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阿—金。我會寫。”近日,三明市沙縣區青州鎮管前村農村幸福院門前,年過古稀的老人樂阿金在記者的采訪本上一筆一畫寫下自己的名字。“這是我在樂齡學堂學會的,在村里領東西能自己簽字,不用麻煩別人幫了。”她樂呵呵地說。
樂齡學堂是沙縣正著力打造的農村老人“學養”生活圈中的重要一環。
作為小吃之鄉,沙縣年輕人外出做小吃、老人留守在家的現象較為普遍。據統計,截至2024年5月底,沙縣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20.81%。與城鎮老人相比,農村老人在經濟收入、文娛活動方面更為匱乏。
為應對這一養老困境,近年來,沙縣先行先試,探索“農村幸福院+樂齡學堂+長者食堂”三合一的新型農村養老服務模式。去年底,這一服務模式被省發改委、民政廳評為優秀養老改革創新案例。
管前村農村幸福院每日開放,為村里老人提供聚在一起看電視、下棋、打乒乓球等活動的設施和空間。幸福院一樓的長者食堂解決老人每天的午飯問題,用餐大廳通風透亮,廚房干凈衛生,“四菜一湯”營養均衡。樂齡學堂每周五開課,有唱歌、跳舞、寫字、畫畫、手工等——農村也有了“老年大學”。
樂阿金的3個兒子在外工作。她每天吃過早飯就去幸福院,坐坐、轉轉、玩玩、談談。除了寫字,她還在樂齡學堂學唱歌,知道自己這個年紀“什么敢吃,什么不敢吃”,有些課程雖然“學了但沒記住”,但“圖大家在一起學習的氛圍”。年紀小一些的老人學會了跳舞、打鼓,組建起村里的腰鼓隊、大鼓隊、扇子舞隊等,逢年過節到鎮里、縣里演出、比賽。
“學養結合”服務為農村老人提供了生活便利、豐富了精神世界,其順利運行靠的是政府、村集體、社會的合力“兜底”。
據了解,沙縣區民政局、農業農村局對新開辦的樂齡學堂給予一次性獎補2萬元,每年對農村幸福院、樂齡學堂的運營給予5000~8000元的經費補助,長者食堂按3元/人次予以餐補。沙縣區教育局開放大學對鄉村樂齡學堂教師給予每人次50~80元(含下鄉交通費)課酬補貼,鄉鎮、街道財政也給予一定經費支持,村里則負責解決水電費,并拿出部分村集體收入作補貼。
“做好村里的‘學養結合’服務,需要錢,更需要愛和責任。”管前村黨支部書記樂積堅說。
管前村長者食堂門前貼著一張捐款明細,1000元、500元、200元……村民和掛鉤企業的捐款是支撐食堂運營的重要力量。在食堂做飯的湯美英每天負責20多人的午餐,“變著花樣做,大家都愛吃”。她一個月只拿700元工資,“跟市場價沒得比”。作為村里的原婦女主任,她對村集體的事務一向熱心,“不計較這些”。負責采買的張承德每月工資300元,“想盡辦法花小錢辦大事,讓這些老哥哥、老姐姐吃好”。他今年74歲,是村里的老人會會長,樂積堅把村里老年人相關的事交給他,“都辦得讓人放心”。
樂齡學堂的師資隊伍通過“專兼職結合、志愿者輔助、社會力量參與”的方式聚集起來。“這些老師都是有一技之長的退休干部、兼職或退休教師,以及有才藝的社會愛心人士等,拿著幾十元的課時費往我們山村里跑,一上課就是大半天。他們是做公益、做志愿服務,我們心里感激。每次老師們來,大家都非常熱情。每學期結課時,老人們還不舍得。”樂積堅說,老師教得盡心,老人互相提醒著要按時來上課。原本容納30多人的教室坐不下,可容納60余人上課的村部會議室成了樂齡學堂的臨時教室。
截至目前,沙縣已建設農村幸福院68所、鄉村樂齡學堂79所、長者食堂51所。(本報記者 馬丹鳳 通訊員 許琰)
責任編輯:趙睿
- 沙縣探索實踐“三改三創”模式 “綠色不動產”動起來2024-06-27
- 首部沙縣小吃題材網絡微短劇開機2024-05-27
- 福建沙縣:兩岸青年“以食為媒”共敘情誼2024-05-06
- 三明市沙縣區:養雞機械化 產蛋有學問2024-05-06
- 福建沙縣:改革“再出發” 人民幸福“進行時”2023-12-20
- 福建沙縣:改革“再出發” 人民幸福“進行時”2023-12-16
- 三明市沙縣區開展“智慧課堂”優秀課例展評活動2023-12-12
- 福建沙縣:海峽兩岸美食節開幕 共享舌尖盛宴2023-12-08
- 中國(沙縣)小吃旅游文化節拉開帷幕2023-12-07
- 小吃產業發展現場會在三明沙縣區召開2023-05-24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寧化縣政協鄉鎮聯絡組聯合“委員河長”助力汛2024-07-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