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紙〗 焙房內,工人師傅查看紙張的干燥情況。
東南網3月20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羅昱倫 通訊員 王竟宇 夏淑珍)雖然即將春分,山區的空氣中仍有絲絲寒意。從寧化縣城向西南出發,沿著起伏山路蜿蜒向上,行駛一個多小時后便到達治平畬族鄉。片片竹海,霧氣升騰,山腰上的石頭房內也向外散出團團蒸汽,門口“古紙寮”紅燈籠被映得透亮。
撈紙、榨坨、焙紙……跨入木門,只見數名工人師傅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忙碌著。“今年生產大概持續一個月,目前已經做了十幾天。”這間紙寮的主人、玉扣紙制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胡鋮介紹說,今年預計生產玉扣紙350余刀,產值約28萬元。
治平畬族鄉現有毛竹15.9萬畝,獨特的自然稟賦使當地成為“內山玉扣紙”核心產區,鼎盛期有紙寮300余槽,年產紙3萬余擔(7刀為一擔)。2019年,玉扣紙制作工藝被列入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悠悠紙香,凝聚千年工匠精神,從深山飄向遠方。
溫潤如玉 一紙風華
玉扣紙是產自閩西地區的傳統生料竹紙。寧化縣的造紙技藝源于北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成品紙溫潤如玉,光澤內斂,閱讀體驗舒適,謂之為“玉”。
“‘扣’除了是古代紙張的計量單位,還用于形容觸感較硬、叩之有聲的好紙。治平產玉扣紙細嫩柔軟、經久不蝕,是印刷文書檔案、宗室族譜、戲劇唱本等的首選材料。”治平畬族鄉黨委宣傳統戰委員雷紹球說。
“制作玉扣紙需要選用新生且未開葉的竹子作為原料,本地人稱為‘竹蔴’。”作為紙堆里長大的人,胡鋮說起玉扣紙如數家珍。每年谷雨開始,工人便陸續上山,采伐合適的竹子,時間持續至小滿前后。“‘竹蔴不吃小滿水’,這一個月間采伐的竹子纖維細嫩,造紙更佳。”
砍下的嫩竹經削皮、剖片等步驟后,將統一“落湖”——用石灰水進行40至80天不等的浸泡,以軟化竹蔴纖維。剔除竹節與內膜,漂凈泥沙和灰渣,處理完成的捆捆竹蔴將被倒進踏料斗,由兩名工人協作,通過反復踩踏磨擦成漿,玉扣紙的備料也就完成了。
眼下,胡家紙寮內進行的是造紙與成紙工序。一方米白色的紙漿池前,兩名抄紙師傅分執紙簾兩端,將簾床自左上方斜插入池中。師傅們哼著獨有的勞動號子,輕晃手中紙簾,蕩漾起一陣白浪。舉手投足間,一張濕紙已在簾上形成。
層層疊疊的濕紙經由寬大木板木梁組成的榨床榨干水分,在牽紙師傅的巧手下變得張張分明,隨后再送往隔壁的焙房進行最后的升華。剛焙好的成紙,觸手細膩溫暖,不用湊近便能聞見濃郁紙香。
一張方正的玉扣紙,積淀的是民族精巧的技藝,承載的是治平人的鄉愁,也包含著不可磨滅的紅色印記。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支援中央蘇區建設,寧化縣貢獻了“千擔紙、萬擔糧”,“千擔紙”主要指治平所產的玉扣紙。玉扣紙常用于印刷文告、書籍,發行蘇區紙幣、郵票、經濟建設公債等。吸水性強、衛生無毒的特性,甚至讓玉扣紙作為藥棉的替代品。
新中國成立后,玉扣紙一度成為寧化縣出口創匯的主要特產。1974年,國家出版局經過反復比較,最終選用、訂購治平玉扣紙印刷重要書籍等,至1976年共調運優質玉扣紙640噸。后來,國家出版局贈送寧化縣用玉扣紙印刷的《毛主席詩詞》《毛澤東選集》,玉扣紙由此聲名遠揚。
守護匠心 紙韻新生
然而,伴隨著現代造紙工業的迅猛發展,傳統工藝傳承千載的玉扣紙在生產效率上掉了隊,逐漸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失去優勢,市場份額不斷被壓縮。出于生計考慮,鄉里原先從事造紙的村民紛紛轉行,曾經要抓鬮才能排隊使用的造紙槽接二連三地被荒廢。到2009年,整個寧化縣只有茜坑村的胡家紙寮勉強支撐,盛景不再。
記憶中的紙香味逐漸散去,胡鋮心中很不是滋味。昔日老客戶的購買需求讓他堅定了決心:“不能讓寶貴技藝在我這代斷了傳承,也要對得起老客戶的期待。”2013年起,他接過父親胡蘭山的擔子,挑起了胡家紙寮的大梁。
2021年2月,胡鋮獲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玉扣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7月,胡家紙寮被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確定為玉扣紙制作工藝傳習所。借助線上銷售渠道,玉扣紙走向了全國各地。
“可銷量還是有限,每年只能賣出100刀紙左右。產品賣得出去,才能傳得下去。”胡鋮坦言,如何拓展銷路,成為玉扣紙傳承必須面對的大問題。
北方來客,為胡鋮帶來新的希望。
“請問,你們這里生產的是玉扣紙嗎?”2024年4月,北京榮寶齋的幾名客商叩響了胡家紙寮的大門。得到肯定答復后,他們當即要來幾張紙樣,先是撕開一張,仔細查看紙中的纖維分布,又拿出隨身攜帶的毛筆在紙上寫字作畫,觀察紙張的表現力與吸水性。經過一番測試,玉扣紙的品質征服了北方客人,他們立刻下單購買了200余刀紙品。
“他們說是從長汀一路打聽尋找過來的,看到我們的玉扣紙顯得非常滿意。”說話間,胡鋮臉上也露出燦爛笑容——不僅是因為自家紙品得到認可,更因為這筆交易讓他看到了新的市場機遇。
保護非遺技藝的道路上,胡鋮并不孤獨。在友人引薦下,三明學院原教授雷長天邂逅了玉扣紙制作技藝,深深著迷于這項傳統工藝。2021年,他與相關單位合作,修復了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玉扣紙廠,重新開展生產。同年5月,他成立了福建省寧化玉扣紙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開始對玉扣紙的技術改造研究,并與三明學院等高校合作開發玉扣紙創新文創產品。由這間紙寮生產的玉扣紙印制的《明福河陳心齋刻本》漂洋過海,被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收藏。
2023年3月,治平畬族鄉投資900余萬元建設的寧化玉扣紙非遺傳承體驗中心正式開館,留住濃厚鄉愁的同時,志在推動文旅產業融合。
雷紹球介紹說,體驗中心內有數套簡易版玉扣紙制作工具,參觀者可以親手體驗制紙。館內還有寧化木活字印刷字模,兩大非遺聯動,讓參觀者在制作專屬文創產品的同時深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治平畬族鄉將和有關部門一道,實施玉扣紙制作工藝非遺人才傳承發展工程,支持傳習所生產好紙,并立足‘寧化玉扣紙’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結合寧化特色文化IP,開發旅游文創產品,讓畬鄉紙香不散,文化代代傳承。”寧化縣治平畬族鄉黨委書記范銀英告訴記者。
〖抄紙〗 抄紙師傅將簾床斜插入紙漿中。
〖牽紙〗 兩名師傅通力協作,用鑷子夾起濕紙的角。
〖裁剪〗 造紙師傅裁剪濕紙邊。
本欄圖片均由 夏淑珍 羅昱倫 攝
責任編輯:趙睿
- 寧化縣疾控中心聯合縣檢察院、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集中消毒餐(飲)具節前監督抽檢工作2025-01-10
- 寧化縣:老區裝上新引擎2024-11-05
- 寧化濱江實驗中學成功舉辦第五屆科技文化藝術節暨田徑運動會2024-11-04
- 寧化縣:燃長征之魂 譜故土新篇2024-10-21
- 寧化:“無陪護”讓患者得到更好陪護2024-09-12
- 貢米沃野“鋪滿金”2024-09-01
- 復興志 報國行 | 福建高校師生探尋寧化古韻下曹的紅色記憶2024-09-01
- 復興志 報國行 | 紅色引領鄉村蝶變!福建高校師生在福建寧化傳承長征精神2024-08-31
- 暴雨致鏟車受困 寧化消防緊急施救2024-08-22
- 寧化縣政協開展“林長+政協委員”森林防火督導活動2024-03-27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小盆栽大產業 “多肉經濟”激活老區發展新動2025-03-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