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福建省戴云山脈的木蘭溪,從茫茫群山中奔流而下,迂回曲折,蜿蜒變寬,匯入大海。它是福建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也是莆田的“母親河”。
歷史上,木蘭溪滋潤養育了莆田人,但水患頻發也給這里的人民留下道道創傷。即使到了上世紀90年代,水患仍是揮之不去的痛楚。而今天,它成為300萬莆田人的“生命之水、生態之水、金銀之水”,2017年躋身“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是什么讓木蘭溪完成了如此華麗的轉身?木蘭溪嬗變,到底經歷了什么?
從逢汛必淹到科學治水
在莆田,流傳著“雨下東西鄉,水淹南北洋”的民謠。這里曾經是一座對洪水不設防的城市。
城廂區霞林街道肖厝社區南接木蘭溪,北靠莆田市區。社區黨支部書記謝金坤指著碩大的腌菜木桶告訴記者,由于地勢低洼,原來每到汛期,肖厝必定受淹。此時,家家戶戶的腌菜木桶就是逃生工具。
木蘭溪下游的南北洋平原,人口稠密,村鎮相連。由于地勢平坦低洼,在洪、潮、澇共同發難下,不同程度的災害時有發生。
據1952年至1990年近40年的資料統計,木蘭溪平均每10年發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發生一次中洪水,小災幾乎年年有,歷次洪災都給沿岸的鄉鎮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群眾的財產帶來極大損失。
很多莆田人對1999年10月的第14號超強臺風刻骨銘心。“當天晚上7點洪水漫進村,9點多被浸泡的土木房開始一間間倒掉。”謝金坤告訴記者,當晚,剛剛背出一對老夫妻,身后房子就塌了。說起當時險情,謝金坤記憶猶新。那次,莆田倒塌房屋近6萬間,被淹農田45萬畝,近3萬名群眾寄居他鄉,2萬名學生被迫停課,直接經濟損失達31億元。
年年水患,人心惶惶。1992年,莆田市城廂區人大代表林國棟與同在木蘭溪沿岸并且受災嚴重的肖厝、坂頭、頂墩、南門等村的區人大代表聯名提出木蘭溪治理議案。
但得到的反饋是,區里沒有能力解決,得市、省、中央才能解決。
“治理木蘭溪一直是莆田人民的夙愿。”莆田市副市長吳健明介紹,早在1957年,水利部就開始規劃整體治理木蘭溪,前后40多年里進行過五次規劃、兩次可行性研究,二度上馬,都沒有取得進展。
那么,木蘭溪治理到底難在哪里?經歷過木蘭溪防洪工程波折的莆田市水利局副局長陳東風說,最為突出的是兩個技術難題:一是木蘭溪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行洪不暢,裁彎取直,抗沖刷難度大;二是木蘭溪處于沿海淤泥地質帶,在此基質上筑堤,無異于在“豆腐上筑堤”。
“這種大型防洪工程,只有在前期充分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才能實施。”1999年擔任福建省水利水電廳廳長的湯金華回憶說,為了破解“豆腐上筑堤”和軟土抗沖刷的世界級難題,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習近平同志特地請來了國內權威水利專家,終于找到了“軟體排”技術,并通過了水利部的技術鑒定。
為了讓“裁彎取直”對自然原生態影響減到最小,在習近平同志關心下,由國內水利權威專家為木蘭溪治理設計了全國首個物理模型,在木蘭溪張鎮段進行試驗。1999年12月14日,習近平同志來到木蘭溪調研試驗結果,確定成果可行,已具備開工條件。
據湯金華回憶,“木蘭溪水患治理有幾大難,其中最難的是技術。除此之外,還有征地和資金投入”。防洪工程要征地拆遷,觸及一些人的實際利益,能否獲得他們的理解支持?對于當時財政收入只有幾千萬元的莆田來說,投入這個上億元的工程能否達成共識?
1999年12月27日,習近平同志將當年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設的義務勞動現場安排在木蘭溪,并與當地干部群眾、駐軍官兵6000多人一道參加了義務勞動。習近平同志在現場說:“今天是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開工的一天,我們來這里參加勞動,目的是推動整個冬春修水利掀起一個高潮,支持木蘭溪改造工程的建設,使木蘭溪今后變害為利、造福人民。”
木蘭溪下游防洪工程建設由此拉開了序幕。隨著一鍬鍬揮土和一根根落樁,莆田人根治水患的愿望一步步走向現實。
回憶起那一天的場景,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張鎮村村民何光亮仍然激動萬分,“聽說省里要根治木蘭溪水患,發動大家勞動,全村一下子沸騰起來了,像過節一樣;盡管是冬天,但大家心里熱乎乎的,都是一路小跑著趕到現場干活的”。
2003年,木蘭溪裁彎取直工程完成,原來16公里的行洪河道,裁直為8.64公里,縮短7.36公里。2011年,兩岸防洪堤實現閉合、洪水歸槽,從此結束了莆田主城區河段不設堤防的歷史。
“2016年,一場和1999年一樣規模的超強臺風暴雨襲來,擁有堅固堤防的木蘭溪沒有再次泛濫。”吳健明說,木蘭溪下游地區已超過10年未發生重大洪澇災害。
“過去年年發洪水,村民們不敢在村里發展事業,田地一年種不了一季。”現在村里的田值錢了,何光亮入股種植水果蔬菜,“就連最怕水的火龍果我們也敢種了!”何光亮說。
從一條河到全流域的生態建設
莆田市城廂區霞林街道下黃村位于木蘭溪中游北岸,退休教師郭國賢每天傍晚都會去木蘭溪岸邊的步道走一走,這不僅是下黃村男女老幼的生活日常,也是居住在木蘭溪兩岸莆田人的新時尚。
這種變化,得益于木蘭溪兩岸綜合走廊及景觀工程這一工程。上起莆田市仙游縣度尾鎮中峰村、下至涵江區寧海橋75公里,集防洪、生態、健身、休閑、觀光于一體,防洪堤岸、人行道、自行車道、景觀樹層次分明,一河清水,兩岸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先后四次來到木蘭溪現場調研,強調一定要“科學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態保護;既要實現水安全,也要實現綜合治理。
近20年來,六任莆田市委和市政府班子牢記囑托,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不斷深化拓展木蘭溪治理內容。開啟了從水上到陸上,從下游到上游,從干流到支流的全流域、系統性治理征程。
綜合治理后,木蘭溪流域水災頻發的狀況實現了根本扭轉,形成了完整的生態水循環系統。生態綜合整治干流河道比例超過70%,6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中水面面積達15%以上;建成了一批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實現城市污水處理率92%、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6%,森林覆蓋率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57.5%提升到2017年的60.05%。2016年,木蘭溪成為福建省“萬里安全生態水系”建設樣板。
烈日下,閩中污水處理廠的設備運轉如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盡管該廠正在實施提標改造,但生產是不會停的。2015年建成投入運行的閩中污水處理廠尾水達到一級B排放標準,實施提標改造后,尾水將達到類四類水標準,即可實現中水回用。
閩中污水處理廠服務范圍近90平方公里,每年約可減少排入木蘭溪等流域的有機物1000噸、總氮500噸,氨氮300噸、總磷50噸,相當于直接減少了六七萬人的污染物排放量。按照規劃,像閩中污水處理廠一樣,木蘭溪流域沿線的污水處理廠將全部實現提標改造。
東圳水庫是木蘭溪實施全流域治理最先著手的地方。它地處木蘭溪支流延壽溪中游,承擔著莆田約150萬人口的供水任務。2014年起,東圳水庫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啟動。
“東圳水庫治理構筑了‘四道防線’。”莆田市市長李建輝說,第一道“保護防線”,上游強化封山育林;第二道“治理防線”,中游嚴控面源污染;第三道“修復防線”,環庫建設河湖緩沖帶;第四道“法律防線”,制定水環境保護條例,明確水質保護和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
據介紹,目前東圳水庫水質已從過去的Ⅳ類提高至Ⅱ類標準。“我們曾預計這個區域的水質改善要用5年時間,而實際上僅僅用了3年多。”吳健明深有感觸地講道,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思路,木蘭溪全流域生態建設的信心更足了。
“我們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生態優先、系統治理的路子,從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統角度,統籌推進,還木蘭溪‘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莆田市委書記林寶金說。
截至目前,木蘭溪防洪工程及生態治理累計投入近50億元。莆田,從對洪水不設防的城市躍升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木蘭溪全面實現了習近平同志當年提出的“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目標。水清、岸綠、景美、宜居……木蘭溪水生態文明的圖景漸行漸近。
從依水而生到因水而興
莆田,歷史上有蒲草叢生之說,與水共生、依水發展。木蘭溪綜合治理既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更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在碧波如鏡的白塘湖畔,莆田市涵江區農業局高級農藝師蔡秋英告訴記者,木蘭溪治理前,由于地勢低洼,碰上雨季,上游來水量大,加上海水倒灌,農田年年被淹,種的水稻經常顆粒無收。治理后,白塘湖調蓄水平提高,旱時灌溉,汛時泄洪,水稻產量不斷提高,畝產量由以前的700多斤提高到了現在的1100多斤。
木蘭溪治理后,425平方公里的下游南北洋平原地區,農業灌溉全年有保障,目前莆田糧食產量每年穩定在70萬噸以上,旱地變良田,每畝耕地效益從2000元升至7000元。
木蘭溪的水質改善也給周邊群眾種植經濟作物、發展現代農業創造了條件,種植的甘藍、西紅柿等蔬菜由于品質好、污染少,遠銷俄羅斯等地,流域內的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涌現出一批現代農業企業。
得益于木蘭溪的綜合治理,沿岸的水患“洼地”,如今搖身一變為經濟發展“高地”。
百威英博雪津啤酒有限公司簇新的廠房坐落在涵江區,這里過去曾是頻遭水患的地方。公司現階段年產能150萬噸,位居亞太第一,中長期將建成年產240萬噸的全球第一、世界級標桿工廠。
在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的能源控制中心,通過監視屏,全廠區的用水、用電、生產熱能再利用等能源使用情況一目了然。“絕不浪費一滴水,努力不讓一滴污水排入木蘭溪。”公司技術服務部經理劉志泉告訴記者,公司全方位降低水耗,把生產過程中的低品質水回收循環利用,每天可回收利用約1850噸水。
一條大河川流不息,兩岸沃野千里,村舍井然有序……木雕《木蘭溪》所呈現的盛景讓人陶醉。2013年,林建軍用近5米長、直徑達0.7米的金絲楠陰沉木雕刻完成了這部作品,“創作它是因為感恩這個時代”。沒少受過洪水之苦的林建軍,如今在莆田工藝美術城發展,事業蒸蒸日上。
莆田工藝美術城所在地,過去也是頻受洪水襲擾的地方,現在匯聚了一大批像林建軍這樣的能工巧匠。工藝城從2008年開業至今,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近200億元,成為行業集聚人氣、商家、資金、信息、技術的重要平臺,帶動了莆田乃至福建省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
莆田市仙游縣委書記鄭亞木談道,這幾年,該縣傳統特色產業不僅沒有因為木蘭溪治理受到影響,反而發展得更加迅猛。產值由2000年不足2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380億元,其高端家具占全國市場的75%左右,仙游因此獲稱“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
仙游通過規劃博覽城、油畫城等產業平臺引導小散企業進園區,同時加快特色小鎮新型城鎮化進程,做到污水全部進入管網、垃圾統一集中處理。在南來北往的客商眼里,與“一流家具”反差太大的“三流環境”的帽子終于被甩掉了。
數據顯示,2017年莆田GDP突破2000億元,比1999年增長7倍多;財政總收入突破200億元,比1999年增長15倍多。
木蘭溪綜合治理后,莆田城市發展空間拓寬。新規劃的興化灣南岸、仙港工業園等一批園區橫空出世,全市工業園區面積從1999年以前的19.39平方公里拓展到現在的170平方公里,為承載大項目好項目提供了騰挪空間。
莆田市曾面臨這樣一道選擇題:一個投資260億元林漿紙的外資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稅收30億元,但是,項目投產后每天需40萬噸淡水、排放污水約35萬噸,考慮到環境承載力,莆田毅然放棄了這個“誘人”的項目。
記者了解到,青睞于莆田的港口地緣優勢,一些重化工等“三高”排放項目常常不請自來。對于莆田發展的決策者來說,如何抉擇是不斷上演的考驗。
堅持生態優先,既要善于“取”,更要勇于“舍”。林寶金表示,謀求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提高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藍綠”比重。堅持綠色發展的決心絕不動搖,凡是對生態不利的項目堅決不能上,對環境有害的企業絕對不要。
按照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的要求,莆田重點打造了電子信息、鞋業、食品加工、工藝美術、化工新材料、建筑等6個千億產業和高端裝備、醫療健康、海洋、能源等4個500億產業。華佳彩高新技術面板、HDT高效太陽能電池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相繼落地建設、竣工投產。
如今的莆田,在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路上越走越廣闊。
責任編輯:趙睿
- 莆田市住房公積金賬戶證明可刷臉24小時自助辦理2019-03-29
- 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完成對臺輪停泊點接收工作2019-03-29
- 莆田市77家醫療機構接入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平臺2019-03-27
- 莆田市一季度20個重點社會民生項目集中開竣工2019-03-27
- 莆田市明確9種情形可使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2019-03-27
- 莆田市跨境電子商務出口首票通關2019-03-23
- 莆田市行政服務中心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等措施2019-03-22
- 一級水源地挖砂 莆田一男子獲刑又賠錢2019-03-21
- 莆田:為97歲臺胞及時換發臺胞證 助老人順利回臺2019-03-21
- 莆田市46名金融系統優秀青年干部赴鄉鎮團委掛職2019-03-20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莆田湄洲島:綠色電能引領海島新生活、新生態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