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今年9月是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偉大日子,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再次唱響在祖國的大江南北。
三明是一個多民族的散居地區,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市共有畬、回、苗、壯、滿、蒙古、高山族等41個少數民族,人口32692人,占總人口的1.31%。2個民族鄉、43個民族村如珍珠般點綴在青山綠水間,綻放著獨特的魅力。
青山、綠水,風情獨具,是三明少數民族村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示范帶動、保護發展”的要求,立足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持續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古民居修繕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挖掘整理等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描繪出了一幅山美、水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畫卷。
永安青水畬族鄉民族文化活動《三月三打黒獅》 (謝琳娜攝)
村容“整形”,建設美麗村寨
9月,漫步于永安青水畬族村,一路樹木青蔥,垂柳依依,讓人流連忘返。永龍步道一旁種滿了花草樹木,另一邊則是高高的玉米田地,傍晚時分,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青草香。
“每年2月至3月,玉米過季,這里便會種上油菜花。”村民老蘭說。春季進入盛花期,古老的畬族房舍坐落在金燦燦的油菜花海,美得令人陶醉。此時,全國各地游客便紛紛趕來踏春賞花。
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成色,要靠美麗鄉村做底色。永安青水畬族鄉著力打造汀海、青水、滄海等11個特色村寨示范村、美麗鄉村精品村。目前,已完成道路綠化4500米、房屋外立面改造185戶、新增房前屋后綠化面積5960平方米的村莊整治,讓村容村貌有了新變化。
各村組建保潔隊伍,建立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持續深化畜禽養殖污染、河道污染、礦山開采等整治項目;全面實施“河長制”,實現河道專人管護……通過一系列有力的整治措施,如今的青水畬族鄉,生態環境一天更比一天好。
寧化治平畬族鄉五福廊橋
村容“顏值”提升,與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分不開。我市始終將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聽取民族工作匯報。從2003年起,我市就建立市委書記、市長分別掛鉤聯系永安市青水畬族鄉和寧化縣治平畬族鄉,市直、縣直部門掛鉤幫扶民族村的掛鉤幫扶工作制度。市政府成立了由22個部門組成的三明市民族工作協調委員會,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的民族工作機制,少數民族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大田縣桃源鎮東坂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另一個生動實例。風景秀麗,畬族風情濃郁,經過多年的整治和發展,這個當年的貧困村現在已成為受人青睞的鄉村旅游勝地。
東坂歡迎您
目前,桃源鎮黨委、政府計劃投入300萬元,繼續做好道路改造、環境整治和橋梁建設等工程,并對沿線村莊房屋進行白灰加固、斜屋面、立面改造提升,對房前屋后環境進行全面整治。同時,認真抓好河道清水蓄水景觀工程、河濱休閑漫步道、河濱綠化工程等,做靚一河兩岸,繼續打造天藍地綠、宜居宜業美麗鄉村,樹立鄉村旅游新形象。
潔凈的水泥路通村入戶,綠樹鮮花掩映特色民居,村民的歡歌笑語縈繞在青山綠水間……如今,在寧化縣治平畬族鄉,整治提升人居環境成為工作的一大亮點。
今年1月以來,治平畬族鄉開展人居環境統一整治行動,共處理陳年垃圾30余噸。同時,已做好集鎮垃圾焚燒場關閉達標治理,總投資13萬元。此外,新建集鎮污水處理設施,總投資150萬元,新建日處理污水200噸的集鎮污水處理站,延伸污水收集管網6000米,項目于今年8月底竣工投入使用。
畬鄉快樂竹竿舞 (李霖攝)
“美化環境,打造民族小鎮,做好高山富硒農產品開發和雞公崠汀江源旅游產品策劃包裝,是我們發展鄉村旅游的‘法寶’。”寧化治平畬族鄉鄉長雷海明介紹,目前市規劃設計院正在對集鎮(主要是治平畬族村和湖背角畬族村)景觀進行設計提升,并提出了“一廊二館古山寨,八景四園深谷村”設計思路,治平畬族鄉將按照設計思路,抓好三個重點村示范引領鄉村振興。
成效顯著,成績喜人。目前,永安市滄海畬族村、青水畬族村,大田縣東坂畬族村,寧化縣下沙畬族村已獲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永安市滄海畬族村與大田縣東坂畬族村分別被列入全國第二批和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大田縣東坂畬族村被列入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第二批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永安市青水畬族鄉將幾個特色村寨聯合打造成青水畬寨景區,并通過國家AAA級旅游景區驗收。2019年,永安市青水畬族鄉和大田縣東坂畬族村被列入四星級鄉村旅游休閑集鎮和旅游村。
古居修繕,做“特”鄉村旅游
“小青瓦、白灰墻、坡屋面、翹屋脊……”踏進東坂村,欣賞著古色古香的特色民居,許多游客的心瞬間被俘獲。而村落境內最引人矚目的,當屬擁有“土堡冠首”之稱的安良堡。
大田東坂安良堡
古村、古厝、古堡、古廟、古樹為一體,東坂村作為“福建省最完整的木屋村落”,大田縣唯一的畬族村寨,擁有千年建村史,具備了吸引人來的資源。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早些年東坂的發展一直受到制約。
如何立足資源稟賦,打好“民族牌”?東坂村兩委早有發展鄉村游的想法。
“特色古民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良堡、熊氏祠堂、清光緒年間建造的福進堂,這些都是東坂的財富。”村主任巫振桂說,這幾年,東坂村將93座古民居屋頂加固改造,村民修繕祖祠,已有巫、劉兩姓村民分別對巫大夫第和劉氏大厝進行了整體翻新修繕,古建筑頗具特色,引來了不少游客。
以大田縣山哈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為平臺,東坂村發展“巫婆婆的家”“東坂客棧”“大熊小屋”“瑞竹園”“亦佳山居”民宿5家,可提供民宿28間41個床位。民宿“巫婆婆的家”“東坂客棧”“大熊小屋”“瑞竹園”被三明市旅游協會鄉村旅游民宿分會評為“綠野鄉居”榮譽稱號,是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省四星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省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
訪土堡,觀習俗,覽畬藥,學巫醫,品紅米,嘗小吃……如今,富含畬族文化的特色鄉村旅游,在東坂村慢慢成為現實。對于民宿改造和鄉村旅游開發,村民們也從觀望走向躍躍欲試。
寧化治平畬鄉小吃
“城里來游客,我這里可以提供食宿,每個月收入挺可觀。”村民老巫說,在兒子的建議下,去年,他將房屋改造擴建成民宿,發現這是一條致富路,在外打工的兒子也準備回家創業。
特色古民居在三明少數民族村遍地開花,并非東坂獨有。
近年來,我市大力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建設,指導永安市滄海畬族村、青水畬族村、汀海畬族村、柯山畬族村、百豈坵畬族村、際頭畬族村,寧化縣下沙畬族村、治平畬族村、湖背角畬族村,明溪縣官坊回族村,沙縣大洛鎮昌榮畬族村,三元區中村鄉白水村等13個村進行古民居修繕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取得實效。
秋日,放眼望去,滄海畬族村保存完好的磚木結構古民居飛檐翹角,與兩岸青翠的大片農田相得益彰。“風情獨特的畬族建筑這里隨處可見,我們是慕名而來的。”中秋假期,福州人鐘亮帶著妻兒到滄海畬族村度假,被當地風情獨特的古民居“圈粉”。
按照“盡量保持原汁原味,恢復原來歷史風貌”的原則,青水畬族鄉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修繕,目前,共對25棟傳統建筑樓進行修繕,對滄海畬族村核心保護區內有代表性的5處古建筑進行了重點修繕。對已經建好的新建筑,鼓勵村民按照畬族傳統建筑風格實施改造。目前,三溪、柯山、汀海、青水按照畬族傳統風格改造古建筑89棟,經過改造后整個村落的總體風貌完整、統一且富有特色,提升了整個畬鄉的建筑品位。
在古建筑文化保護方面,青水畬族鄉先后投入300多萬元修繕永寧橋、延福橋;投入500余萬元對龍長坊、龍昌坊、龍德堂、化龍橋、安仁橋、福陵堡、鐘氏五代宗祠等多處文保單位進行搶救性保護維修和隱患排除整改;在文物保護點設立防火警示牌及消防高壓抽水泵。同時,對青水鄉境內現存古建筑進行登記造冊并安排專人進行管理。
青水畬族鄉鄉長鐘程表示,未來青水村將繼續配合鄉政府做好古建筑、古村落的保護及現代民居的改造,挖掘與傳承畬族文化,加快建設美麗鄉村。同時,推出以“民俗風情、田園風光、生態休閑、文化旅游”為主題旅游線路,引導村民開辦農家樂,發展高山種植農產品、竹雕、竹樓等旅游產品,吸引更多的游客。
大田東坂古民居 (葉一宇攝)
生態+旅游,助力脫貧攻堅
群山環繞、森林繁茂、溪流潺潺,柯山畬族村是距離青水畬族鄉政府較遠的村落,被當地人譽為“小布達拉宮”。柯山村位于天寶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天池山,杜鵑花盛開時節,滿山杜鵑花倒映池中,美不勝收。
先前交通閉塞,山高林密,柯山畬族村鮮為人知。如今公路直通,原生態的自然景觀、純樸的民風、濃厚的畬族文化底蘊,構成了原汁原味的生態畬村,成為游客休閑踏青游玩的勝地。
“如果遇到下雪天,白雪覆蓋著屋檐,層層疊疊,太美了。”家住南平建甌的姚女士說,去年冬天,她就在朋友圈分享了小雪過后,屋檐披上銀裝的柯山村美景,不禁令人神往。
綠水青山是無價之寶。青水鄉政府深度挖掘青水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勢,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畬鄉發展的生態旅游新路。其中,龍頭村、柯山畬族村突出以“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為品牌的致富路子,引導村民開辦集餐飲、采摘、休閑觀光為一體的農家樂。
2016年9月,治平畬族鄉開工建設雞公崠風電項目,成為這個鄉又一個新景觀,也開啟了寧化縣風電項目建設新的里程碑。“沒有想到,我們民族鄉又落地了一個大項目。這幾年,畬族鄉村發展越來越快,鄉村振興戰略在我們這里得到了具體體現。”村民老巫至今很激動。
汀江源生態觀光區和雞公崠風電項目相依相連,成為了新的鄉村生態觀光游景觀點。今年,治平鄉聘請三明學院等相關單位,開展汀江源雞公崠生態休閑游旅游概念性規劃,探索發展民宿,建設觀景平臺、露營地、游客接待中心,解決好“兩餐一宿”問題。現已啟動集鎮至高峰村公路改建項目,并做好沿途景觀綠化。
位于寧化治平畬族鄉的雞公崠風電項目 (蘇燕明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少數民族鄉村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鄉村旅游發展“邁大步”,村民的錢袋子也跟著鼓起來。
大田東坂人巫珊一家是貧困戶,結合東坂發展鄉村游產業,村兩委聘請專業工作團隊對她的家人鄭華春進行導覽解說、衛生保潔等方面的專業輔導和規范培訓,并聘請她為大田縣山哈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東坂鄉村游的導覽員和保潔員,依托鄉村游服務工作增加家庭經濟收入。
“村里的幫扶我們很感激,希望有機會可以回報自己的家鄉。”巫珊說,當年,村里不僅給家人找了份工作,2016年造福工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還政策補助了5.1萬元,一家子成功脫貧。
在東坂村,因傷殘而缺少勞動力的扶貧戶巫律來也是受益者。幾年前,結合村莊發展特色產業的有利契機,采用土地和扶貧資金入股的形式,巫律來參與了村里“飄香花卉專業合作社”創業項目,在他們兩家連片的山壟地種植近6畝的木槿花,發展可觀賞、可食用、可體驗采摘的特色鄉村游種植產業。
按照“租金保底、適當分紅”的收益方式,巫律來簽訂了6年期的合作協議,在租賃期的后三年,根據租賃土地面積,分別給予凈利潤10%和15%的分紅。同時,在后三年的經營期間,村財每年將獲得15%的凈利潤。以此進一步推進特色鄉村游產業發展,同時達到村財增收、村民脫貧的目的。
在各方有力的幫扶下,2017年,巫律來符合脫貧條件,成功脫貧。“現在生活這么好,我原來想都不敢想,要感謝政府和鄉親們的支持。”巫律來說。
以生態資源為本,大田東坂村計劃投入300萬元,打造鄉村旅游精品民宿以及鄉村旅游體驗點,目前,東坂村正積極與省旅游局、中國旅行社等對接,策劃1至2日游精品線路,并投入運行。“依托民俗旅游和古民居,我們將打造以觀光、采摘、垂釣等為主要形式的體驗式觀光休閑農業鏈條,帶動鄉村旅游,促進百姓增收致富。”巫振桂說。
永安青水元宵迎燈 (吳先輝攝)
文旅融合,弘揚民族文化
“八月采茶秋風涼,滿園茶籽滿園香;借問歌句誰人造?那是歌仙落畬鄉。”每到采茶時節,畬鄉處處流淌著清脆優美的采茶山歌,歌聲穿越山野,婉轉而動聽。
一個村莊吸引人的地方,無外乎是風土和人情。與廣為流傳的采茶山歌相似,“三月三”是畬族最重要、也是最熱鬧的的傳統節日之一。據介紹,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畬民們以宗祠祭祀、對歌載舞等方式懷念始祖,并炊制烏飯用來款待賓客,以驅邪祈福,故又稱“烏飯節”。這一天,畬族傳統的打黑獅、起龍燈、迎婚嫁,以及畬族美食造型擺盤、唱山歌、打腰鼓、竹竿舞、大腔戲等都會集中上演,活動精彩紛呈。
為傳承畬族文化,自2016年開始,永安青水每年都會舉辦“三月三”畬族文化節,使其成為民族文化展示、文旅融合的盛會。同時,利用“七月初一”“八月十一”等民間節日大力開展畬族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提升畬鄉文化的影響力。
青水畬族鄉還專門成立了文化普查領導小組,通過深入村戶及采訪老藝人等方式搜集整理畬族的建筑、語言、服飾、餐飲、習俗、山歌等資料,編纂出版《青水故事》,讓青水文化形成文字資料保存下來。同時,聘請專業人員,對青水鄉大腔戲、大腔傀儡戲、打黑獅進行節目編排,組織參加省市演出,不斷培育規范民間藝術演出團體,提升文化傳承水平。
在挖掘、傳承和發展畬族傳統文化方面,近年來,我市積極舉辦多期畬藥培訓,開展畬族醫藥、醫術的調查、搜集和整理工作;挖掘、整理永安市青水畬族鄉民間傳統文化;做好少數民族古籍的搶救收集、挖掘整理工作,并將各類少數民族文化作為吸引游客的亮點,多措并舉推動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民族運動會項目——板鞋 (鐘家富攝)
地處深山中的清流余朋鄉太山村是畬族村,因戰爭及貧困等歷史原因,多種民族習俗不同程度“消失”。為此,清流縣全力做好旅游總體規劃編制和資源開發,不斷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積極引導村民陸續“復活”這些畬族習俗。每年,清流太山畬族村都舉行風情旅游文化節。通過節慶,宣傳民族團結政策,展示畬族村的進步和發展。
“六月六,曬祖圖,祭始祖。六月六,唱山歌,跳畬舞。六月六,食烏飯,品筍宴……”以“觀竹品筍,訪畬探源”為主題,寧化縣治平畬族鄉連續多年舉辦“六月六”畬族文化旅游節,每年吸引來自縣內外6000余人參加活動,熱鬧非凡。
寧化治平畬族鄉第三屆“六月六”畬族文化旅游節
畬族文藝匯演、農特產品和民族小吃展示、“竹海梯田畬鄉人家”攝影大賽部分作品展示、非物質展示體驗——玉扣紙活字印刷、汀江源探訪、品味“畬家筍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推進了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目前,治平畬族文化街已完成工程預算,民族學校畬竹文化園已完成主體項目,畬語傳承展示已委托公司策劃包裝;今年3月,玉扣紙制作工藝被列入第六批省級非遺項目;挖掘“千擔紙”紅色文化方面,目前正在收集整理閩光紙業工會、閩光紙業工人游擊隊及治平籍老紅軍歷史資料;已啟動“紅五月·畬鄉情”演講活動,策劃“風展紅旗”展廊,畬族傳統文化得到傳承發展。
寧化“文三寶”之一的玉扣紙制作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三明各少數民族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定位好鄉村旅游的底色和基調,緊緊依靠當地老百姓,挖掘綠色生態、建筑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資源,促進生態旅游融合、文旅融合,才能推動鄉村振興,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旅游發展的紅利。”三明市民宗局副局長賴德農說。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盧素平 聶藝璇)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市民宗局供稿)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深耕細作,打造校外教育“三明樣本”2019-09-27
- 三明各縣市區喜迎國慶2019-09-27
- 三明市醫改工作推進會召開2019-09-26
- 最新!福州三明發布人事信息2019-09-26
- 三明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2019-09-25
- 三明市成立銀行業保險業消費者權益保護服務中心2019-09-25
- 五比五曬 | 進出三明市區將更便捷!國道534線相關工程正在推進2019-09-24
- 三明:補齊短板,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2019-09-24
- 三明市發布第一批融資擔?!鞍酌麊巍逼髽I2019-09-24
- 全國人大代表到三明市開展專題調研2019-09-23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五比五曬 | 清流:雅鑫新材料項目正式開工2019-09-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