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類骨化石右腳后跟骨骼化石局部StW352(上)和高分辨率CT掃描后生成的圖像(下)(來源:南非金山大學)
據韓國媒體《Now News》報道,南非和美國科學家研究人類祖先非洲南方古猿的腳后跟骨化石后得出結論:200至300萬年前生活在現南非地區的人類祖先相比黑猩猩,與大猩猩更為相似。
這些狀如海綿的腳后跟骨化石名為“StW 352”,發掘自距約翰內斯堡(南非東北部城市)約40公里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斯泰克方丹巖洞,該地素有“人類搖籃”之稱。科學家研究其內部構造后發現,這種早期人類相比黑猩猩和現代人類,與大猩猩更為相似。同時,科學家也得以了解人類祖先如何在距今200至250萬年前的環境下相互作用和行動。
無論是以“湯恩幼兒”頭骨化石為代表的非洲南方古猿,還是只有腳后跟骨出土的化石主人,在關節運動性能和牢固方面均與大猩猩非常相似。這個發現令科學家震驚。此前關于南方古猿腳后跟化石的研究一直著眼于外部構造,強調其與黑猩猩和現代人類的相似性。
1924年,南非的湯恩(Taung)石灰巖采石場的工人在爆破時炸出了一個小孩的不完整的頭骨化石,長期以來,湯恩幼兒一直被認為是早期古人類大腦進化的首個最佳示例。
但是,環境也是影響腳后跟骨骼結構的一大因素。研究結果給科學家敲響了警鐘,復原人類祖先行為的方法仍有待改進。
現已知西部大猩猩會在樹上生活,可靈活地攀樹,但一般認為樹上生活時間較黑猩猩更少。因此腳后跟化石與大猩猩相似的特征證明了人類祖先為了生存曾在樹上生活,同時也證明研究人類腳進化過程時需要多考慮環境因素。
西部大猩猩群居,通常5-16只共同生活,它們可以靈活的攀樹,棲息在森林、沼澤。
此項研究還留下了一個問題:人類祖先腳后跟表現的特征究竟是因為像大猩猩一樣為了適應樹上生活,還是因地面不平整而進化出較現代人類更強的運動性?這個問題有待后續研究去解決。
此項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學術雜志《人類進化雜志》8月號上。(周奕)
責任編輯:黃小群
- 中俄科學家發現黃金提煉新方法:更純!便宜40%2017-04-16
- NASA說,土衛二上可能擁有微生物或其他生命形式2017-04-15
- 白百何小號叫什么名字 超級瑪麗萌真的是白百何嗎證據在這里2017-04-14
- 重大發現!NASA宣布土衛二上具備生命所需全部條件2017-04-14
- 巴西科學家發現蝦類新物種 擁有粉螯以樂隊命名2017-04-13
- 科學家找到鳥類和恐龍最早祖先:就長這樣2017-04-13
- 神奇!最強防水材料來襲:磨損能自我修復2017-04-11
- 人類對恐龍認識有誤解:這才是后者真實的樣子2017-04-05
- 科學家發明自動治愈手機屏幕材料 2020年登陸市場2017-04-05
- 科學家嘗試用”彈跳水滴“為CPU散熱 靈感來自蟬2017-04-05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特朗普對朝政策曝光 最大限度施壓 特朗普不引2017-04-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