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潔的道路、別致的涼亭、清新的空氣、秀麗的景色……4月7日,當記者漫步于梅列區陳大鎮漁溪村時,這座“公園式”的小山村,讓人體會到了不一樣的“美”。
“我覺得村里最大的變化就是環境變好了,之前路上雞鴨成群,到處是糞便。現在雞鴨統一在后山放養,還有專職保潔員定期清掃,多干凈!”村民楊老太今年79歲,18歲嫁到漁溪村,在這里生活了大半輩子。這兩年村里的變化,她都看在眼里。
“整干凈”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為改變村民的人居環境,漁溪村致力于環境整治工作。去年以來,村里拆除破舊附屬房220平方米,完成道路拓寬50米,加上改溝、改廁等措施,實現了人畜分離、畜禽圈養。同時,村里還實行垃圾集中處理,建立衛生保潔長效機制……一系列舉措,讓漁溪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文化扮靚鄉村景色。“建設美麗鄉村,要通過各類載體把當地獨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構筑文化內核,這樣的鄉村才算是內外兼修。”陳大鎮副鎮長管其寬說。福孝文化墻、菊花文化墻、民俗文化墻……從村頭到村尾,沿路兩旁的精美浮雕,承載著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當地的耕讀文化,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
“我覺得村里最大的變化就是文化惠民,你看道路兩旁,隨處可見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這給子孫后代留下了很多教育題材。”在村部一樓的“幸福院”里,今年83歲的楊子昌和他的同伴們正在看報紙,這位當了16年村委會主任的退休村干部,親眼目睹了村里近年來的變化,他感到很欣慰。
美麗鄉村建設,還在于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數。在漁溪村,菊花不僅代表花卉文化,還是村民們的重要經濟來源。在山清花卉包裝車間,10多名村民正在包裝新鮮的菊花,同行的漁溪村支部書記吳榮壽告訴記者,目前村里有100多畝菊花,村民把土地租賃出去種植菊花收取租金,農閑時便來打工。
“農閑時我來這里打工,可以掙錢貼補家用。農忙時我就去干農活,還可以照顧到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車間內一位王姓的大姐告訴記者。漁溪村立足山區優勢,開展“村會協作”,通過種植檳榔芋、菊花、煙草等經濟作物,去年全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3527元。
路凈了,民富了,村美了,漁溪村沐浴在美麗鄉村建設的春風里,完成了她的華麗“變身”。2015年,漁溪村獲得第12屆“省級文明村”的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陳錦娜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三明:“黑衣帥哥”洪流中勇救落水者 后悄然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