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器成天下走海絲藏遺跡 莆田古窯業探微
海峽網6月27日訊(福建日報 全媒體記者 林愛玲)福建陶瓷文化歷史悠久。處在閩中的莆田,發掘出土大量古代瓷片。其瓷器技藝從古窯址燒制發展到精美的瓷器,證明陶瓷工藝在莆田不僅起步早、數量多,同時,以莊邊窯、靈川許山窯為代表的青瓷和青白瓷窯址,以及沿海地區不少水下沉船遺跡,都有力見證了宋元海上陶瓷之路上的“莆田制造”。
窯火沖斗牛 再現已千年
2017年2月,莆田城廂區常太鎮東青村村民許某在自家屋后挖掘到一批古代陶器和石矛。經考古專家現場考察,初步認定此次發掘器物為距今2000~3000年商周時期的文物,而從現場發掘情況看,這是在莆田首次發現的青銅時代古窯址。
據于2012年出版的《莆田名產志》記載,莆田境內發掘出土的陶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商周、晉代、南北朝及唐代均有所屬年份的出土陶瓷。新石器時代和商周的古文化遺址有50余處,其中古窯址10余處,而在城廂、仙游、涵江等地發現的宋代古窯址達140多個。
“20世紀50年代,全國實行第一次文物普查,莆田境內考古發現宋元時期的陶瓷最多,共發現莊邊、西天尾、靈川青蛙山、許山、籠口山五處古窯址。”民俗專家柯鳳梅介紹,宋代莆田制瓷業鼎盛,這些窯口生產的瓷器是對外貿易的主要貨物,可以稱之為“外銷瓷”。這些瓷器主要有兩類:青瓷和青白瓷。據載,莆田莊邊窯、仙游嶺南窯、新縣窯等生產的青瓷與同時代的晉江磁灶窯、同安汀溪窯生產的青瓷產品,被列為中國“青瓷珍品”。
莊邊窯遺址位于莆田涵江區莊邊鎮。據明《興化府志》記載:“考宋志,興化縣徐州有青瓷窯。”其中,宋代徐州青瓷窯即莊邊窯,其古窯址范圍10萬多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為2~6米。莊邊窯主要生產青瓷,大致可分為印花、光素無紋和刻劃花以篦點紋的青瓷兩大類。據考古調查,莊邊窯屬于龍泉窯系,而莆田城廂東海上亭許山、利角、靈川東進東汾籠口山等燒制的“青白瓷”與德化窯、泉州東門窯生產的“青白瓷”產品,共同構成宋代福建白瓷閩中南區系。其中在城廂靈川許山窯出土的影青白瓷碗和印花紋瓷瓶被列為國家二級文物。
此外,《興化府志》還載:“近仙游縣萬善里潭邊有青瓷窯,燒造器皿頗佳。”民間還流傳仙游99窯說法。近年來,仙游縣游洋鎮新發現的一大型宋代窯址,整體保存較好。幾個山頭連綿分布著龍窯(可探到多個窯基),分布面積達10萬平方米。該窯址具有規模大、燒造種類豐富、器形多樣、制作水平較優、裝飾種類較多等特點。有學者認為,從莊邊鎮與游洋鎮古窯址發現如此龐大的陶瓷遺跡,說明宋代興化縣陶瓷制造業可以代表莆田古代的制瓷水平。
“大量瓷器文物和文獻資料都可證實,宋元時期,瓷器是莆田古代海外貿易中一個重要產品。”柯鳳梅表示,莆田窯(原莆田縣轄區)是閩東南地區一處專業性很強的窯場,其窯業技術、產品風格、市場定位等都再現了閩南窯業的發展模式,是環泉州港區域窯業的一個支點。
器成天下走 海絲藏遺跡
“莆田五處古窯址出土的產品,種類上以碗、盤、杯、碟、壺、罐類日用飲食生活器皿為大宗,瓶、爐類陳設供奉器皿次之,與同時代的龍泉窯、景德鎮等名窯相比,產品質量欠精致,工藝上更注重簡便易行的技術措施,表現出作風粗率,大力追求數量的地方特色。”柯鳳梅認為,宋元時,海上交通高度發展,莆田鄰近貿易繁榮的泉州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莊邊窯燒制規模大、時間長,以該窯為代表的莆田民間窯業生產,與海上貿易活動必然存在密切的聯系。
位于莆田西天尾鎮溪白村的祥應廟與西天尾窯及莊邊窯相鄰,《祥應廟碑記》上記載,泉州商人來祥應廟拜神請香火,順便在附近采購瓷器等貨物出口。后經考古證實,莆田窯燒造的產品經由海上航線運到我國的南海諸島和亞非許多國家。上世紀50年代,臺灣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列島調查采集和發掘的青瓷中,有一種灰白胎、底心陰印雙魚紋、有一周澀圈的碗和莊邊窯的印花折口盤相同;1974年,我國西沙群島曾發掘雙耳洗瓷器標本等,考古專家認為其與莆田莊邊窯采集的標本相同;1968年,在菲律賓內湖省出土的大批宋代陶瓷中,也有莊邊窯青瓷;在日本鐮倉時代的許多遺址中出土的“珠光青瓷”,很多花紋和釉色都與莊邊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開始,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在我省開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不僅發現一批水下文化遺存,還出水大批陶瓷器標本。該中心表示在莆田發現的水下文物是最豐富的,這也證實了莆田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2008年,由多方專業考古力量組成的科考隊,曾在南日島附近水域發現了自宋至清的多處沉船遺址,并在其中找到大量瓷器。這一發現,有力印證了莆田的南日及興化兩條水道都曾是海絲傳統航線的組成部分。
但為什么在宋代盛行的窯址在元末及明代初期,特別是明代以后就沒落了?柯鳳梅認為,這與當時海禁有一定的關系,瓷器無法外銷,窯口就沒有生產的必要。明初期,為了防御倭寇侵擾,開始實行“片板不許人海”嚴格的海禁,禁止沿海居民私通海外,這也導致了莆田窯業成為僅僅是一個特定范圍內的經濟現象。而后,莆田也沒能抓住清朝解除海禁的復蘇時機發展窯業。
民國時期,由于社會動亂,興化的日用陶瓷轉為家庭小作坊生產。1949年以后,仙游蓋尾、度尾的陶瓷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水缸、缽頭、甕等陶瓷器具,私人陶瓷廠多達數十家;上世紀70年代后,莆田、仙游陶瓷廠開始生產出口陶瓷產品,每年出口產品300多萬元。近20年來,隨著莆田文化產業的發展,莆田陶瓷業也制造出不少藝術精品,并涌現了李國章、吳文恭等優秀的陶瓷藝術家。當前,莆田當地陶瓷行業正待復興。
記者感言>>>
考古工作人員的發現,讓莆田古窯業重現在世人面前。文物是一本沉默的歷史書,破譯其中史實密碼的正是一線文博專業技術人才。
當前,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實行屬地管理,縣級文物部門承擔了大量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任務。其次,很多可移動文物也保存在縣級的文物部門,而縣級正因缺少文博專業技術人才從而形成了人少事多的矛盾。此外,專業性人才斷代,文物考古與文物鑒定相關的人才極其缺乏,不利于當前文物考古和文物鑒定的發展和進步。
當前,莆田正積極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文博人才隊伍迫在眉睫。相關部門應結合實際加強文物研究、管理的人才隊伍建設;制定人才引進方案,強化專業人才崗位配置,努力打造一支“精本職、通相關、懂鄰近”的文博專業人才隊伍。
責任編輯:黃仙妹
- 評定機構設殘疾人證辦理窗口 將實現“一窗受理、集成服務”2019-06-27
- 莆田市首個“黨建+金融助理”工程啟動2019-06-26
- 莆田市反詐騙中心提醒:警惕高考后的詐騙2019-06-26
- 慕容慎行同志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在莆田舉行2019-06-26
- 莆田:讓閱讀觸手可及2019-06-25
- 莆田15個公共停車場對新能源汽車開放 3小時內停車免費2019-06-24
- 莆田市建立高考志愿填報參考服務平臺助考生科學填報志愿2019-06-24
- 莆田:老人打架兩俱傷 一老人骨折一老人入獄2019-06-21
- 莆田醫保窗口開啟一窗受理新模式2019-06-20
- 莆田:女司機邊玩手機邊駕車 交警要求寫誠信承諾書2019-06-19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莆田荔城一公園內河流骯臟發臭 經整治得到改2019-06-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