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嘣”,又是傳統的配方,又是熟悉的味道。
可惜,這不是爆米花。今天上午8點30分,朝鮮又發生震源深度0千米的5.1級地震,中國的延邊等地都有明顯震感。不久,朝中社宣布,朝鮮成功進行了核試驗。
掐指算起來,已經是朝鮮第五次核試驗了。而且速度也越來越快:第一次,2006年;第二次,2009年;第三次,2013年;第四次,2016年1月;第五次,2016年9月。金正恩上臺前2次,上臺后三次。
北邊是“麻煩不斷”的朝核,南面是威脅中國戰略安全的“薩德”,朝鮮半島的局勢正越來越復雜。
時機
這次朝鮮的核爆大概什么水平?
從地震的震級看,跟今年1月的差不多;雖然當時朝鮮號稱是在進行氫彈試驗,但是根據估測,1月份的爆炸大概就相當于1萬噸左右的TNT當量,跟真正的氫彈還有很大差距(中國第一枚氫彈當量是300萬噸TNT)。而這一次的爆炸,則號稱是進行的“核彈頭”試驗;根據島上軍事專家千里巖的分析,朝鮮這次試驗的,很有可能是一種可以用于實戰(火箭搭載)類型的核彈,有可能已經具備了“彈箭結合”技術,具有了核武器實戰能力。
的確,縱觀前幾次可以發現,在每次核試驗的前后,朝鮮都曾有過發射火箭的案例。朝鮮問題專家梁立昌對俠客島分析稱,這種規律可能體現出,朝鮮本身就在不斷試驗火箭和核彈的搭載。因為對于朝鮮來說,對美國、日本這樣的對手,只有導彈搭載核彈才可以威懾,其潛射平臺還不成熟。因此,朝鮮的導彈和核技術的“聯動開發”,其內在聯系是存在的。
那么,選在9月9日這一天進行核試驗,有沒有什么時機上的選擇?
從最直接的看,今天是朝鮮的國慶日;而在這一天前后,又分別有G20峰會、東亞峰會等重要的國際場合。因此,這次試驗,也可以看做是對國際的宣示,如其所聲明的那樣,向國際社會施壓。但其實,以前外界認為朝核試驗有規律性,每隔幾年一次,但現在的加速可以看出,無論是朝鮮國內還是國外的威脅,都逼迫著核武裝的速度。8月份還鬧出了朝鮮脫北者、薩德升溫的問題;從反制韓美的角度,也是一個展示威懾力的契機。
制裁
1月份的核試驗之后,聯合國通過了對朝鮮的“史上最嚴制裁令”,中國也像之前歷次一樣,忠實地履行了這一決議。但為什么朝鮮依然可以我行我素?
因為朝鮮國內同外部的聯系非常微弱,形成了內部循環的經濟結構,再嚴厲的制裁也需要一定的見效期,朝鮮國內的自給自足能力可以支持一段時間(有可能需要6個月至1年甚至更久)。在梁立昌看來,即使中國把臨界的江邊、貿易全部鎖死,對朝鮮對影響也是有限的。同時,這種來自國際的壓力,也會在朝鮮內部激起更強的反作用力,一定程度上強化其擁核的決心。
在這次制裁之后,如果朝鮮還不做出緩和、談判的姿態的話,相信紐約時間9日下午的安理會緊急會議,可能會有更嚴厲的表態;但是制裁究竟能達到什么效果,至少從這次看,可能需要存疑。與其拉長制裁的長度,不如增強制裁的嚴格程度。要維持最低限度的人道主義援助,又要守住“半島不生亂”的原則,制裁的強度就要拿捏。至少現在,朝鮮還沒有太感到“疼”。
賭徒
朝鮮之所以可以三番五次進行核試驗,完全不顧聯合國的決議、也不顧中國的勸說,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恃無恐”。
換句話說,在中國釋放出“半島不生戰”的底線的時候,朝鮮也接收到了不可以動武的信號。換句話說,在中美俄等大國博弈下,朝鮮開始生出了賭徒心理。換句話說,雖然表面上朝鮮把握住了戰略主動,游刃于周邊大國之間,但這恰恰反映了朝鮮的戰略被動。
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體制,面對韓美同盟、安保壓力,朝鮮政權的壓力更大。現在韓美的聯合軍演每年都搞,每年都在逼著朝鮮搞一些東西出來。與其說是朝鮮主動,不如說是韓美主動。所以,從朝鮮的角度說,擁有核武就成了非常“理性”的一步棋——往小說,核武可以直接對韓國形成戰略威懾和壓制;往大說,一直想求得美國承認的朝鮮,擁有了核武,就可以在談判中贏得更大的籌碼。而由于中國沒有對韓美同盟明確表態(比如要求駐韓美軍撤出),因此朝鮮就不太可能按照中國的意圖走,而是以硬碰硬地繼續走下去,繼續“以小博大”。
死結
朝核問題正在出現死結。
這個死結表現在,各方的不信任都在加深。朝鮮不信任美韓,也不信任中俄(即使提出安全保障);美韓不信任朝鮮,頻頻軍演;原本的六方會談已經擱置了7年,并且看上去頗有無限期擱置的架勢。擱置的原因,也在這個死結:美韓日要求朝鮮先棄核、再會談,而朝鮮認為本身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讓我先棄核而我又沒什么保證,憑什么棄?
換句話說,這個死結就是現實中的囚徒困境,或者是《三體》里的黑暗森林;由于對對方的不信任,所以選擇先下手為強。現在,這個死結是:韓國說,不棄核就布置薩德;美國說,不棄核就不關系正常化(理論上朝鮮戰爭還沒有結束,只是停戰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朝鮮把核武認為是自身的生存保障,邏輯上也自圓其說。
但事實上,韓國與朝鮮本身是零和博弈;韓國想要統一半島,因此與美國結盟;朝鮮想和美國關系正常化,因此也急切想達成條約,還想一步到位,讓中國重視、讓美國承認。得利最大的恰好是美國:它可以利用二者的這種心態,保持在本地區的同盟體系,同時遏制域內的戰略對手。換句話說,朝鮮這名賭徒,進入的是美國莊家的局。
但現在的國際形勢畢竟不是冷戰時期,朝鮮也難再在中蘇之間游刃有余了。
反思
一邊是核武,一邊是薩德。核試驗是為了對抗美韓,薩德是為了威懾朝鮮(口頭理由);但博弈的結果,受到威脅最大的反而是中國,因為都在中國門口。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半島戰略是不是到了該到反思的時候了?
在梁立昌看來,如果從“南北平衡”這個策略看,不成功。一方面,中國和韓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沒有影響到韓國的安保政策。韓國從統一半島的角度出發,把自己和美國牢牢綁在一起了,無論是韓美同盟,還是薩德部署,都表現了這一點。另一方面,從朝鮮角度看,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中韓建交起,朝鮮就有了“背叛”的感覺;在20年來的世界形勢發展中,中國與韓國、美國的關系深化,也加劇了朝鮮對中國的“戰略懷疑”。
因此,梁立昌認為,中國應該調整半島戰略,從“南北平衡”轉向“雙向戰略遏制”——同時約束南北雙方,以中國的利益為標準,違反了的,就得用必要的反制措施讓其感受到“疼”。畢竟,對于中國來說,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重要性還是不言而喻的。
島友、復旦大學朝韓研究中心研究員朱芹認為,和平談判看上去很漫長,問題的解決,或許可以借鑒上海合作組織、東盟等組織架構,由中國提議,在半島地區設立共同的安全機制。這個機制可以先由中國、美國、朝、韓四方組成,結束戰爭狀態,在一個半島聯合體機制下,內部可以存在韓美、中朝等利益聯結體。先搭起這樣一個平臺,摸索出章程、逐步建立部長級會議甚至是首腦會議等,就可以對各方有效約束。六方會談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約束機制,無法推動問題的解決。
從目前的局勢看,這一機制要進入實操階段還有相當距離。但問題的解決首要是思維的轉變。如果像目前的局勢發展,就只能進入軍備競賽的惡性循環;如果堅持各自的邏輯思維,只顧自己的安全不顧他人的安全,只會大家最終都不安全。緩和、讓步、妥協,在國際政治中是必須的,就看誰先、或主動或被動地走出這一步了。
責任編輯:肖舒
- 特朗普對朝政策曝光 最大限度施壓 特朗普不引爆世界大戰了?2017-04-17
- 朝鮮半島局勢惡化 美國為什么這么針對朝鮮?朝鮮威脅到了美國嗎2017-04-17
- 朝鮮局勢最新消息 朝鮮憑什么不能有核武器?局座張召忠揭秘真相2017-04-17
- 朝鮮打仗黃金會漲?朝鮮半島危機說擴散,韓金條銷量猛增2017-04-17
- 美國航母駛向朝鮮半島 崔龍海:以全面戰爭應對全面戰爭2017-04-17
- 朝鮮的武器很厲害嗎?外媒猜測朝鮮武器庫 新型洲際導彈或只是模型2017-04-17
- 薩德最新消息 韓自造韓版薩德長什么樣?與朝鮮試射導彈有什么關系2017-04-17
- 朝鮮最新局勢 朝鮮導彈試射失敗遭美國嘲笑:發射之后立刻爆炸2017-04-17
- 曝特朗普對朝政策 美特朗普會用武力解決朝鮮?還是最大限度施壓?2017-04-17
- 朝鮮導彈是假失敗?羅富強:試射失敗 再次展現了金正恩具有大智慧2017-04-17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特朗普對朝政策曝光 最大限度施壓 特朗普不引2017-04-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