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旺駕駛收割機收割稻谷。
“春耕春播馬上要開始了,加緊把訂單加工出來,不然往后會忙不過來。”22日,尤溪縣洋中鎮龍洋村村口,龍洋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名旺正和社員們一道工作,碾米機、真空包裝機、叉車同時作業,機器轟鳴中,谷子變大米。
李名旺是洋中鎮龍洋村人,皮膚黝黑,雙手粗糙。“正在加工的大米是優質雜交水稻‘瀘優明占’,近兩年很受消費者青睞,在尤溪全縣范圍內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都不愁賣的。”他介紹,這條大米加工生產線日產大米30噸,除了加工本社的谷子,還會承包臨近村莊的谷子加工。
李名旺和農機服務結緣是在2007年。當時他在鄰村巧遇收割機作業,就動了推廣農機的心思。2008年,他和幾個朋友共同投資16.8萬元,購買了第一臺收割機,成立了龍洋農機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為一名農機手,開始了農業機械服務之路。
經過十幾年發展,合作社從李名旺的“單打獨斗”發展到26名社員“團隊作戰”,配置插秧機、催芽機、叉車、無人植保飛機等各類大中型農業機械設備58臺套,不僅有大米加工生產線,還建立了工廠化育秧中心、糧食倉儲中心,成為集農機服務、生態種植、生產加工與銷售、農資綜合服務于一體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曾入選全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典型案例。2022年,合作社服務農田4000多畝,服務農戶2000余戶,合作社總收入達535萬元。
尤溪地處山區,“八山一水一分田”,且梯田、小丘田居多。以往小而散的傳統耕作方式下,農戶種田辛苦又收成有限,田地撂荒現象多見。經過李名旺這樣一批“先行者”“新農人”的帶動和政府推廣,如今尤溪縣水稻全程機械化率已經達到了82.16%,實現了“插秧不用彎腰,治蟲不用下田,收成不用晾曬”。
“以前種地難啊,農機使用率低,我們是最早一批用收割機的。”李名旺說,“現在不一樣了,很多種地農戶,鞋子連泥巴都不用沾!”看到了機械化種植的便利,許多農戶又把拋荒的土地重新開發出來。去年,尤溪縣全縣復墾荒地1700畝。
2019年城關鎮園溪村將復墾出的120畝田地以村集體形式承包給合作社經營,每年收取田租,今年已經是第五年承包。“不僅復墾了土地,還給村里帶來不少收益,一舉兩得。”園溪村村委會副主任詹宗源說。
和李名旺同村的劉世江,6年前開始從事水稻種植,“起初靠人工,一家人種10多畝地,割一天稻子非常累,進度還慢”。2020年,他流轉50余畝土地,雇人種植煙葉。“煙葉收完,還要種一季水稻,李名旺的合作社幫了大忙。”他說,共計70畝水稻,從育秧、耕地、插秧、防治病蟲害,再到收割、烘干等一條龍都委托合作社,省時省力,每畝還增收近800元。
糧要種,還要種得好、賣得出。合作社除開展代耕、代種、代收、代烘、代售的“保姆式”服務外,還經常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提升農戶生產經營水平,目前已培訓465人。洋中、西濱2個鎮8個村70余戶共2000多畝制種田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也由合作社負責收購。
“農民能豐收,合作社有效益,就是我們最大的福!”李名旺說。今年春耕,他又要和往年一樣,開著旋耕機下地了。(見習記者 馬丹鳳 通訊員 吳振湖 文/圖)
責任編輯:趙睿
- 尤溪“朱子禮樂”情景劇重上舞臺2023-02-09
- 福清音西:鄉村沃土上“新農人”返鄉創業記2023-01-13
- 12位新農人的故事:如此"鋤禾",邁入"理想國"2022-11-11
- 福建新農人玩轉農機“新天地”助力鄉村振興2022-11-08
- 福建福安:返鄉“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2022-10-25
- 尤溪縣: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2022-07-12
- 尤溪縣中心氣化站開展反恐搶險綜合應急演練2022-07-07
- 福建尤溪:古村落嫁接多業態 催熱“慢生活”鄉村游2022-06-29
- 《好物好風光》?鄉村振興2022新農人喚醒計劃首推“認養活動”2022-05-28
- 西城派出所:聚力破小案 傾力保民生2022-04-29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三明烈火英雄謝曉暉的“多重身份”2023-02-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