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走進福州永輝超市西門店,在面食專賣柜臺,550克裝的沙縣拌面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超市導購員說,這種拌面的面是烘干的,口味好,價格也不貴,銷量很好。
從地方美食發展到8萬多家門店,遍布全球60多個國家。20多年來,沙縣小吃走出了一段不同尋常的發展之路。今年,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支持發展沙縣小吃等特色富民產業;沙縣小吃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雖然門店遍布各地,但產品標準不一和產能不足的問題,一直是沙縣小吃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為適應市場需要,沙縣小吃以電氣化升級改造為抓手,朝著標準化、數字化、產業化、規范化、智能化的目標再出發。
新工藝里“老味道”
一大早,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長阜村的香之源調味品廠里,一片片面干經過空氣源熱泵烘干機烘烤后,由工人封裝后裝上物流車,老板羅奮忠則在一旁清點數量,準備發往廣州的小吃門店。
上世紀70年代,羅奮忠的爺爺在村里經營一家面條作坊。“手工揉好面后,把面團放在案板上,用一根木棍將面粉經過近百次碾壓成片,再用面刀將面片切成面條。”羅奮忠說,一番折騰,人的胳膊早就麻木了,一天下來,面條產量不到50千克。
上世紀90年代初,羅奮忠的父親接過了面干作坊,此時不少鄉親走出山門開小吃店,但由于產能有限,作坊最遠也只能為鎮上的一些小吃店供貨。
前些年,在外開了多年小吃店的羅奮忠返鄉開了家調味品廠,在經營調味品的同時,他決定重拾老本行——加工面干。“傳統的面干制作靠人工,烘干靠日曬,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質量參差不齊,面干暴露在空氣中還容易受到粉塵、蚊蟲等污染。”和父輩不同,羅奮忠心里有自己的想法,“拌面是沙縣小吃的招牌,我們有幾萬人外出做小吃,人是出去了,但面卻帶不出去,我就想怎么能讓大家嘗到正宗的沙縣味道。”
安裝先進電氣自動化設備、添置空氣源熱泵烘干機,擴容產能,羅奮忠把面干作坊變成了工廠。“改造了生產線后,現在一天產量可達1500公斤,生產過程中溫度、力度、薄厚都能精確掌控。”羅奮忠說,電氣化讓地道的面干走出沙縣,現在除了供應給小吃店外,他還給自家的面干搭配上調料包,產品受到諸多超市、電商的歡迎。
如今,物美價廉的沙縣小吃,在電氣化的支持下迎來飛躍。拌面用上了自動撈面機,蒸餃由中央廚房統一制作和配送,燉罐可用半成品材料制作。在推動工業化生產過程中,沙縣致力于保留沙縣小吃“老味道”。比如,為了留住花生醬的傳統香味,三明沙陽食品有限公司放棄了高效的電磨,而是使用電機驅動石磨的生產方式。
一“線”牽來萬家財
小吃生產電氣化之路離不開強大電網支持。沙縣地處山區,長期以來電力基礎弱,農村電網普遍存在著設備老化、過負荷、變電站布點不足等問題。1998年農電“兩改”后,2020年全區實現電能替代電量1519.82萬千瓦時,為沙縣小吃轉型升級提供清潔高效、綠色低碳的電力支撐。
對于傳統小吃生產電氣化,對沙縣小吃發展跟蹤多年的福建省智中商務策劃研究院院長鐘義熙說,只有實現電氣化生產,才能在變與不變之中實現全球擴張。
“省錢省力,小吃生產電氣化好處是看得見摸得著啊。”一家沙縣拌面生產廠家負責人說。過去曬面干,必須在晴天,雇人早上曬、傍晚收,曬250公斤面干,人工成本就得200元左右。現在用空氣源熱泵烘干機,自動調節溫度和濕度以及烘干時間,烘干1爐面干只需6小時,可一次烘干面干375公斤,費用僅約16元。
來到位于鄭湖鄉的沙縣鄭湖垚香胡記板鴨食品廠,板鴨的香味讓人身心愉悅??偨浝砗B椿對小吃電氣化生產同樣深有感觸:“傳統的板鴨加工靠天吃飯,要懸掛在戶外經受風吹日曬15至20天才能走上餐桌。”隨著小吃生產電氣化普及,胡紹椿在核心步驟沿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引進冷風熱風干燥機,傳統工藝結合現代設備,一只成品板鴨只需3到5天便可上市銷售。
如今鄭湖鄉已發展板鴨加工作坊11家,去年,1100多名農戶從事板鴨行業,年產板鴨100萬只,產值約5000萬元。
富民產業再出發
走進位于沙縣小吃產業園內的惠發食品沙縣小吃中央廚房,洗菜、和面、包餡,新鮮蔬菜和肉類經過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后,成了一個個標準14個褶的柳葉蒸餃,經過速凍發往全國各地。“整條生產線經過電氣化改造后,日產10噸餃子只需24個工人操作,相當于200個人手工包的產量。”公司生產廠長胡明寶說。
2019年,沙縣啟動小吃產業園一二期及周邊核心區域3500畝食品產業園建設,通過集聚小吃加工上下游企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在產業園建設過程中,國網沙縣供電公司按照沙縣區政府要求,以優化電力營商環境為主線,立足“多、快、好、省”,通過定制方案、優質服務,為沙縣小吃產業園充電蓄能。
目前,產業園已吸引19家關聯企業入駐,年產值達3.1億元,拌面、花生醬、蒸餃、板鴨等主打產品均已實現電氣化生產。
如今,一件件產品從沙縣運往全國各地的子公司,再由公司配送到一家家門店。“以前天沒亮就要先去市場買菜,然后再花幾個小時加工、備料,一天就睡四五個小時。”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民西路,吳華豐經營小吃多年,開店的辛苦至今仍記憶深刻。
“現在差不多一半的產品都實現配送到店,品種多價格實惠,食品安全也有保障。”在電氣化的助力下,吳華豐在當地經營著五家標準店,平均營業額比過去增長了50%以上。
產品送出去,人氣引回來。在夏茂鎮俞邦村“尋根追味”美食街上,一個個經過電氣化改造后的攤點生意紅火,原汁原味的特色小吃吸引各地游客專程前來品嘗。
“現在做小吃不用再像以前那樣煙熏火燎的,村里人氣這么旺,在家邊照顧小孩邊做小吃,賺錢顧家兩不耽誤。”村民俞秀英臉上掛著滿意的笑容。
“家鄉建得越來越好,很多在外的村民都給我打電話,想回來發展。”俞邦村黨支部書記張昌松說。今年,沙縣區對小吃街開展電氣化改造,充分激發小吃業的“放大”“溢出”效益,也給不少在家的村民帶來商機,辦農家樂、賣土特產,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干勁越來越足。
今年以來,俞邦村累計接待游客達18萬人次,“沙縣小吃第一村”發展蒸蒸日上。
本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許琰 肖首洲
責任編輯:趙睿
- 攻堅120天 馬尾打好產業轉型升級戰2021-09-16
- 沙縣小吃:面干制作創新,生產效率提高2021-09-09
- 加快產業轉型推進鄉村善治 泉州市領導到南安調研2021-09-01
- 新華社聚焦沙縣小吃的前世今生:從“薄利多銷”到“再領風騷”2021-06-17
- 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公布 沙縣小吃等上榜2021-06-10
- 沙縣小吃、廈門珠繡……福建新增這些國家級“非遺”項目2021-06-10
- 沙縣小吃成立科技公司 經營范圍含互聯網直播2021-05-10
- 福建六條措施促進沙縣小吃職業技能提升2021-05-10
- 福建省沙縣小吃做成大產業2021-04-11
- 沙縣小吃 大有作為2021-03-24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尤溪汶潭水利樞紐工程下閘蓄水2021-11-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