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走進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诖?,金溪河淙淙東流,青山蔥蔥郁郁。村口一塊花崗巖石碑上,“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幾個字熠熠生輝。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常口調研。和鄉親們站在村口,望著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后來,村民們自發把囑托寫進村規民約,刻在石碑上。
多年來,三明牢記囑托,將生態理念貫徹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常抓不懈,做到綠色發展一以貫之,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上扛起責任勇于擔當,堅決守好生態底色、打造發展亮色、改善民生成色。
綠色指揮棒舞得虎虎生風
傳統印象中,環保因“燒錢”而使企業壓力大,但福建青山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卻靠上馬減排項目賺了1.2億元。
這源自三明開展的排污權交易。
“我們積極推行排污權交易,鼓勵企業自主淘汰落后產能,引入先進生產工藝和污染治理工藝,以市場杠桿撬動減排。”三明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林大茂說,早在2014年,三明便在8個主要行業試行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2016年起全面實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
經多年市場培育,當地企業逐漸形成了資源有價意識,節能減排成為自覺行動。到目前,三明排污權出讓累計成交總額41904萬元。
青山紙業通過實施造紙廢水深度處理和鍋爐煙氣脫硫工程,產生了可交易排污權。利用出讓排污權收益,青山紙業加碼環保投入,上馬了高爐超低排放改造、鍋爐濕法除塵、污水深度處理等污染治理項目,進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與此同時,三明賦予了排污權金融屬性,協助企業將排污權作為抵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去年4月,福建省三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企業自有可交易排污權為抵押物,向興業銀行三明分行貸款3000萬元。這是我省首例自有可交易排污權抵押貸款業務。
近年來,三明充分利用金融、保險等市場杠桿,撬動環保自覺,用綠色指揮棒引領生態文明建設。開展排污權交易、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改革,取得了企業、政府、社會共贏的效果。
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將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直接與企業評先評優、信貸、項目申報等掛鉤,從而促使企業從漠視污染、被動應付,向重視環保、主動減排轉變,扭轉了環保領域“違法成本低”的局面;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有效提高企業環境風險管理水平,降低政府負擔,全市共102家企業投保環境污染責任險,保額達9215萬元。
綠色指揮棒不僅引領企業,更為黨政領導干部指明了生態導向。
“水凈、河清、天藍、地綠、居怡……”這不是環保口號,而是可考核、可量化的指標。每年全市兩會上,三明市委書記、市長都要與各縣(市、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簽訂一份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納入其中。為精準治理,三明還根據每個區域經濟、能源消費、環境容量等情況,將12個縣(市、區)分為重點開發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三類進行差異化考核。
承諾了就必須兌現,否則“綠色指揮棒”將給領導干部“當頭一棒”。“我們強化‘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目標責任書納入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并提高考核權重,倒逼各地黨委、政府全面落實屬地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林大茂說,目標責任書考核事項占市對縣績效考核總分值的10%,比地區GDP、固定資產投資等經濟指標的分值更高,為分值最高的考核事項。
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三明市區有三處空氣質量國控監測點,其中一處位于三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0年,三鋼廠區內PM10監測數據為94ug/m3,市區監測數據為80ug/m3;2020年以來,三鋼廠區PM10降至37ug/m3,與市區監測數據相同。
數據變化的背后,是三鋼集團的綠色轉型之路。
三明先有工業后有城,是全省唯一一個在中心城區有大型企業的設區市。矗立在城中心的三鋼集團,曾經給三明貼上“工業污染嚴重,城區霧霾不散,猶如過江烏龍”的標簽。1979年,三明被國家列為75個全國重點污染城市之一。1995年,三明市區降塵量與鞍山、包頭并列全國第一。公司安環部部長郭光章還記得,老百姓面對粉塵污染時無奈表示“一年吃進一塊磚”。“我們真切認識到環保事關‘生死’,必須放在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位置。”郭光章說。
三鋼開始綠色轉型征程:先后制訂了《三鋼集團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三鋼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等十幾項制度,匯編成冊;新建項目時,嚴格遵循國家產業政策,落實污染防治設施“三同時”制度,推進污染物減排;當生產與環保發生矛盾時,生產必須為環保讓步;當資金周轉困難時,優先保障環保資金的投入。
2018年10月,三鋼集團在國家超低排放改造實施意見出臺前,率先啟動超低排放改造工作,計劃投資約5億元,實施120多項超低排放改造,力爭經過三年努力,提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務。
環保事業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近十年,三鋼累計投入環保資金約13億元,全面提升環保裝備水平,每年的環保運行費用均保持在8億元以上。“即便是在三鋼出現巨額虧損的2015年,仍然投入約4000萬元用于污染治理。”郭光章說。
如今的三鋼面貌煥然一新,2018年獲得“AAA國家級旅游景區”授牌,2019年被評為福建省首家鋼鐵工業觀光工廠。同時,三鋼也成長為年產1200萬噸鋼、年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
綠色是發展的最好底色,綠色為發展添亮色。三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全力培育綠色新動能。
三明全域樹茂林豐,生態資源豐富。去年,當地提出發展全域森林康養產業,并制定全省首個全域森林康養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
“我們委托北京林業大學團隊,編制三明市全域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和7個市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規劃設計。”市林業局局長劉小彥說,三明還推動組建三明市森林康養基地“十養”聯盟,讓企業組織起來找市場、打天下。目前,大田桃源睡眠小鎮、泰寧境元、清流天芳悅潭、永安天斗霞鶴等基地已開放營業。
大田縣整合赤頭坂國有林場優質森林資源和三明市第一醫院醫技資源,通過對國有林場原有辦公樓、職工宿舍樓、會議室等進行改造提升,發展桃源睡眠小鎮項目。
“我們開展了中醫助眠、膳食助眠、醫技助眠、森林療養助眠等康養活動,打造‘森林+醫養結合’特色產品,設立睡眠專科門診,將‘焦慮伴睡眠障礙’列入醫保特殊病種報銷目錄。”大田桃源睡眠小鎮運營負責人涂聯明說,目前小鎮已開發“2天1夜”“3天2夜”等“追夢”系列森林康養套餐產品及30余種助睡眠藥膳,并配有國際先進的睡眠腦電監測系統等醫養設施。
綠色惠民紅利越來越豐厚
好生態能不能賣出好價錢?在閩江源頭,建寧縣走出了一條綠里淘金、生態富民之路。
“今年是個豐收年,種蓮收入30多萬元,雜交水稻制種收入6萬元。”盤點一年下來的收入,建寧縣里心鎮花排村宏壘家庭農場農場主李崇芳喜上眉梢。今年他借助家鄉的特色生態資源優勢,在農場內種植了100畝蓮子和40畝雜交水稻制種,還管理了200棵梨樹,吃上了“生態飯”。
依托好生態,山上種梨又種桃,田里還有建蓮和一大片雜交水稻制種,這是建寧縣農民的“致富套餐”。建寧生態特色農業正邁出新步伐。全縣蓮子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23.4億元,梨子產業全產業鏈產值8.51億元,雜交水稻制種全產業鏈產值19.43億元。
好生態,才能有好生活??v觀今日三明,生態紅利觸手可得,百姓收獲滿滿獲得感。
近年來,三明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抓好中央環保督查反饋問題整改。2015年來,三明市區優良空氣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2017年在全省率先消滅劣五類水,2018年率先消滅劣四類水。
與此同時,三明大力推進“綠盈鄉村”建設,構建生態宜居的鄉村人居環境。“我們按照‘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要求,持續優化生產空間、生活空間與生態空間。”林大茂說,截至目前,全市1736個建制村中,687個達到“綠盈鄉村”建設標準,占比達39.6%。
公眾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匯聚生態保護合力。
為保障群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激發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明定于每月27日,常態化開展“環保設施對公眾開放”活動,在全市范圍內集中開展環保設施對公眾開放,讓社會大眾更加貼近環保工作,主動參與環境保護,推動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
好生態不僅營造宜居新生活,更為老百姓致富增收開辟了新空間,帶來新機遇。
秋去冬來,三明廣大鄉村依然綠意濃厚。
在希望的田野上,農民兄弟綠里“淘金”,演繹著一幕又一幕生態惠民的故事;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扶貧干部創新有為,善作善成,貢獻著一個又一個關于脫貧致富的綠色方案。
在世界自然遺產泰寧縣,處處可見拿著畫筆、畫板進行寫生創作的人群。
“此處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獨有的丹霞地貌、自然景觀、古建筑群、特有的徽派建筑以及人文風情,每一個角落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寫生素材。” 2016年,江西人黃良軍,一眼相中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這塊寶地,當即決定在崇際村投資建成大美古韻寫生基地。如今,寫生基地已與近100所高校對接,多所高校師生成為???。去年,共接待寫生團隊3.2萬余人次。
除打造全域化寫生基地,崇際村還通過“合作社+貧困戶”及“量化折股”等方式,建成崇際“豆腐文化體驗館”,將全村貧困人口全部吸納進合作社發展。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部分村民及貧困戶在際下、上清溪、九龍潭等景區就業。早在2017年,崇際村25戶貧困戶便已全部脫貧。
責任編輯:趙睿
- “改”來獲得感贏得百姓贊——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新福建的三明實踐(中)2020-12-21
- 三明實踐|“人鳥情緣”帶來高山小村發展機遇2020-12-18
-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沙縣小吃何以做成大產業?2020-12-18
- 光明日報|讀懂三明實踐的樣本意義2020-12-17
- 風展紅旗如畫 喜看“三明實踐”2020-12-17
- 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齊點贊!這里是三明!2020-12-16
- 人民日報評論員: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實踐”2020-12-16
- "三明實踐"主題采訪活動綜述:撲下身子 講好三明故事2020-11-30
- “三明實踐”主題采訪活動啟動2020-11-24
-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論加快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2020-11-16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生態美、林業興、民眾富,全靠這“無價之寶”2020-12-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