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老藝人李天鑄在家中制作梆鼓咚
黃文棟收藏的二十七盒磁帶與部分大本唱本
老藝人黃文棟將技藝傳授給第五代傳人黃璟
黃璟與其學生編排的梆鼓咚《民俗傳承憑古行》,在湄洲島參加福建省“丹桂獎”莆田選拔賽
海峽網2月22日訊(海都記者 林養東 李偉強 文/圖)板鼓帶斜背在右肩上,板鼓夾在左腋下,右手擊打鼓面,左手持兩片不相連的竹板相互撞擊配合鼓點。對老一輩莆田人來說,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它是源于宋代南戲的莆仙獨特曲藝——梆鼓咚。這是一種集說、唱、打、表于一身的綜合性說唱曲藝,在近日公布的一批省級“非遺”名錄中,梆鼓咚名列其中。
梆鼓咚曾一度失傳,后經過各方努力,傳承問題得到一定解決。目前,梆鼓咚第五代傳人黃璟是莆田學院的一名音樂老師,她編排的梆鼓咚曲目曾多次獲獎,今日上午,她將上第一堂《梆鼓咚節目排練》課,課堂上的50多名學生將是梆鼓咚下一代主要傳承群體。
起源與錢四娘修木蘭陂有關
對于梆鼓咚的起源,并無文字可考,但民間傳說甚多,據稱與錢四娘修筑木蘭陂有關。老藝人林永蓮在1956年口述,相傳宋治平元年(1064),錢四娘修筑木蘭陂時,用竹筒裝銅錢,讓民工們從竹筒內自己抓取工錢。任民工抓一把或捧一把,錢數都是十八文,民間至今尚有“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諺語流傳。
木蘭陂建成不久被洪水沖垮,錢四娘悲憤交集,投溪自盡。民工們為紀念、歌頌錢四娘截溪建陂的功績和繼承她的遺志,遂以錢四娘裝銅錢的竹筒鞔(mán,把皮革蒙在鼓框上)皮作鼓,將錢四娘的事跡編成敘事詩,到處傳唱進行募捐,終于把木蘭陂建成。
此外,民間另一傳說認為,梆鼓咚是古代翰林吟詩作對的一種娛樂形式,后來成了藝人賣唱謀生的曲藝形式,所以民間有“翰林盤詩乞丐唱”的說法。在抗日戰爭時期,莆仙人民曾以梆鼓咚宣傳抗日。
存中原古樂遺風 老外來求教
梆鼓咚是一種集說、唱、打、表于一身的綜合性說唱曲藝。唱腔由一個基本曲調變化而成,每一段都可以獨立演唱。傳統梆鼓咚老藝人會根據自身條件,量身制作板鼓和竹板,演奏時在旋律音程中大量使用小三度(一個半音,再加一個全音構成),體現了古老的中原音樂遺音的最重要特征。
梆鼓咚作為莆仙地區獨特的曲藝,易引起當地百姓的共鳴,一些海外莆籍華人出于對梆鼓咚曲藝的喜愛,常常回鄉訂購梆鼓咚樂器,在國外邊打邊唱中思念故土。2006年,第四代傳人黃文棟在福州為非莆仙籍人士開班授藝時,陸續有外國人士向黃文棟求教,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民俗學與音樂人類學系博士研究生XiaoshiAdrewwei就對梆鼓咚很感興趣。
85歲老藝人 是民間曲藝集大成者
梆鼓咚第四代傳人黃文棟今年已經85歲,他被評為福建省十大優秀民間文化傳承人。此外,他還精通山歌、兒歌、海歌、道士音樂、佛曲、作京門、九蓮唱、十番八樂、搖錢樹、福天斗、文枕琴等不同的民間音樂流派,是莆田民間曲藝音樂的集大成者。
小時候黃文棟因家道中落,隨父母移居建陽,8歲又隨父母從建陽乞討回莆田,9歲那年學“吹、鼓、打”,為日后謀生用。
13歲那年,黃文棟開始拜師學“梆鼓咚”。由于“梆鼓咚”屬于語言體,以說唱為主,要學梆鼓咚得先學方言,這樣才能一聽就懂。因為梆鼓咚無固定曲子,不僅要根據自己的情緒、感情,還要根據環境、聽眾的情緒變化等來決定曲調,今天這么唱,明天還可以不一樣。
所以,要學該曲種必須依靠師父在現場言傳身教,黃文棟一學三年。從那時開始,他白天一邊上學一邊學梆鼓咚,晚上當小貨郎,走家串戶賣貨為家里補貼生計。
1951年底,黃文棟高中畢業,1952年受聘到莆田衛生學校當音樂、體育老師,從此一直從事民間音樂工作。
黃璟告訴記者,演奏梆鼓咚的樂器看似簡單,所用原材料也很普通,但要真正做出好的這種樂器并不容易,需要花不少心思。目前,專門做這種樂器的老藝人也屈指可數,由于一直以來,藝人們都是純手工量身制作,在市場上買不到這種樂器,因此也有人擔心隨著時間推移,制作這種樂器的手藝也會失傳。
高校師生編排梆鼓咚 獲省級曲藝一等獎
第五代傳人黃璟告訴記者,梆鼓咚主要以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目前,從事梆鼓咚的藝人要么年事已高,要么大多已不在人世,在后繼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梆鼓咚瀕臨失傳。
2011年9月,莆田學院莆仙音樂與戲曲研究中心成立后,定期邀請梆鼓咚藝人開設講座,2014年3月黃文棟擔任莆田學院莆仙音樂與戲曲研究中心顧問,黃璟向黃文棟學習制作、演唱及演奏梆鼓咚,將原本無樂譜的梆鼓咚以五線譜的形式記錄下來。2015年,由黃璟編導的梆鼓咚作品《民俗傳承憑古行》獲福建省首屆“丹桂獎”曲藝(電視)大賽創作一等獎,黃璟獲業余組新人獎一等獎。
但是,老藝人們對梆鼓咚的傳承仍然很擔憂,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進一步采取措施,拯救這一獨特的莆仙戲曲。黃璟告訴記者,去年她開始帶學生編排梆鼓咚曲目,并參加一些比賽,今年開始,對學習音樂專業的學生開設了《梆鼓咚節目排練》專業選修課,今日上午將上第一堂課。“50多名學生選了這門課,他們將是梆鼓咚第六代主要傳承群體。”黃璟說,今后這堂課會保留,每年都會培養一批學生,且不局限于本地人。
此外,按照此前制定的五年保護計劃,今后將繼續組織高校師生研究梆鼓咚,鼓勵創作梆鼓咚新作品,并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在五年計劃最后一年建立梆鼓咚數據庫,將梆鼓咚資料由文本形式轉為電子資料,以供研究者使用。
責任編輯:林航
- 莆仙七月半民間禁忌多 這些習俗你可都知道?2016-08-11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莆田市“五個結合”推進“平安企業”創建工作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