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明建寧縣通過實施土地整理項目 窄地變寬田流金又淌銀
原標題:窄地變寬田,流金又淌銀
近日,記者走進建寧縣里心鎮巖上村山壟田土地整治項目區,一片翠綠、挺拔的茭白植株映入眼簾;微風吹拂下,茭白田里泛起陣陣綠浪。
“以前,村民不愿意在這里種田,這些山壟田都被拋荒了。”建寧縣國土局副局長鄒先進介紹說,巖上村平均海拔720米,由于氣溫、水溫偏低等原因農作物產量低;土地整治前,幾乎沒有水渠、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經濟效益很差。
2014年11月,巖上村實施土地整治項目,按規劃設計進行了田、水、路、渠的綜合整治,整治規模926畝,修筑灌排渠近8000米,新建、整修田間道路6000多米,新增耕地面積92畝。
“經過整治的農田,機耕道、水渠等基礎設施完善,農用車可以開到田間地頭,加之這里環境好、水質好、空氣好,有利于規模化種植高山茭白。”建寧縣建星茭白合作社董事長戴建星一口氣就流轉了600多畝土地。
“有了合作社,村民的日子也好過多了。”據巖上村黨支部書記張海龍介紹,村民將山壟田流轉給建星茭白合作社,每畝每年可收租金200元,增加了家庭收入;被合作社雇請的村民,每人每天工資100元。此外,合作社還提供種苗和種植技術,帶動巖上村二三十戶農民種植茭白100多畝,每畝產值可達9000元至1.2萬元。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寧縣國土局局長邱春祥表示,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不僅讓荒地變耕地產生效益,也讓耕地質量提升產生新的活力。
建寧縣知名水稻種子“經紀人”、福建文軍種業董事長丁紹文說,自己做了十幾年的水稻制種生意,常年和農戶打交道,土地整理給村民帶來的變化自己都看在眼里。“以種水稻為例,使用人力耕作比使用農機耕作成本要高得多。現在,人工插秧是300多元/畝,機械插秧是80元/畝;人工收割是330元/畝,機械收割120元/畝。”他說,插秧機、拖拉機、收割機能開到的田塊,大部分農戶都用農機替代人力進行耕種,種植成本就降低了;且隨著農田的抗旱、排灌、降漬能力、復種指數和綜合產出率提高了,持續穩產、高產成為現實。
截至目前,建寧縣已實施和正在實施的土地整理項目有79個,總規模21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71.5%;已有14.8萬畝的耕地通過這樣的土地整治,“變身”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良田,全縣農機化率達到73.33%。
責任編輯:黃仙妹
- 三明建寧“餓了么”平臺生意火爆 去年9月至今已成交22652單2017-03-10
- 當農業遇上科技 三明建寧走出一條不一樣的發展路2017-02-24
- 三明建寧種業如何破繭成蝶?2016-12-27
- 建寧縣一寸黨支部書記 多次利用公款購買香煙2016-09-20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龍巖學院:政校企合作,推動產教深度融合2017-11-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