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雖然已是深冬,但走進建寧縣高峰村,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梯田里白的、粉的、紅的、紫的波斯菊像色彩斑斕的彩帶,給這鄉村的田野平添了一份說不出的美妙和別致,讓人心曠神怡。“這次帶孩子來玩,就是想給她一個親近大自然的機會。”特地從江西來玩的張女士說。
據了解,2016年全縣實現游客接待102萬人次,比增26.6%,旅游收入9.1億元,比增24.6%。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是什么,讓它吸引了越來越多游人的目光?
近年來,建寧縣實施“全域旅游”戰略,從旅游到“旅游+”,做活產業鏈,從旅游到扶貧,演繹“全域旅游”新精彩,旅游產業實現從“點”到“圈”的華麗轉身。
眼下,一場旅游產業的“綠色革命”正在紅土地上演。
從旅游到“旅游+”,做活產業鏈
建寧是個偏遠的山區小縣,這里沒有響亮的名山名水,要發展旅游,曾在許多建寧人眼里,都覺得不可能。
其實,建寧縣境內旅游資源并不缺乏:作為“中國建蓮之鄉”,擁有5萬畝的建蓮及12萬畝的桃梨園;作為中央蘇區縣,有紅一方面軍領導機關舊址、反圍剿紀念園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秀起東南第一巔”的金鐃山、滿眼見綠的閩江源保護區,還有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獨具特色的農業資源……這些散落的“寶貝”還“藏在深閨無人識”。
這些年來,該縣雖然在景區建設、品牌打造、配套要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境內景區主題單一、宣傳功夫不足、配套設施不夠完善而成為旅游業發展的軟肋,但同時又蘊含著巨大潛力。
建寧旅游出路何在?又將怎么走?這成為擺在縣委、縣政府決策者和實施者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題。
“山區旅游要發展,還得打破瓶頸,實行大規劃。”建寧縣委書記鄭劍波說,旅游業是欠發達地區實現后發優勢的重要產業。建寧的旅游要發展,必須立足實際打好“生態牌”,要想把旅游做強,必須推動旅游業與三產融合,這樣才能實現華麗轉身。
思路決定出路。縣里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決定立足當地豐富的紅色、綠色、生態資源,圍繞“紅色、綠色、田園”做文章,全力打造生態特色旅游,舉全縣之力做大做強“全域旅游蛋糕”。
鄭劍波說,全域旅游的含義并不局限于簡單的景點旅游,如何以旅游為線,串起農業、文化、電商等跨界產業,創新更加多元的旅游產品,才是題中應有之義。
近年來,建寧縣實施景區全域聯動、空間全景營造、線路全域統籌、產品全時體驗、產業全域融合、品牌全域融合,探索“景縣合一、全域建寧”的旅游發展模式,以構建“一城一環兩軸三區”旅游格局,全景空間營造主要以鄉村旅游為引擎,將建寧縣城作為一個大景區整體運作,積極發展“旅游+產業”,將旅游的輻射效應與各大產業相連接。比如,依托建蓮、黃桃、黃花梨、筍等特色農業產業,開發農業觀光、農事體驗、水果采摘等“旅游+農業”項目;依托食品加工企業等特色平臺,開發集旅游觀光、購物、休閑、體驗一體的“旅游+工業”項目等;依托林業生態優勢,圍繞全縣三邊三節點和一重山森林進行花化、彩化,開發城鄉景觀綠化一體的“旅游+林業”項目。
從旅游到扶貧,演繹新精彩
對于建寧來說,全域旅游不僅讓旅游與各大產業“聯姻”,還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也實實在在惠及了當地百姓。
1月2日,在建寧縣高峰村村民林華的農家樂里,游客們正開心地體驗打糍粑的樂趣。廚房里,林華和妻子正在忙著游客的晚餐。“以前,都是燒柴,一到做飯時間,廚房里到處都是煙。現在,電壓穩了,廚房全部用上了電器化,又快又干凈。”林華的妻子滿臉笑容地說。
建寧縣濉溪鎮高峰村,6個村民小組,179戶,826人。早些年,由于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差,高峰村的村民幾乎過著原始山寨生活,“貧窮”“臟亂”成了這個村的代名詞。
這些年,村里利用大自然賦予的天然“禮物”,越變越美,從全縣第一貧困村發展成為生態旅游村,百戶人家搭上了旅游快車。就在不久前,高峰村被列為三明市唯一的國家旅游扶貧觀測點。
“過去,我們村的人天天守著那幾畝地過日子,圍著豬圈掏豬糞,現如今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啦!”寒風凜冽,在建寧縣高峰村,貧困戶聶裔樟說起村里的變化,樂得合不攏嘴。
今年43歲的聶裔樟是高峰村村民。這些年,他和妻子都在家務農。由于自己體力不足,文化水平欠缺,沒有專業技術才能。一年忙到晚,靠家里的幾畝田,掙不了幾個錢,更別說存錢。
像聶裔樟這樣缺少技術,又缺勞動力的家庭,如何才能脫貧?
今年初,該縣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根據貧困戶缺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等因素,了解到聶裔樟的情況,為他“量身定制”了脫貧方案:村里與高峰漂流公司對接,介紹他到公司當護漂員,月工資1600元,只需上班3個月,除此之外,村里專門安排村里的科技示范戶與聶裔樟結對子,實時幫助他解決田間管理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眼下,對高峰人來說,搞旅游增加收入已經不是什么稀奇事。今年,村里將有15戶52人借助旅游脫貧。“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旅游扶貧的方式,讓貧困戶脫貧。”建寧縣旅游局局長張美娥介紹說,2016年高峰景區接待游客預計達10萬人(次),旅游收入預計突破800萬元。
近年來,該縣全力抓好旅游扶貧,對民宿、農家樂、采摘園、旅游商店等鄉村旅游經濟實體采取“保底收入,盈利分紅”的原則,吸納貧困農戶通過出租農田、竹山、資金等入股,參與當地旅游項目經營管護。截至目前,共有4A級景區2家,四星級酒店1家,省級觀光工廠1家,省級鄉村旅游休閑集鎮1個、特色村3個,旅行社及分社、服務網點7個,鄉村旅游經營主體37個,輻射帶動5000多農民致富,帶動貧困戶500余人,約占全縣總貧困人口9.2%。
責任編輯:林航
- 福州市旅游業界赴馬祖踩線交流2017-11-11
- 我國旅游市場人均消費較低 短途旅游漸成主流2017-11-10
- 中美旅游創服務貿易新高 進出口額近500億美元2017-11-10
- 2017福州-馬祖“小三通”旅游踩線交流活動啟動2017-11-08
- 旅游步入淡季 景區門票價格下調市民千元可國內游2017-11-06
- 韓旅游業摩拳擦掌 為吸引中國游客展開花式營銷2017-11-06
- 日本擬2019年起征收“離境稅” 對象含訪日游客2017-10-31
- “手機式出游”時代來臨 西湖景區4G流量增長207%2017-10-09
- 黃金周山西旅游收入超340億元 入晉男性游客偏多2017-10-09
- 北京國慶接待游客1237萬人次 城區景區接待人數下降2017-10-09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三明市安監局到清流縣開展職業健康監管工作督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