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細作,打造校外教育“三明樣本”
——三明市綜合實踐學校辦學側記
9月6日下午,三明市綜合實踐學校生活區人頭攢動,來自列東中學、三元區莘口中學、梅列區第二實驗學校的近千名學生,圓滿結束為期一周的綜合實踐活動,排著整齊有序的隊列,依依不舍地踏上返程的大巴。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近年來,三明市綜合實踐學校充分整合辦學資源,創新管理模式,提升辦學內涵,不斷做大做強實踐基地,推動實踐教育特色發展,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奠基,全力打造校外教育的“三明樣本”。
做大做強,打造校外教育綜合體
9月,又是一年開學季。三明市綜合實踐學校迎來第61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孩子,校園內再次響起鏗鏘前行的號令。
作為首批國家支持的20個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之一,市綜合實踐學校是我省目前唯一一所有獨立建制、獨立校區的綜合性實踐學校。
“學校設置生活區、運動區、拓展區等6個區域,綜合樓、實踐樓、宿舍樓等布局合理,可同時容納1200名學生食宿。”市綜合實踐學校校長巫常清說。
堅持知行并進、躬行實踐辦學原則,市綜合實踐學校著力打造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研學旅行營地、創新創業基地、勞動教育基地和素質拓展培訓基地等校外教育綜合體。
翻開第61期綜合實踐活動安排表,從每天早上6時40分開始晨跑、晨誦,到晚上21時40分以暮省、夜聽的形式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再到晚上22時夜間應急疏散逃生演練,生存體驗、科學實踐、素質拓展、專題教育等各種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
實踐活動貫穿學生學習、生活各個環節。學生們按軍事化內務標準整理宿舍內務,輪流進行就餐值日,參加餐廚實踐勞動,開展“無聲餐廳”“光盤行動”,包干打掃公共區域衛生;利用100畝山林開展學生生存體驗活動,開辟菜園讓學生學習農業知識,由教師指導學生修剪花草樹木;與周邊10多家農業企業達成合作協議,讓學生們走進田間地頭,從事力所能及的農業勞動。
“整理內務比家里更規范,集合的速度明顯快了,作息時間也更有規律。”談到一周的收獲,列東中學初三(6)班學生陳璽很開心。
千百次說教不如一次刻骨銘心的實踐體驗。在實踐基地,學生們就地取材,制作簡易木橋、餐桌、灶臺等野外生存設施,自己解決一樓戶外晾曬衣服、被子問題,用花卉苗木盆景裝飾宿舍,動手能力明顯提升。
要做大規模,更要提升內涵。市綜合實踐學校不斷建立健全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校外教育工作體系,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青少年大教育格局。
巫常清介紹,基地設置五大類課程體系,開設了定向越野、高爾夫體驗等126門課程,可以滿足中小學、大中專院校開展實踐教育活動。
“一周來,緊張有趣、張馳有度的綜合實踐活動,給予了我們豐富的成長養料,我們磨煉意志,增長才干,收獲友誼,將以嶄新的姿態投入到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在第61期閉營儀式上,列東中學初三(14)班陳锘圓同學作為學生代表發言。
便捷的交通條件,為做大做強實踐基地注入新動力。學校距離泉三高速巖前互通口2公里,離三明動車站20公里,莆炎高速和306省道貫穿境內,交通極為便利。
截至6月,市綜合實踐學校運營兩年半,已接待89所學校舉辦60期學生綜合實踐活動3.86萬人次,“家長開放日”接待家長觀摩5000多人次,接待20多家社會團體素質拓展培訓5000多人次。
作為全省占地面積最大、投入最多、課程最豐富、覆蓋學年段最廣、功能最齊全的實踐基地,市綜合實踐學校朝著全省一流、全國知名辦學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整合資源,構建社會實踐大課堂
讓學生從社會大課堂汲取豐富營養,是市綜合實踐學校的辦學愿景。
三明是老工業基地和中央蘇區核心區,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是一個環抱著青山綠水、呼吸著清新空氣、回味著濃濃鄉愁的宜居家園。
如何整合區域資源,推動社會實踐大課堂建設?在市教育局支持、指導下,市綜合實踐學校依托全市教育資源,開展研學實踐教育,帶領學生走向廣闊天地,去體驗不一樣的社會課堂。
市教育局和市旅發委共同公布了兩批76個研學旅行示范基地,把紀念館、科技館、博物館等公共資源,納入研學實踐、綜合實踐等校外教育范疇。同時,整合全市實踐基地、校外活動中心、研學基地資源,成立三明市校外教育聯盟,共同推進全市研學實踐教育活動。
深入研討,科學設置研學線路。市教育局牽頭成立研學旅行課程小組,組織開展三明古民居、美麗鄉村、閩學文化等研學實踐教育課題研究,規劃設計了10條不同學年段的研學活動線路。
人員培訓同步進行。“目前已召開了全市研學實踐教育推進會等會議,舉辦了全市研學實踐骨干教師培訓班。”巫常清說,各縣結合當地研學資源,相繼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
截至目前,在市綜合實踐學校輻射帶動下,全市共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273場(次),研學人數46317人。市綜合實踐學校被評為“省級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獲得省財政補貼40萬元,中央彩票基金補貼60萬元。
延伸學校教育,銜接社會教育,市綜合實踐學校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我們搭建平臺,聘請專家導師,組織大中專院校學生、返鄉大學生和農民工進行專業技能實訓,為農業企業搭建農產品營銷網絡。”巫常清說,目前已開設13期專題講座、實訓等創新創業活動400人次,尤其是三元區振良家族農場負責人吳閣墩分享的創業故事,取得了較好成效。
為了充分發揮國有資產最大效益,市綜合實踐學校利用節假日、周末等時段,承接干部培訓和各類比賽、會議,組織夏令營活動,提高經營效益,打響辦學品牌。
開拓創新,提升實踐教育成效
隨著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效益不斷提升,市綜合實踐學校人員不足問題也日益凸顯。
“每一期學員在18個班左右,每一個班級要配一名班主任,還有教學、行政管理等各項工作,全校老師都是超負荷運轉。”
陳劍輝是實踐基地體育專業教師,擔任“定向越野”課程教師,還兼任安保處主任和德育工作。
“定向越野是一門新課程,課程設置、購買器材等都需要花更多時間。”陳劍輝說,雖然時間緊、任務重,除了按時完成基地教學任務外,他還培訓了全市第一批30名定向越野裁判。
陳劍輝是市綜合實踐學校“一二三四五”行政教學一體化運行管理模式的例證。巫常清說,學校每位教師要開展一門實踐課題研究,開設兩類專題講座,掌握三個實踐活動模塊,精通四門實踐課程教學,承擔五個處室行政事務工作。
和創新運行管理模式一樣,教育教學工作也需要創新。市綜合實踐學校建立了“五類課程、六項會商、四個環節”教育教學模式,即開設農林體驗、生存體驗、素質拓展、專題教育、研學實踐五大類課程,每期綜合實踐活動中定時召開6次會議,每天開展“晨誦、午讀、暮省、夜聽”4個教育環節。
安全無小事。市綜合實踐學校采取“三方監督、六段巡查、五點值守、全方位監控、封閉式管理”措施,確保實踐活動安全有序。
創新實踐教育模式,提升了辦學知名度、美譽度,深受師生和社會好評。“女兒上學期來這里參加社會實踐,秋季剛開學,兒子的學校也組織學生來,我們都很支持,這里是鍛煉孩子的好地方。”9月6日是“家長開放日”,朱女士邊參觀實踐基地邊說。
(三明日報記者 羅鳴灶)
責任編輯:黃仙妹
- 三明各縣市區喜迎國慶2019-09-27
- 廣東擬立法明確教育懲戒權 老師可責令學生站立慢跑2019-09-26
- 百姓說變化2019-09-26
-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2019-09-26
- 三明市醫改工作推進會召開2019-09-26
- 最新!福州三明發布人事信息2019-09-26
- 莆田市創新推進市域“書香校園智慧閱讀”2019-09-25
- 三明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2019-09-25
- 三明市成立銀行業保險業消費者權益保護服務中心2019-09-25
- 五比五曬 | 進出三明市區將更便捷!國道534線相關工程正在推進2019-09-24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國道205線非跨鐵段加快建設2019-09-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