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20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陳盛鐘 林愛玲 通訊員 楊研 曾秀釵 林艷琴)
核心提示
作為莆田市中心城區核心區,城廂區枕山面海,區位優勢突顯,全區企業數量超過4.1萬家,居莆田市首位。面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場“競速賽”,城廂區時不我待、加緊布局。該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壯大電子信息、新型功能材料、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規模,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提高產業發展質效和市場競爭力。
城廂區的新質生產力“新”在何處?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城廂區如何從“新”而動、向“質”而行?近日,記者走進城廂區一探究竟。
科技引領 增強發展動能
配液、檢測、灌裝……走進位于華林工業園區的溢通環保科技(莆田)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條條智能化、自動化的柴油尾氣處理液生產設備正在高速運轉,開足馬力趕訂單、忙生產。
柴油尾氣處理液俗稱車用尿素,可將柴油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轉化成無害的氮氣和水,實現安全排放目的。成立于2012年的溢通環保,是一家專業生產車用尿素及配套加注設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全國相繼建設七大制造中心,年產車用尿素50萬噸,是中石油、中石化、一汽解放等知名企業的配套商,產品還外銷日本、韓國等國家,成為行業佼佼者。
溢通環保與多所高校協同創新技術孵化,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車用尿素制備裝置,實現產品自動化生產及檢測功能;企業研發的防沉阻聚劑,解決了產品滋生懸浮物的行業卡脖子難題。企業先后參與起草多項行業標準,擁有52項研究專利,斬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等榮譽稱號。
“科技創新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溢通環保總裁夏朝勇說,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力新技術、新材料,延伸產業鏈條,推出油膜清洗劑、新能源冷卻液等多功能環保產品,不斷擴大市場版圖。
城廂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大力發展科技創新主體,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讓科技創新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目前,該區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9家、省級科技小巨人企業31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59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持續居全市第一。
創新,關鍵在質優。落到產業維度,就是發展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產業。無疑,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對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構筑新型競爭優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日,在位于華亭鎮樟塘村的中電科創城核心區項目施工現場,塔吊林立、車輛穿梭,近百名施工人員忙著打樁基、澆筑混凝土、焊接鋼筋籠等作業,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中電科創城是莆田市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合作的科創產業項目,總投資約60億元,由先導區和核心區組成。其中,先導區位于霞林街道九龍小區,建筑面積約2.6萬平方米,已入駐企業45家,初步形成科創產業集群;核心區規劃占地面積553畝,建設研發中試廠房、標準廠房、人才公寓、商務辦公樓、酒店等。目前,核心區正在對接航天宏圖無人機基地等16個儲備項目。
城廂區國投集團總經理許陽升介紹,中電科創城是城廂區“六園千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產業園,按照“數字經濟新高地,產城融合示范區”定位,圍繞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產業領域,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新型研發機構、企業總部等業態、生活配套完備的智能化、現代化產業園區。
人多地少、寸土寸金,土地資源緊缺一直是制約城廂區產業發展的瓶頸。如何破解產業發展空間制約,再造高質量發展優勢?
城廂區發改局局長林根說,為進一步拓展產業集群發展空間,該區探索以點狀、分布式、組團式的產業空間形態,建設中電科創城、“專精特新”產業園、西許智造產業園、太湖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園、東海鞋服科技產業園、鐘潭工藝小鎮等六大園區,積極培育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新領域新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轉型升級 賦能傳統產業
去年3月,新梓芽科技公司落戶城廂區九龍商務樓。短短一年時間,這家從事鞋類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初創企業便在亞馬遜平臺上嶄露頭角,單品最高日出約800雙,年產值近3億元。
新梓芽成功的秘訣在于精準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瞄準市場空缺,以大碼鞋、功能鞋等開啟差異化經營之路。“快速研發、生產、銷售和迭代,這是我們打造爆款產品的‘四快’策略。”新梓芽總經理黃偉鵬說,企業建立獨立的研發設計團隊,以消費者為核心,抓住創新內核,研發超過300款自主品牌鞋款,實現以氣墊鞋、功能鞋和戶外鞋為主的電商多品牌布局。
鞋服是城廂區的傳統優勢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該區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鞋服產業鏈,擁有鞋服及配套企業400多家。城廂區出臺區級專項政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新模式新業態,培育壯大星鏈直播等一批直播電商,扶持德歐“莆田好鞋”等自主電商平臺,電商產業提速發展。同時,該區依托電商在渠道上的優勢,推動電商與鞋服等特色優勢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深入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推動著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子商務與新質生產力具有天然契合性,帶來的是不同于傳統的新質態發展。“以電商賦能,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互促共贏、共同發展。”城廂區商務局局長楊智偉說。
一箱箱貨物通過自動流水線X光掃描后進入裝貨區,海關人員對其中部分貨物開箱抽樣檢驗,查驗無誤的貨物集中裝車……新春伊始,莆田國際陸港像往常一樣開啟忙碌模式。
2019年3月,莆田市跨境電商監管中心在城廂區華林經濟開發區設立,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線上備案、線下通關、跨境物流等服務。2022年底,該中心在原有功能基礎上,疊加公路運輸類海關監管功能,升級為內外貿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綜合服務平臺——莆田國際陸港。
在跨境電商全鏈條業務中,集政府公共服務、海關監管服務和企業綜合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承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莆田市跨境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懷川說,莆田國際陸港可提供一站式外貿通關服務,企業在園區內即可完成集拼、報關、查驗等全部通關手續,貨物直接運抵出境地口岸離境,簡便快捷,大大便利通關企業。
莆田國際陸港還積極拓展暢通國際物流通道,在“9610”模式基礎上,拓展“9710”“9810”等新業務模式;開辟東南亞專線、美國專線、歐洲專線,與云途物流、中國郵政等跨境物流企業合作,為企業量身打造適合的物流路徑;開啟智慧轉關貨物直通模式,提高通關效率。2023年,莆田國際陸港實現出口貿易額約14.6億元,同比增長46%;今年1—2月,通關貨值3.6億元,同比增長92.65%。
在傳統貿易承壓的背景下,作為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橋梁和貿易新業態,跨境電商已成為新質生產力賦能對外貿易、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楊智偉表示,城廂區借力莆田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政策效應,配套專項扶持政策,在跨境供應鏈布局、跨境產品研發生產、跨境平臺搭設、跨境電商產業園區建設等方面多維發力,助力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
守正創新 力助文創“出圈”
“南來北往千帆競發,沃野千里山河壯美。”莆田美術館里木香流韻,10多位工匠以刀為筆,以木為卷,正聚精會神地雕刻一幅木雕巨制。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和他的團隊設計的120米木雕《京杭大運河》江南卷日前已完成粗坯制作,轉入細化創作階段。7日,莆田美術館迎來一批遠道而來的客人——國內大運河文化權威專家學者一行對巨幅木雕《京杭大運河》創作項目展開實地調研考察。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與木雕非遺技藝兩大遺產的創新融合,項目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文旅深度融合意義重大。”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原司長、一級巡視員陸瓊說,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為傳統文化,包括非遺、手工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動力。
從創辦首家民辦木雕博物館——春暉木雕藝術館,填補莆田木雕文化領域的空白,到創下“世界上最長的木雕”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清明上河圖》,再到以宏大視角細膩技法展現京杭大運河這一中華民族流動的“文脈”,多年來,“大國工匠”鄭春輝在工藝美術領域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探索創作新題材、表達新方式。
2023年4月22日,鄭春輝帶著《清明上河圖》亮相央視《非遺里的中國(福建篇)》。在CG特效、XR場景、超比例、微縮景觀等融合技術手段加持下的舞蹈《雕·栩》里,細膩刀工雕刻出的山海與舞蹈藝術相融合讓網友驚嘆:“非遺木雕里還能跳舞!”傳統木雕與科技的精彩碰撞,讓莆田木雕一夜“出圈”。
自巨幅木雕《京杭大運河》項目啟動以來,來莆田美術館參觀打卡的游人絡繹不絕,而更多的觀眾則是通過“莆田百米木雕”視頻號慢直播體驗“云上工藝”。既能體驗悠久的歷史脈源、領略精湛的工藝技藝,又能沉浸式融入城市文化、傳統文化,這是莆田木雕熱度持續高漲的重要原因,也是城廂區在工藝美術產業發力新質生產力的縮影。
工藝美術產業是城廂區三大傳統產業之一,走出了騰暉工藝、莊嚴苑工藝品、歐雅藝術等知名企業。隨著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的廣泛應用,眾多企業通過新材料的選擇、新技術的應用,入古出新,積極布局新業態。
主營大型佛像雕刻的莊嚴苑工藝品有限公司,在傳統老漆脫胎正宗漿脫制作法基礎上,引進大型銅鑄生產工藝,配以嫻熟精致的唐彩工藝、貼金工藝等多彩表面裝飾工藝技術,作品品相更加完美,在各類展會中屢獲大獎,產品暢銷海內外。
作為國內三大油畫基地之一,企業求新求變的速度在莆田國際油畫城可見一斑。歐雅藝術制品有限公司升級產品定位,逐步走高端路線,研究年輕人潮玩等新消費模式,進行全屋油畫裝飾設計,開啟創意家居油畫新道路。莆田市油畫產業協會副會長朱清忠瞄準“短視頻+直播+3D復刻”新賽道,推動傳統油畫向藝術直播電商轉型。
作為莆田電子商務行業的聚集地,城廂區因勢利導助推油畫產業鏈向新發展。如今,莆田國際油畫城集聚了近200家油畫產業相關的企業和個人工作室,已成為莆田最大的油畫文創藝術中心和專業市場,產品出口歐美、“一帶一路”沿線10多個國家。
此外,一些工藝美術家還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新工藝,如數字化雕刻、激光切割等。2023年,城廂區6家規上工業美術企業完成產值6.56億元,同比增長46.4%;全年稅收359萬元,同比增長162.04%。數據背后,是新質生產力在工藝美術產業的創新轉化,是“山水格局 人文城廂”愈加年輕化、數字化的創新表達。
記者手記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發展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各地、各城市的共識,也是當下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發展與轉型的新動向。
城廂區,莆田的中心城區之一,是莆田傳統制造業和民營經濟重要的發展區域。改革開放以來,城廂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為莆田經濟和城市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當下,面對產業轉型的浪潮,城廂區發力新質生產力,讓人眼前一亮——從專精特新到文創,從電子商務到數字經濟,城廂區的產業轉型路徑,“新質”的趨勢已然十分明顯。
與傳統的縣域相比,“區”域的城廂區,發展新質生產力,優勢明顯——地處中心城區,金融、人才、區位、科教等配套優勢突出,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前提下,城廂區因勢利導,抓住這一優勢,提前謀劃,大膽布局,占得先機,在新質生產力領域有所斬獲。
從城廂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和路徑來看,很大程度上依托了原有產業和本地傳統優勢產業。專精特新依托了原有的制造產業,電子商務誕生于原有的鞋服產業,而文旅產業則與當地發達的傳統木雕產業高度相關。在記者看來,這些路徑,契合了當地的產業經濟基本面,符合當地的產業發展定位,可謂有的放矢。
當前,各地競逐新質生產力,但在這一過程中,要防止泡沫化,要妥善處理好新質生產力和本地原有產業經濟、市情縣情區情等關系,不盲目求“新”,而是立足現有基礎經濟條件,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逐步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從而構建起獨具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新高地。
從這些角度看,城廂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做法值得關注。
責任編輯:趙睿
- 電商新業態高質量發展高峰對話在莆田舉行2024-03-04
- 莆田推出“先培后付”駕培服務2024-03-04
- 莆田:新質生產力跑出“新賽道”2024-02-29
- 海關助力“莆味”預制食品出海 去年莆田預制食品出口超5億元2024-02-22
- 莆田大力推行“鏈長制” “鏈”出發展新動能2024-02-22
- 莆田春季招聘會首設閩臺融合專區2024-02-20
- 福建莆田仙游縣楓亭鎮麟山宮皂隸舞巡游鬧元宵2024-02-19
- 新春走基層|福建莆田:火樹銀花迎新春2024-02-18
- 福建莆田:穿紅衣做“紅團” 春聯上墻迎新年2024-02-09
- 莆田修繕提升霞客古道 一票通玩城廂仙游兩大景區2024-02-07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莆田涵江加快建設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2024-03-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