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現發布《2015年三明市環境保護狀況公報》。一、環境質量狀況
(一)地表水環境質量
沙溪、金溪、尤溪三條水系年總水質達標率為99.0%,其中沙溪為98.6%,金溪、尤溪均為100%,均與上年持平。轄區泰寧金湖、安砂水庫和東牙溪水庫三個主要湖庫水域功能達標率均為88.9%,均處于中營養狀態。
(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
全市17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水質保持優良狀態。
(三)空氣環境質量
按AQI指數統計,三明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8.6%。主要污染物年均值:二氧化氮、二氧化硫達到一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達到二級標準;臭氧、一氧化碳特定百分位數濃度達到二級標準。轄區十個縣(市)中,將樂、明溪、泰寧城區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其余達到二級標準。
(四)大氣酸雨頻率
2015年,三明市區降水pH均值為5.61,比上年提高0.69個pH單位,降水酸雨發生頻率為28.1%,比上年降低47.9個百分點,酸雨污染有所減緩。
(五)聲環境質量
2015年,三明市區晝間區域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4.6分貝,屬“較好”等級,生活噪聲源影響范圍最廣,其次為交通噪聲源。晝間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為68.1分貝,屬“較好”等級。市區功能區噪聲晝間達標率為70%,夜間達標率為65%。
(六)自然生態環境
全市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森林覆蓋率為75.89%,居全省前列;生物多樣性豐富;水土流失面積逐步減少,但農村和農業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已建立自然保護區666處、總面積161209.53公頃,其中:國家級4處、面積57790.9公頃;省級7處、面積28026.22公頃;縣級及自然保護小區 655 處、面積75392.41公頃。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數量約占全省的1/3。二、環境污染治理
(一)污染物排放狀況
2015年,全市廢水排放總量為1.92億噸,比上年下降8.57%,其中工業廢水1.00億噸?;瘜W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分別為48735噸、5486噸,比上年分別下降6.08%、13.50%,其中工業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為12134噸、754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為41285噸、37442噸,比上年分別下降12.24%、13.18%,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37567噸、30843噸;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約958萬噸,比上年上升13.64%,其綜合利用量、處置量、貯存量分別為886萬噸、57萬噸、15萬噸,處置利用率為98.4%;危險廢物產生量約5.08萬噸,比上年上升4.15%,其綜合利用量、處置量和貯存量分別為5萬噸、0.1萬噸、0.07萬噸。
(二)大氣污染防治
制定《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5年度實施方案》,將相關工作細化成具體項目,納入“生態市和環保模范城創建工作責任書”并分解下達至各責任單位。持續加強三鋼、三化的污染治理,29個項目列入了年度目標責任書。三鋼完成了焦爐爐頂裝煤導煙系統改造等多項除塵脫硫技術升級改造,大氣污染物排放滿足特別排放限值的要求。三化完成了尿素造粒塔粉塵回收改造、原料生產區域揚塵綜合治理等工程。三明毓才玻璃廠已全面停產,三明紡織廠、三明金葉復烤廠等正在實施異地搬遷,市區周邊的9家煤場已實施了搬遷或關閉。在各縣(市、區)建設機動車排氣工況法檢測系統,其中永安閩安機動車檢測站已建成,并于10月開始運行。全市已累計發放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163845份,淘汰黃標車2455輛,其中2005年底前注冊營運的592輛,按期完成了年度淘汰任務。
(三)重金屬污染專項防治
制定并組織實施《2015年度重金屬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國控重點區域尤溪縣、大田縣也制定了年度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列入年度計劃的5個重點項目已完成建設及驗收,鉛鋅行業污染總體得到較好的控制,全面完成年度及“十二五”的防治任務。
(四)危險廢物污染防治
對危險廢物產生(經營)單位進行全面排查,對產生、收集、運輸、利用、貯存等各環節進行全過程監管,對未落實規范化管理要求的企業,加大掛牌力度并納入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把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納入年度縣長目標責任書和環境監察考核中。對非法從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處置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依法從嚴查處。本年度,我市移送涉危險廢物環境犯罪案件8起,執行行政處罰7起(處罰金額14.5萬元)。
(五)閩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
按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以“河長制”為載體,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抓手,以群眾滿意為標尺,精心組織,統籌推進,流域整治工作各項任務得到全面落實。全年投資3.57億元完成51個重點項目,爭取流域生態補償資金2.61億元。
(六)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
組織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本年度,完成12家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評估,有15家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驗收。
(七)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監測
全市列入國控重點污染源企業34家,其中國控廢水排放企業平均達標率為95.8%,廢氣為94%,城鎮污水處理廠為93.8%。列入省控重點企業有40家,其中省控廢水排放企業平均達標率為95.6%,廢氣為87.8%,城鎮污水處理廠為75%。全年比對38臺廢水在線監測設備,合格率為97.1%;29臺廢氣在線監測設備,合格率為93.7%。三、環保行政管理
(一)環保目標責任制
制定并分解下達年度生態市和環保模范城創建工作責任書,圍繞“水凈、河清、天藍、地綠、居怡”目標,明確了343個重點項目,通過半年督查、年終考評,推進工作落實。經評定,泰寧、將樂、明溪的考核成績位列全市前三名。
(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確定2015年全市減排目標,安排188個減排項目,其中水污染物減排項目77個,氣污染物減排項目51個,農業源減排項目60個。經國家環保部和省環保廳核定,我市全面完成“十二五”減排任務,2015年度減排考核得分位列全省第一。
(三)環保行政審批管理
完成沙縣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園區試點項目總體規劃等3項規劃的“環評”審查。全年共審批建設項目“環評”文件89個、危險廢物跨市轉移申請131項、輻射安全許可證10本。本年度,市環保局行政服務窗口共辦理審核審批事項304件,接待、解答環保業務咨詢800余次,被授予“優勝窗口”3次、“示范窗口”11次、“文明窗口”3次。
(四)建設項目環??⒐を炇?/p>
制定印發了《2015年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計劃》,全年完成了60個建設項目的環保竣工驗收,其中,生態類11個,工業類26個,輻射類23個。
(五)排污許可證發放
規范排污許可證申請與受理、審核與發證、變更與注銷及日常監管等工作環節,市本級全年共核發排污許可證69家。
(六)生態環保領域改革
充分發揮金融和市場杠桿作用,推進生態環保領域三項改革。一是在全省率先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全市178家重點污染企業參評,經企業自評、環保部門初評、預公示、審核等程序,分別評出優秀(6家)、良好(102家)、合格(25家)、不良(24家)四類企業,另有21家因停產暫緩評價。二是推行排污權的有償使用與交易制度。在全省率先出臺了《三明市儲備排污權管理和出讓辦法》。全市年排污權出讓成交額達6600多萬元,占全省成交量的40%,全年完成二氧化硫7354.99噸、氮氧化物5398.12噸、化學需氧量698.6噸和氨氮9.53噸的排污權收儲。三是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全市已有20家企業投保,保額達4000萬元。我市開展的上述三項改革,先后被中央、省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人民日報、福建日報頭版刊發,福建電視臺也進行了專題報道。
(七)環境監管能力建設
本年度,轄區縣(市)全部完成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建設和升級改造,監測項目由原來的3項(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增加為6項,新增了細顆粒物(PM2.5)、臭氧(O
)、一氧化碳。全市新建水質自動監測站9座。至年底,全市共有1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20座空氣自動監測站投入運行并完成聯網,實現對所有縣(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和重點流域、縣(市)交界斷面水質的自動監測監控。全市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累計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
(八)環境信息公開
印發了《關于下達2015年度應當信息公開的企事業名單的通知》,明確212家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環境信息。本年度,全市污染源企業自行監測完成率達98.6%,信息公布率達100%,所有重點污染源企業自行監測相關信息均按要求公開。全年市環保局及時公開各類環境信息1732條,其中,依申請公開5件。
(九)人大議案和政協提案辦理
本年度,承辦涉及生態環保的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共24件,其中人大代表建議11件,政協委員提案13件,辦結率均為100%。
(十)群眾環境權益保障
全市全年受理12369接投訴電話1205件,受理“12345”投訴件36件,處理率和辦結率均為100%;處理和轉辦群眾來信43封,接待群眾來訪2批/3人次,未出現群體性環境信訪事件和進京、上省等越級上訪事件。此外,開通了“12369”環保微信舉報平臺,及時辦理微信舉報案件13件。
(十一)環境宣傳教育
在市政府門戶網上進行了《全力推進污染減排,不斷提升市區空氣質量》的在線訪談;開展了《水環境整治進行時》專題報道;在市圖書館前和百草靈藥店的LED大屏幕上發布了新環保法視頻宣傳廣告;在市級以上主流媒體上刊(播)環保新聞報道122篇(條);組織開展世界環境日系列宣教活動和中華環保世紀行(三明)宣傳活動;在市環保局大門口新建LED屏,全天候自動向社會公告市區環境質量等信息;組織轄區中小學、高校學生,參加全國、全省各類環保主題比賽和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環保實踐活動。
(十二)環保信息化建設
加強環境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環保辦公業務管理綜合信息系統、環境監測數據庫信息系統、國控污染源自動監控平臺、水電站下泄流量監控平臺、“三明環保”網站等各應用系統全年運行穩定正常。采用虛擬化技術對環保綜合業務管理、環境監測數據庫和環保檔案系統服務器進行更新升級,增設一套15KUPS,提高設備和應用系統可靠性、安全性。四、自然生態保護
(一)生態縣、鄉鎮、村創建
2015年,明溪縣、建寧縣通過了國家級生態縣創建技術評估。至年底,全市已有87.7%的鄉鎮達到國家級生態鄉鎮標準,88.1%的村達到市級以上生態村標準。
(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組織對2014-2015年度4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進行技術審核,并分別于3月、9月批準項目實施。目前各項目均已開工,將于2016年底完工。
(三)飲用水源地保護和監管
加大飲用水源地環境監管力度,及時排除污染隱患。以東牙溪飲用水源保護為重點,建設市區飲用水源地水體生態修復二期工程。9月24日,市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東牙溪飲用水源保護,明確了三元區的主體責任、備用水源建設、東牙溪水庫清淤、生態補償等事項。
(四)重要生態功能區監管
編制完成了《金湖生態環境保護總體實施方案》,并通過了專家技術審查。君子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了由國家環保部、林業局等七部委組織的管理評估。五、環境執法監察
(一)建立健全網格化環境監管機制
印發了《三明市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實施方案》,以市、縣、鄉鎮三級政府為責任主體,明確相關部門環境監管職能,在全市建立了設區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居委會四級環境監管網格。
(二)重點污染源監管
加大國、省控污染源監督性監測超標、在線監控超標企業的查處力度,堅決打擊數據作假、設施不正常運行等違法行為。督促第三方運維商加快更換存在問題的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設備,至年底,已更換CEMS設備22臺(套)、COD設備29臺(套)、氨氮設備24臺(套),并已全部完成驗收比對工作,確保了在線監控的傳輸率及數據的有效性。2015年,我市國控重點污染源數據傳輸有效率為99.48%,在全省9個設區市中排名第一。
(三)年度環保大檢查
制定印發并組織實施了《三明市環境保護大檢查工作方案》,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5346人次(其中市本級545人次),檢查企業1835家次(其中市本級219家次),責令75家企業停產整頓、273家企業限期改正違法行為,對存在突出環境問題的尤溪縣彩豐造紙廠等29個企業,列入省級、市級掛牌督辦(其中市級掛牌督辦17家)。
(四)“清水藍天”環保專項行動
市環保局、市公安局聯合組織開展了“清水藍天”環保專項行動,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1250余人次,檢查企業275家次,責令限期整改81家,提請政府取締關閉企業9家,立案查處違法企業85家,符合新環保法“四個配套辦法”的案件46件,涉嫌污染環境犯罪的案件5件。
(五)環境違法案件查處
貫徹執行新《環保法》及其配套辦法。全市年移送環境污染犯罪案件11起(其中市本級3起),移送行政拘留案件30起(其中市本級2起),實施限產停產企業28起、查封扣押企業11起、按日計罰企業6起共18.73萬元(其中市本級2起共11.5萬元),立案處罰企業102家次(其中市本級22家次),罰款金額合計336余萬元(其中市本級76萬元),其中多個案例是全省首例,例如,尤溪縣沈湖紙廠無證排污行政拘留案;明恒工業基布有限公司偽造在線監測數據案。
(六)排污費征收和稽查
嚴格按照政策規定,確定征收范圍,規范征收程序,運用《排污費征收管理系統》,落實“環保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制度,開展排污費征收稽查,保障依法、全面、足額征收。本年度,全市共征收排污費4075.29萬元(其中市本級1268.09萬元,是年度計劃的158.5%)。
(七)清理違法違規建設項目
印發了《關于做好環保違規建設項目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全市共清理未批先建建設項目521個,已批已建成但未環保驗收的建設項目1172個。組織市直有關部門對違規工業建設項目聯合進行審核,逐個提出處理意見、整改要求和完成時限,其中,責令95家企業停止建設和生產,取締關閉15家違反產業政策企業,對8家違法違規項目進行行政處罰,罰款合計40萬元。
(八)環境應急管理
制定印發了《2015年全市環境應急管理工作要點》,抓好重點污染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編制、評估和備案。組織開展全市環境監察系統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至年底,我市發生4起突發環境事件,均為一般環境污染事件,得到了及時處置。年內,轄區未發生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及生態破壞事件。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三明:“黑衣帥哥”洪流中勇救落水者 后悄然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