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屏上朱珪的落款仍清晰可見(圖中圓圈處)
N本報記者 李金春 文/圖
本報訊 在仙游縣賴店鎮龍興村,有一個鎮村之寶,經過代代相傳,已在龍興村度過了230多個年頭,它就是12塊古色古香的圍屏。這些圍屏最大的特色,是上面有清朝嘉慶皇帝的老師、乾隆時期大學士朱珪的題字。如果這是真品,那么這些圍屏應屬國家珍貴文物。
朱珪送圍屏 為同僚母親賀壽
龍興村度下自然村的村民傅加耀說,據族譜記載,這些圍屏是清朝乾隆時期大學士朱珪贈送給一位祖籍仙游的同僚的,以祝賀他母親七十大壽。
記者在仙游賴店龍興村看到,每塊圍屏朱漆描金,有鎏金浮雕,每塊屏風邊框以黑漆包鑲。每塊屏風高達346厘米,寬達51厘米,重達70多斤,這些屏風一字排開,長度達7.2米,每塊屏風均可裝卸。
在首塊屏風的屏心漆寫“恭祝大儲封傅母李孺人士有七十榮壽序”及篆刻“林峰書”,旁邊還有五幅雕刻精美的鎏金人物浮雕,各個人物栩栩如生。最后一塊屏風屏心則寫有“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提督福建學政加三級紀録二次年家眷生朱珪頓首拜撰”,并有朱珪印章。其余10塊屏風的屏心,用正楷寫著壽文內容,內容多是稱贊傅母賢惠溫順善良,書法豐滿圓潤,遒勁有力。
為修祠堂 圍屏險被偷售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龍興村的清朝鎏金圍屏,因年代久遠,有4塊圍屏出現掉漆掉字、浮雕損壞的現象,一些屏風的花邊還缺失。村民告訴記者,這些圍屏由龍興村度下自然村代代相傳下來,去年由村里一位老大嬸保管。這位老大嬸看管村里祠堂,當時祠堂要重修需要一筆錢,老大嬸便偷偷賣掉祖傳的圍屏,所幸被村民及時發現。在追回這些圍屏時,發現部分圍屏損壞嚴重,于是村民們自籌資金進行搶救性修補。但一些鎏金朱漆掉入,村民們還不知如何搶救,希望相關專家能給予幫助。
為了防止圍屏被人售賣,龍興村決定將這些圍屏分成三組,分別由三個隊的成員共同保管,確保文物世代相傳下來。
大型圍屏 屬國家珍貴文物
對于賴店龍興村發現的大型圍屏文物價值有多高?仙游文物辦的連主任表示,龍興村祖傳下來的清代圍屏,其款式、造型、內容及色彩,均是少見的文物,屏內的書法、雕刻和制作等工藝,對研究清代歷史及雕刻工藝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這些屏風真是乾隆時期遺留下來的,也應屬于國家珍貴文物。而國家珍貴文物分為三級,至于龍興村清代鎏金圍屏屬于國家珍貴文物中哪一級,需要由省文物專家來鑒定。6月11日,省文物專家將來莆田參加世界文化遺產日,屆時也可請專家對這些圍屏的文物價值進行鑒定。
□相關鏈接
朱珪
順天大興(今北京)人,出生于雍正九年(1731年),17歲殿試為進士,在乾隆時期官至大學士,并成為皇太子(即后來嘉慶皇帝)老師,后因得罪大貪官和珅,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8月,被貶出任福建學政。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及之后,歷任兩廣總督,吏、兵、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職務。嘉慶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終年77歲。清廷在編制四庫全書時,朱珪被任命為總閱官之一。
在清代,大學士為文官最高品秩,而清代皇帝賜予文臣的謚號,“文正”也是最高的榮譽,可見朱珪在當時也算是德高望重。那么朱珪為何來到仙游為一位老人祝壽呢?
仙游一中一位對清史頗有研究的歷史老師說,仙游有文獻名邦之稱,朱珪在福建當學政(相當于教育廳長)時,可能是為當時手下官員母親賢惠品德而感動,在祝壽時贈送圍屏進行稱贊,體現朱珪愛民情懷。
責任編輯:電子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