防御戰,并取得了鴉片戰爭中唯一一場“臺灣保衛戰”的勝利,揚國威于外海。后來,詹功顯更是被任命為浙江水陸提督,駐守寧波。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75歲的詹功顯欲告老還鄉。道光皇帝親準其奏,撥付專款在平潭為其敕建“元戎第”養老,還御筆親題“老臣為國”匾額,以嘉獎詹功顯一生忠心報國、清正廉潔。

      數百年來,平潭水師名將賢才輩出,共涌現出八位提督、十二位總兵,可謂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將軍島”。

      “平潭四面環海、依海據險,周圍有數百座島礁,為其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因地理位置特殊,當地人多熟水性。水師入駐后,越來越多海壇熱血男兒以行伍為業,經過訓練更是精通兩棲作戰,成為精兵良將。”在詹立新看來,這是平潭多出水師將領的原因。并且,清朝尚武氛圍濃郁,進一步激發當地百姓的從軍熱情。“久而久之,平潭陸續出現了祖孫、父子、兄弟、連襟成群結隊投身水師的情形。”他補充道。

      抗英忠烈江繼蕓、靖海功臣孫大剛、振威將軍施得高……說起這些名字,平潭人可謂耳熟能詳。他們鎮守海疆、禁煙反毒、捕賊緝盜,一生浴血苦戰,在海防歷史上寫下壯烈一筆。

      平潭還將在島上發掘的“萬善同歸”水師兵員義冢等遺骸移入東海陵園。每逢清明時節,東海陵園便會舉辦緬懷海壇水師祭奠活動,邀請水師后人、中小學生等前來,祭奠這些為國戍邊守島的無名英雄,以期告慰先烈、激勵后人。

      延續基因

      一場夏雨過后,平潭藤牌操訓練基地內熱鬧非凡。

      舞臺上,一群男女老少正身著仿古武士裝,左手持虎頭藤牌,右手執大刀,時而翻滾而出,時而變換陣形,交織出一片刀光劍影。

      藤牌操是一種制敵陣法,其來歷可追溯至由戚繼光所創的“鴛鴦陣”。明中期后,鎮守閩浙的戚繼光將藤條編織成形如斗笠的盾牌,涂上桐油,畫上虎頭,在提升防御力之余,還能達到震懾敵人的效果。

      明嘉靖年間,戚家軍入駐平潭后向當地鄉勇授藝,藤牌陣法自此傳入平潭。到了清代,平潭籍水師將領詹殿擢對藤牌操中的招式進行改良,并以圖文形式傳授于軍中士兵。重新編排后的藤牌操,動作更加齊整,招式一板一眼、孔武有力,極具武術魅力。清代班兵換防制度實施期間,海壇水師還將藤牌操帶到臺灣營地,并傳授給當地水師共同操練。如今臺北故宮仍珍藏著藤牌操陣勢圖。

      在平潭,大路頂一直被視為藤牌操的發源地。“舊時大路頂位于平潭老街,此處也是海壇鎮水師府衙和校場的所在地。”平潭藤牌操第四代傳承人、年過七旬的蔣心華介紹說。

      民國初年,不少平潭百姓因積貧積弱飽受疾病之苦。為驅邪降癘、強健體魄,民間遂興起大練藤牌操的熱潮,一時間習武之風盛行。“現代藤牌操的祖師爺陳錦和就是大路頂人,他當時是一名武師,因擔心藤牌操失傳,便將技擊、體操、舞蹈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字長蛇、二龍戲珠、三才定穴等十個陣法。由此,藤牌操才確立了流傳至今的表演范式,并逐漸發展為民間文娛活動中的‘藤牌舞’。”說起藤牌操的歷史,蔣心華如數家珍。

      一邊傳承、一邊改良,傳入平潭450多年間,藤牌操歷經輝煌、低谷、復蘇,已成為嵐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之一。上世紀80年代,藤牌操第三、四代傳人一口氣招收了20多名弟子,式微的藤牌操漸漸恢復元氣。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這批弟子學藝有成,開始登臺表演,藤牌操方才重現江湖。

      為傳承藤牌操技藝,2012年底,平潭綜合實驗區藤牌操協會應運而生,由蔣心華擔任會長。2017年1月,平潭藤牌操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些年,在第五、六代傳人的努力推動下,平潭藤牌操已破除“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舊規矩,將傳承觸角延伸至當地駐軍、中小學校,走進尋常百姓家,還開始接收“娘子軍”,“新生血液”源源不斷。目前,傳承者和練習者達數百人之多。

      在蔣心華看來,藤牌操承載著海壇兒女不畏強敵、奮發有為的精神情懷,值得更好傳承下去。

      煥發新韻

      “今天在博物館看到了許多珍貴文物,令人目不暇接。能夠如此近距離‘觸摸’平潭海防歷史和文化,真是不虛此行。”前不久,在海壇海防博物館,來自江西贛州的蘭思涵沉浸在古今交融的共鳴之中,度過了一段難忘的假日時光。

      眼下正值夏日旅游旺季,以海防文化為特色的海壇海防博物館頗為火爆,成為親子游、研學游的熱門打卡地。“暑假期間,博物館日均接待游客量突破300人次。”海壇海防博物館館長胡丹璐說。

      作為全國首家以“中國古代海防與水師文化”為主題的民間博物館,這棟三層建筑于2018年正式開業,總面積約3600平方米,設置中心展覽區、場景展覽區和休閑服務區三塊區域,主要展示明清時期海壇海防和水師文化。

      詳盡的水師史料、珍貴的海防藏品、逼真的復原場景……置身博物館內,仿佛走進一座海壇海防歷史的“大觀園”。“除了設置在一層中心展區的大型仿制版‘趕繒戰船’外,我們還按照歷史沿革、海防輯要等四個篇章,在各個展館陳列了炮筒、火銃、藤牌、圣旨、官服等300余件展品。”胡丹璐介紹道。

      實物藏品與科技手段結合,讓海防文化“活”了起來。該館還利用聲光電技術,模擬古時海壇山城景觀,還原了“兵在城外戍守,民在城內安居”的繁榮景象。自開館以來,博物館累計接待游客達30萬人次,其中不乏臺灣游客及省外游客。

      以海防文化為紐帶,近年來,平潭通過打造博物館、推出精品劇目、制定研學線路、舉辦嵐臺交流活動等方式,將海防文化與旅游、文創、研學產業相互融合,完善并建立起了相關資源保護、傳承和利用機制,讓海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全新光彩。

      2021年,臺灣資深媒體人邱毅曾來嵐錄制《邱毅看平潭》節目,并在海壇海防博物館取景拍攝,向更多人介紹這段烽火歲月。“海防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藏’。”邱毅如是評價。

      近段時間,廈門大學平潭研究院執行院長林凡一直在四處奔走,忙著籌備一場聚焦海防歷史研究的活動——兩岸海防戰略文化高端論壇。“我希望能借著論壇舉辦的契機,召集來自海峽兩岸歷史文化界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挖掘清朝時期兩岸海防交流歷史,從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出發,合力探究兩岸人文淵源,為平潭‘一島兩窗三區’建設貢獻文化力量。”他說。(本報記者 張哲昊 程枝文)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平潭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晝夜溫差10℃!福州清明天氣指南來了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最新视频在线观看| 91情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 亚洲成年人免费网站| 日韩亚洲欧洲在线com91tv|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综合一区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精品无码少妇30P|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亚洲高清视频免费|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九月婷婷|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a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1234区乱码|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址|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亚洲av永久无码|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亚洲午夜精品一级在线播放放|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激情久久| 亚洲电影唐人社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 亚洲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理论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最大av资源站无码av网址| 小说专区亚洲春色校园| 亚洲偷自拍拍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