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Demographia研究組織稱,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目前有102個人口超百萬的城市,而今后10年這一數字可能將翻倍。這也體現了中國城市化的規模驚人。其中,中國政府積極鼓勵農民移居城鎮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確立了到2020年使60%人口生活在城鎮的目標,目前是56.1%。世界銀行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有10億人——占該國人口70%——生活在城鎮。另一個因素是中國的中心西移,中國目前有119個大于利物浦的城市,這主要是因為工廠成批地從沿海移往內陸地區以尋找勞動力更低廉的城市。
在近代中國歷史上,這種向城市的轉變前所未有。幾十年里,執政黨都想要阻止農民進城市。而現在,官員們卻急于吸引農民進城,許諾為他們提供城鎮戶口和更好福利。其結果是各種規模的城市中心將大幅增加。據麥肯錫咨詢公司的推估,到2025年,中國將有221個人口至少百萬的城市。此外,中國政府還在計劃打造超級城市:把北京與鄰近的天津市和河北省串聯在一起,建成的京津冀巨型都市將有1億多人口,面積將是韓國的2倍。
對此,有專家質疑這些計算城市人口的方法的準確性。因為,中國城市往往管轄著城區和周邊郊區以外相當大的農村地區,而中文里城市的“市”一般用來指稱一個副省級地區。另一個問題是中國的城市擴張得太大,以致變得難以分清彼此。比如廣州有一條地鐵線蜿蜒延伸至鄰近的佛山市。這算一個城市還是兩個城市呢?
延伸閱讀:
城市化對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1)城市化過程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其中基本要素有4大類,分別為地形、氣候、水文、生態。
地形:對原來的地形進行改造,使之趨向平坦或起伏更大(如摩天大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等地質災害。
氣候:強烈改變了下墊面的原有性質,使氣溫、降水等要素發生變化,使城市產生熱島效應,也影響了日照、風速和風向。形成城市熱島效應,將城市大氣污染帶到郊區,也將郊區大氣污染帶到城區,擴大了污染物的污染范圍,加快了凈化速度。
水文:市政建設破壞了原有的河網系統,使城區水系出現紊亂,也使降水、蒸發、徑流出現再分配。易使城市在暴雨時排水不暢,造成地面積水,也使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出現變化;過量抽取地下水導致地面沉降。
生態:城市的生產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業“三廢”,破壞了所在地區的環境生態,也影響了生物的多樣性。城市生態系統成為一個脆弱的系統。城市是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影響和改變最大的地方。
2)城市化過程對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村轉變為城市,農業用地變成城市建設用地,居民就業方式由第一產業轉變為第二、三產業。人口由分散變的密集,信息更加發達,文化觀念得到提升,教育程度變高。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3)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擴大綠化面積。
責任編輯:劉微
- 南海最新消息 菲總統杜特爾特:南海經不起對抗 我們不奢望戰爭2017-11-13
- 中國小留學生在加拿大頻陷騙局 制造受害人被綁架假象2017-11-13
- 中國10名“網紅”主播拜訪法國參議院 他們都來自哪個平臺?2017-11-13
- “雙11”成世界性購物節 俄天貓5分鐘破1億盧布2017-11-13
- 關于中國與老撾的關系,你需要知道的幾件事2017-11-13
- 廈門排全國安全城市第五名 北京位居第一2017-11-11
- 實用外交的典范 中美簽超2500億美元創紀錄大單 2017-11-10
- 中美元首夫婦同游故宮 三大殿前感受古老文明2017-11-09
- 廈門、三明分別入選城市設計和城市“雙修”試點城市2017-11-06
- 韓旅游業摩拳擦掌 為吸引中國游客展開花式營銷2017-11-06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加夫婦42輛校車建“諾亞方舟” 作為核輻避難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