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山村航拍圖 伍永昌 攝
編者按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進鄉村旅游集聚區(村)建設,培育生態旅游、森林康養、休閑露營等新業態,推進鄉村民宿規范發展、提升品質。福建省委一號文件也指出,完善鄉村旅游廁所、停車場等配套設施,鼓勵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鄉村民宿、房車營地、休閑露營、戶外運動等業態,培育一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等。
八閩大地上,海洋文化、侯官文化、閩越文化等各種優秀傳統文化激蕩交融,孕育出璀璨多元的傳統村落形態,也為鄉村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奠定了資源優勢和深厚基礎。在相關政策鼓勵支持下,我省越來越多的村落充分發揮自身稟賦和優勢,打造成熱門旅游目的地。日前,福建日報記者走進其中部分代表村落,深入采訪鄉村文旅融合的典型經驗。敬請關注。
東南網8月5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羅昱倫 通訊員 雷玉平)山風微微涼,悠悠夏日長。日前,在明溪縣胡坊鎮肖家山村,參加海外華僑子女公益夏令營的35名學生正進行實地研學實踐活動,觀賞各種鳥類,暢享古村魅力。
“最近,我們已經接待了10多個研學團隊,最多的一個團近100人。”肖家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余世勤說,“村里人氣足了,環境好了,村民們的荷包更鼓了。”
建村已有千余年歷史的肖家山村,在黨支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的帶動下,從無人問津的小山村轉變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村集體收入從2020年的13.4萬元升至2023年的86.7萬元,實現華麗蛻變。
抓住機遇 改變面貌
潺潺溪水穿村而過,古民居錯落有致。很難想象,眼前韻味悠長的肖家山村,在上世紀90年代滿是豬欄、牛欄,散發著刺鼻臭味,被人戲稱為“牛糞村”。
“我們村‘九山半水半分田’,搞種植難成規模,家家戶戶不是采菇、采草藥、編織貢席,就是養豬養牛糊口,錢沒賺多少不說,村里的環境也受到影響。”余世勤回憶。
在村里找不到出路,年輕人紛紛選擇外出打工、經商。如何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村兩委一度苦苦探索。
一個偶然的機會,小山村的發展迎來轉機。
2012年,一份開展中國傳統村落評審認定的文件,讓余世勤得到靈感:村子周圍保留著大片原始森林,生態環境良好;明清時期的古驛道、古廊橋等古建筑,為村子增添不少人文氣息。何不抓住機遇,試試發展文旅“新路子”?他立即開始搜集準備申報材料。
想法一出,卻受到不少揶揄:“鄉道改線后,你們村就是個‘死角’,班車都不從你們村經過了,沒人去的村子怎么能申請上?”
“那就讓我們‘陪陪跑’吧。”余世勤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遞交了申報材料。出人意料的是,“陪跑”的肖家山村,憑借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功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這讓村干部振奮不已。
結合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全村上下開始轉型升級“總動員”:村干部引導村民拆除牛欄豬欄,成立村民理事會;動員村民出工出力,整治人居環境;遵循“修舊如舊”原則,修繕水尾廊橋、古驛道等,保留青瓦白墻的古樸形態……支部帶頭下,肖家山村的變化悄然發生,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此外,肖家山村還做足綠色文章,牽頭成立合作社,林下套種金線蓮,年產金線蓮種苗16萬袋,累計帶動周邊50余名村民就業,先后獲評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現在村子干凈了,變美了,來玩的人也多了。我冬天賣米果,夏天賣仙草,一天能賣二三十碗仙草凍。”在村尾賣仙草凍的阿婆陳春軒笑著說。
文化賦能 為村鑄魂
冬日圍爐煮茶,夏日簪花漂漆扇……眼下,肖家山有藝術創作、生態觀鳥、兒童游樂等多種文旅業態,游客們紛至沓來。
多年來,肖家山村黨支部領辦成立生態旅游公司,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懸索橋等旅游設施,盤活閑置房屋,打造民宿等附加產業,并注重村企合作,招聘鄉村振興合伙人,引入運營團隊,開發露營、DIY手工制作等業務,舉辦“觀鳥露營節”等特色文旅活動,促進村集體增收。
“發展鄉村旅游,要有當地特色、文化內涵,才能長久地吸引游客。”余世勤深知,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于是,村里邀請肖家山村走出的能人,文旅部中國社會藝術協會副主席、中央財經大學畫院執行院長余潤德返鄉指導。“我們不僅要美化環境,更要在村里植入美育、人文的氛圍,讓更多人了解鄉村文化內涵。”余潤德堅持用藝術“點亮”古村,提出“美育鄉建,藝術肖家山”的發展方向,指導建設美術館和美育研學基地,并捐贈書畫藝術作品。
同時,肖家山村還引入廈門大學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陽明書院和福建省環境藝術設計協會等學術資源,建立寫生實踐基地,推動古村落與藝術文化深度融合。如今,每年都有許多學生和書畫愛好者到肖家山研學、采風創作。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肖家山村還建設非遺館、非遺傳習所,活態傳承省級非遺肖家山鋦瓷技藝、縣級非遺肖家山貢席制作技藝,讓非遺文化滋養千年古村;開展“肖家山青年之家”創意設計大賽,設計獨具特色的“青年之家”民宿,煥發青春活力。
人才回鄉 助力振興
晨曦初露,村頭余家土菜館的負責人余明嘴里發出咕咕聲,拿著稻谷和玉米喂雞,他的兒子余元文穿著圍裙,在廚房里忙活著。
“前天,廈門的回頭客說要來肖家山自駕游,訂了今天中午的3桌飯菜,還要買3只土雞帶回去。”在外學廚多年的余元文,去年跟著在廣州經商的父親一同回村,開起了小餐館。“這些年村里變化很大,聽到大家夸肖家山,我覺得很自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肖家山村黨支部積極實施“人才回引”工程,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能人回村工作、創業,讓“人才回流”代替“人才外流”,助力鄉村發展。
“原本想在外闖蕩,余世勤書記跟我溝通后,我心中有了回村的念頭,畢竟從小在這里長大,希望可以盡一份力。”返鄉大學生余必坤此前在廈門工作,2022年初,他響應家鄉呼喚,回鄉擔任肖家山村委委員,壯大村兩委力量。今年5月,余必坤外出考察后,在肖家山推出了簪花、漆扇等業務,還招聘本村村民經營“云上小院”民宿。“簪花跟我們古村很契合,活動推出后,一天最多吸引80多人。后續我們還會推出其他活動,助力村集體和村民增收。”余必坤說。
“這幾年,我們分類建立產業發展等五類在外人才庫。我們將繼續搭好平臺,利用‘情感紐帶’招賢納士。”胡坊鎮黨委組織委員劉虹說。
留住根,注入魂,吸引人。如今的肖家山村,正逐步將“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變成現實。
責任編輯:趙睿
- 三明明溪縣:8500噸秋糧收購任務有序推進2019-10-15
- 明溪10戶家庭獲評縣級“最美家庭”2019-09-26
- 三明明溪縣:社區志愿者與空巢老人一起過中秋2019-09-16
- 三明明溪縣:廈洽會簽約項目24個2019-09-12
- 三明明溪縣:創新貧困戶創業就業幫扶“加乘”模式2019-08-12
- 侵吞、挪用集體資金超過300萬元 福建明溪一村干部獲刑2019-05-31
- 三明明溪縣:僑鄉有了數字法庭 全省首創2018-05-28
- 明溪縣2018年參保單位工傷保險費率有所調整2018-03-13
- 明溪縣部署鳥類資源保護與觀鳥產業發展工作2018-01-17
- 福建首個僑益司法保護示范中心在明溪揭牌成立2017-12-20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三明清流:羅漢松種植成農戶增收新引擎2024-08-0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