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三明新聞
      分享

      尤溪縣麻洋村:百畝土地,見證再生稻奇跡

      曾繁輝在收割再生稻。

      尤溪縣麻洋村:百畝土地,見證再生稻奇跡

      謝華安(右一)在田間察看再生稻長勢。

      東南網11月2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馬丹鳳 通訊員 吳振湖 文/圖)“示范片面積135畝‘內10優7185’,隨機抽取4塊田,每塊田實割0.1畝左右,平均干谷畝產487.56公斤!”10月15日,在尤溪縣西城鎮麻洋村會議室,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首席科學家、研究員王玉璽,代表驗收專家組宣布尤溪縣麻洋村再生稻百畝示范基地再生稻第二季驗收結果。加上頭季測產驗收結果866.31公斤,示范基地再生稻畝產達到1353.87公斤。

      一種兩收,再生有“稻”——這是在一個山村的百畝土地上演繹了24年的糧食增產增收故事。

      2000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在麻洋村開展再生稻高產栽培示范。自此開始,該基地連續24年取得畝均產1200公斤以上的好成績。迄今,基地共示范種植了“汕優明86”“Ⅱ優明86”“Ⅱ優航1號”等13個強再生力的雜交水稻品種,實現平均兩季合計畝產1332.44公斤,其中頭季平均畝產846.01公斤、再生季平均畝產486.43公斤。

      藏糧于地

      小山村屢創世界紀錄

      一株剛剛經歷收割的稻樁會發生什么?10月15日,麻洋村再生稻第二季測產現場,記者蹲在地頭,掐著表,目睹著割完的稻樁在10分鐘內長出一厘米多長的新芽。

      “這已經是第二茬收割,但往后天冷了,這芽發出來卻長不成。”農戶曾繁輝說,“剛割完頭季稻的時候,新芽長得更快。那時候的新芽是能長成、能產糧的。”

      割過的稻稈再長谷子,種一茬收兩回,這便是再生稻。具體來說,這種水稻種植模式,是在中稻收割后,利用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適宜的水分、養分和溫度、光照等環境條件下,使其再長一茬水稻、再產一季糧食。

      尤溪縣各地年平均氣溫19.2℃,海拔500米以下,適宜再生稻栽培的土地面積在10萬畝以上。早在1988年,尤溪縣就開始示范種植再生稻。當年,西城鎮文峰村3000畝土地由雙季稻改成再生稻,畝產噸糧。次年開始全縣推廣種植。

      和“種兩茬收兩回”的雙季稻相比,再生稻再生季不需再次育秧、移栽等栽培環節,生長期一般只需60~70天,還解決了早稻生育期短、高溫逼熟造成米質差的弊病,再生季的稻米品質甚至較單季稻還好。

      據尤溪縣農業農村局統計,再生稻與雙季稻相比,每畝省工7.5天,節省物化成本100元,增產稻谷200~300公斤,共計節本增效680到800元。

      管理技術簡單、生育期短、成本低、效益高、品質佳,這使得再生稻很快受到全縣種植戶的歡迎。

      麻洋村在1992年開始栽培再生稻。“當時,全村2400畝水田,2200畝是再生稻。”在尤溪縣農業農村局教授級高級農藝師卓傳營的記憶里,麻洋村的種植戶積極性高,技術也好。1995年,麻洋村再生稻再生季以畝產558.9公斤刷新了世界紀錄。

      2000年,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謝華安研究員團隊和尤溪縣農業農村局合作,在麻洋村開展再生稻高產栽培示范。此后,佳績不斷:2001年,麻洋村再生稻“汕優明86”再生季,以畝產581.1公斤又刷新了世界紀錄;2003年,雜交水稻“Ⅱ優航1號”再生季,以畝產582.8公斤再創新高;2010年,雜交水稻“天優673”再生季,以畝產601.8公斤又一次打破紀錄。

      如今,麻洋村再生稻百畝示范基地不僅是尤溪縣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基地,也是“超級稻、再生稻院士工作站”研究示范基地,為全縣農業“五新”科技應用、推廣樹立了典型示范樣板。

      藏糧于技

      高產栽培技術再完善

      “阿輝有一手,今年看著又會高產!”謝華安帶著驗收專家組和科研團隊,來到曾繁輝的田塊。稻田里,再生稻穗黃、稈青、葉綠、根系發達,穗多、穗大、結實率高,謝華安以及省市縣鄉村各級農技人員看得喜上眉梢。

      “這還多虧了院士的好技術、好品種!”曾繁輝停下鐮刀,笑著回答。他從1996年返村務農開始,20多年來一直從事再生稻栽培,將高產栽培技術很好地運用到田間,每年畝產都超過1200公斤。

      種植再生稻這些年,曾繁輝和他的土地經歷著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的迭代。“一開始學的技術是‘四早三嚴兩過硬’,現在豐收靠的是縣里推廣的‘六個統一、六個推廣’集成技術。”他說。

      卓傳營介紹,“四早三嚴兩過硬”即早播、早插、早管和早治理三類苗,嚴格畦栽、嚴格二次烤擱田、嚴格低指標防治病蟲害,適期重施催芽肥和壯苗過硬、十黃搶收適留高樁過硬。1991年尤溪縣剛通過示范這項技術,就在西城鎮文峰村以540.9公斤創造再生季平均畝產世界紀錄。

      2000年麻洋村開展再生稻高產栽培示范之后,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科院研究員謝華安每年都多次前來指導高產栽培技術。

      謝華安帶領課題組,著力于再生稻超高產栽培生理、生化深層次的研究,歸納總結了“活力強而持久的發達根系、母莖多而健壯、莖穗比大”三個高產指標,“再生稻超高產栽培集成技術”逐步完善,年畝產實現1.1至1.4噸(即頭季700至900公斤、再生季400至500公斤)。

      近年來,由謝華安帶領的課題組負責研究,在麻洋村再生稻基地上示范的“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優質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水稻根系特性及其調控研究”“再生稻高產高效生產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等課題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技術獎項。

      為了讓這些技術從實驗室運用到示范田,再推廣到千萬農戶的田間地頭,謝華安團隊和尤溪縣農技員將其總結成“六個統一、六個推廣”集成技術加以推廣。具體為:統一組合規劃連片種植,統一技術集中培訓,統一浸種、消毒、催芽分戶播種,統一時間烤田,統一時間施穗粒肥,統一時間施催芽肥;全面推廣旱育畦栽,全面推廣“拋栽靈”化學除草,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全面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全面推廣十黃搶收、適留高樁,全面推廣根外追肥、再生季噴施“九二〇”。

      技術推廣下,尤溪縣涌現出不少曾繁輝這樣的種植能手。尤溪,這個“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也于2003、2004、2008、2010和2014年五獲農業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

      藏糧于民

      村民種稻積極性高漲

      “香、甜,適口性好!米質能達二等以上,是高檔優質稻。”謝華安一邊招呼大家一起品嘗剛剛由新品種頭季稻煮出來的米飯,一邊介紹新品種“內10優7185”。這一品種不僅群體整齊、熟期較早、米質優,豐產性、穩產性和適應性也較好,綜合了高產、優質、抗病性強、耐貯藏等特點。

      “看,這是我們新設計的外包裝!”麻洋村黨支部書記游秀銓向記者展示印有“麻洋村再生稻”字樣的大米包裝袋。

      今年,麻洋村成立了尤溪縣麻洋村民旺農業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經營再生稻,通過“認籌一畝田”等活動的開展,不僅不愁銷路,每公斤還能賣上10元的好價格。

      有好品種、好技術、好生產經營模式,麻洋村村民種再生稻的積極性更高了。

      “今年這里遭遇了4次臺風,在天氣條件不太理想的情況下,畝產仍能保持在1200公斤以上。這里的再生稻培育水平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王玉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再生稻能為每畝地增產300到500公斤糧食,南方稻區約有5000萬畝適宜發展再生稻,總量就是150億公斤到250億公斤。

      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南方省份發展多熟制糧食生產,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這是再生稻首次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

      再生稻,這個古老的稻作方式,在“吃不飽”的年代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如今,在提高稻谷品質、增加糧食總量的宏大戰略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王玉璽認為,在此背景下,尤溪縣再生稻技術的推廣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他表示,今后每年都將組織全國水稻產業體系的專家學者,以及適合再生稻發展的地方農業管理機構、種植大戶,前來觀摩、學習這里的高產栽培技術。

      “20多年來,每兩三年就換一個品種在麻洋示范、在尤溪推廣,都很成功,說明不止一個品種適宜栽培再生稻,我們有很多好的品種都可以用來發展再生稻。”謝華安說。

      五谷豐登瓜果香,稻菽卷起千層浪。傍晚,麻洋村新建的一排排小樓在落日的輝映下恬靜安詳,三五村民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在豐收的喜悅里,麻洋村再生稻的故事開啟了新的篇章……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晝夜溫差10℃!福州清明天氣指南來了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在线观看国产区亚洲一区成人|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老师|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日韩亚洲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夜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电影国产一区| 亚洲国产老鸭窝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色免费观看|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高潮αv| 最新亚洲成av人免费看|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va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亚洲性一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蜜芽|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