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提高人民群眾收入水平,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內容。“十三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收入差距日趨縮小,收入結構不斷優化,為促進共同富裕奠定良好基礎。但我市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較低,增收壓力加大,縣域發展不均衡,相對困難群體較多,實現共同富裕短板突出。
“十四五”時期,要按照市委九屆十六次全會部署,把提高群眾收入水平作為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全力抓好落實。我市“十四五”提高居民收入的總要求是: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總方向是:持續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差距,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規范;總目標是:到2025年,居民收入結構不斷優化,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持續上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2%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在具體推進工作中,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抓產業發展促增收。產業發展是推動經濟增長、實現城鄉居民增收的基礎。
一是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做實做足“工業三明”文章,加快構建“433”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夯實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基礎。做實做足“綠色+”文章,推動全域森林康養、培訓集訓、水美產業等加快發展,壯大沙縣小吃、生態茶、種業等特色富民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提檔升級,加快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健康養老、家政服務等重點行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帶動居民增收。
二是做特做優縣域特色產業。緊抓國家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大機遇,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委和央企支持,主動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以縣域經濟均衡發展助推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著力推進26個“一縣一業”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強化產加銷一體化、農文旅融合發展,健全產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推動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三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立足優勢主導產業,在全市范圍梳理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一企一策”制定扶持方案,推動龍頭企業加快做大做強。探索建立龍頭企業發展與擴大就業聯動機制,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協作配套的中小微企業,打造規模體量大、延伸配套好、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集群,以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二、抓就業創業促增收。堅持把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作為實現居民增收關鍵舉措,穩定提高勞動報酬,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一是大力促進農民創業。加強農民創業服務能力建設,落實農村創新創業優惠政策,指導支持返鄉人員發展休閑康養、農村電商等業態。對符合條件的返鄉創業農民工,按規定落實稅費減免、創業補貼、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等扶持政策。重視培育各類青年“新農人”“農創客”等,發展農村電商,帶動更多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二是支持小微創業者創新創業創造。加大小微創業者政策支持和創業扶持力度,創新發展個體經濟業態,落實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創業擔保貸款、一次性創業補貼等政策。加強“三創”特色載體、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建設,為創業者提供組織孵化、交流學習、素質提升、品牌展示等綜合性服務,引導更多群眾創業就業。
三是鼓勵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事業單位開展成果處置權改革,鼓勵企業采用年薪工資、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方式聘用創新人才,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繼續加大力度選派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掛職或者參與項目合作,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創業引領作用。
四是提高企事業單位工資水平。建立健全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調節機制,支持企業通過提質增效拓展從業人員增收空間,在生產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的基礎上逐步提高職工工資水平。完善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機制,保障中小學教師工資待遇,完善醫務人員薪酬制度。
三、抓盤活資產促增收。圍繞林子、房子、土地等有形資產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加大資源整合、資產盤活力度,促進農民資產增值增效。
一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妥善處理好生態保護和增值收益的關系,從推進集體林地“三權分置”、促進林業規模經營、落實林業經營處置權、提高林業資源增值收益、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持續深化林業改革,創新完善林票、林業碳票制度,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林農增收、森林增綠、生態增效。
二是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積極穩妥開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創新土地收益分配機制。做好沙縣全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先行試點工作,推進以盤活農村資源資產為導向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鼓勵農民利用閑置資源發展鄉村民宿、休閑農業等新業態,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份、農民變股東”,增加農民的資產性收入。
三是探索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在運用好沙縣普惠制農村金融改革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完善貸款風險防控機制,推動“按揭貸”“福林貸”“快農貸”等普惠性農業金融產品拓面擴量,推出更多適合農村發展、適應農民需求的金融創新產品,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支持鄉村振興,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增加。
四、抓提高保障促增收。聚焦低收入群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增加困難群體轉移凈收入。
一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完善提升城市困難家庭、農村相對困難家庭幫扶機制,推動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促進全面小康“夾心層”群體增收致富。健全完善脫貧村脫貧戶增收機制,通過工程項目建設、以工代賑、發展特色產業等,增強“造血”功能,確保穩定增收。
二是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夯實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救助,健全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受災人員等專項社會救助,完善臨時救助和殘疾人群體救助、突發公共事件困難群眾等急難救助,促進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規范基本生活救助標準調整機制,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及時足額發放價格臨時補貼。
三是加大社會保障力度。持續做好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工作,鞏固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及時落實失業保險各項待遇,加大失業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兜住民生底線。建立健全企業離退休職工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落實工傷醫療保障和工傷保險待遇調整機制,按規定標準調整待遇并及時兌現到位。
鄭劍波
責任編輯:趙睿
- 三明市領導開展“七一”走訪慰問活動2021-07-02
- 三明市居民結婚登記可“全市通辦”2021-06-30
- 海峽兩岸公共衛生能力建設研討會在三明舉辦2021-06-26
- 三明泰寧:“云端”話黨史 學習不間斷2021-06-24
- 三明保障性安居工程共獲中央補助資金5.07億元2021-06-24
- 三明將樂:“老賴”專屬彩鈴顯威力 被執行人主動還款2021-06-18
- 三明巖前派出所開展出租房屋清查和流動人口登記工作2021-06-18
- 多賺104元,罰款1000元!三明建寧一客運車超載被罰2021-06-18
- 三明泰寧下渠鎮:小小黃花菜既忘憂又致富2021-06-18
- 三明市消防救援支隊開展物流快遞行業專項檢查2021-06-18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三明泰寧:讓“家門口”紅色資源成為黨史學習2021-07-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