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的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石碑及雕塑(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新華社福州11月26日電 題:讓18萬年前的萬壽巖遺址“活”起來
新華社記者許雪毅
猿如何進化成人?古人類如何完成中國最早的“室內裝修”工程?……幾天前,三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余生富在“三明三元萬壽巖穴營暨三元民俗薈活動”現場,向小學生們講述“萬壽巖的故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巖遺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是我國南方典型的洞穴類型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18.5萬年至3萬年,被視為“閩人之源”。
21年前,余生富參加了被稱為“炸藥包下挖寶”的萬壽巖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他了解萬壽巖人工石鋪地面的價值,以及萬壽巖作為“海峽兩岸的遠古家園”的獨特魅力。
20多年過去,如今,余生富最關心的是,如何讓古遺址“活”起來,讓老百姓特別是青少年享受古遺址保護成果。
幾天前他參加的那場體驗研學活動,設計了一系列適合青少年的活動:包括穿“野人衫”、再現萬壽巖石鋪地面“施工”現場、比賽化石歸類、修復文物等。
“萬壽巖是史前遺址,我們主要通過研學活動,增強互動體驗。”余生富介紹,三明在萬壽巖遺址基礎上,建成了福建省唯一一處舊石器時代專題博物館,以及目前福建省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此外,還在遺址旁興建了“三明市中小學生實踐活動基地”。現在,每逢周二、周三,三明市參加學校綜合實踐的中小學生,都會到萬壽巖遺址及遺址博物館參觀,接受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博物館會同當地區、鎮政府聯合舉辦了多場圍繞萬壽巖主題的社會教育活動,如“筆墨留香萬壽巖”“情暖童心——藝術課堂遇見萬壽巖”“遇見萬壽巖三元區暑期研學活動”等。盡管受疫情影響,但今年前三個季度,遺址博物館接待游客約8.4萬人次。
目前,三明市已啟動萬壽巖遺址博物館數字化保護項目,項目包括數字化展示平臺、互聯網傳播和數字文創等。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羅振青說:“我們將為萬壽巖遺址博物館館藏文物提供數字化展示窗口,讓觀眾零門檻、零距離觸摸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羅振青介紹,今年獲批4A級景區的三明萬壽巖文旅小鎮,在遺址周邊將逐步開發巖下花海、野人部落、研學體驗園、生態農莊、“巖食薈”小吃一條街等配套項目,把小鎮特色文化與萬壽巖傳統文化相結合;未來將重點打造集科普教育、康體延壽、文化創意和生態休閑為一體的萬壽巖文化品牌。
參觀者在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的萬壽巖遺址博物館內參觀(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這是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的萬壽巖遺址博物館內展出的動物牙齒化石(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這是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的萬壽巖遺址博物館內展出的石器(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這是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的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船帆洞洞口的考古發掘土層(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一名參觀者走出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巖前鎮的萬壽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船帆洞(1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責任編輯:趙睿
- 三明市精準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經驗做法入選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2020-12-17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老工業基地的新發展之路2020-12-17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群眾的笑臉最美2020-12-17
- 三明答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明踐行記2020-12-17
- 走進三明市特殊教育學校:一支跳了21年的舞蹈2020-12-16
- 人民日報聚焦福建三明探索實踐:風展紅旗如畫2020-12-16
- 三明:迎來首批北京科技特派員開展服務2020-12-14
- 三明市推出地票制度:一“票”激活沉睡的宅基地2020-12-11
- 三明市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再動員再部署2020-12-10
- 男子被8斤重眼鏡王蛇咬傷 驚險搶救56小時2020-12-10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寧化濟村鄉脫貧故事:一塊塊豆腐,撐起了脫貧2020-12-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