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顯示強大武力和使用武力的決心之后,美國又對朝鮮發出了和平解決的信號,卡爾·文森號航母也被聲明并沒有駛向朝鮮去加入可能發生的軍事行動。這也讓“朝鮮半島打不起來”的說法被更多人接受,似乎戰爭的陰云已經開始散去。不過,迄今為止媒體上關于朝鮮半島的局勢分析多是基于一廂情愿的利益衡量而做出的。至于判斷朝鮮半島不會開打的原因更是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萬一打起來每個國家都有損失,戰爭對每個國家都不合算。這是生意人為眼前利益討價還價的精明算計,而不是政治家考慮長遠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小國耍弄大國”的游戲該結束了
自上世紀90年代朝核危機爆發以來,朝鮮就靠著各大國彼此的利益矛盾而尋找到了生存的空間。也就是說,朝核危機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恰恰是由于各個大國彼此的利益算計所致:
對美國來說,不認真解決朝核危機,是因為當朝鮮存在戰爭威脅但還沒真正擁核時,美國可以利用朝鮮的不安分,攪動整個東北亞的局勢,不但讓韓國和日本在安全上更依賴美國,也可以杜絕東北亞整合之路,并虛耗中國的戰略資源。對日本來說,如果朝美開戰,朝鮮的導彈很有可能會飛向美國的盟國日本。而有了朝核危機的借口,日本重新武裝化就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對于韓國來講,由于身處前線,面臨戰爭可能帶來的巨大損害,因而缺乏解決朝鮮問題的勇氣。
上述各國的想法一次又一次被朝鮮利用。朝鮮因此獲得了戰略主動權,不但利用各國難以達成一致而獲得了發展核武的空間,甚至以核試驗和導彈開發為杠桿,具有了左右大國關系的能力。特別是在美國民主黨執政期間,這導致朝核問題真正走向失控。在去年進行兩次核試驗以及試射20枚彈道導彈后,朝鮮對各國的威懾力遽然增加。鑒于朝鮮核武器的發展已經打破東北亞的戰略平衡,這讓周邊國家的利益算計顯得越發可笑。
朝鮮4月15日閱兵式上展示的導彈(圖源:東方IC)
過去十幾年的時間,美國雖然是朝鮮直接聲明的敵人,卻并未因朝核問題而受到直接的威脅和損害。反而是整個東北亞地區都因為朝核問題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正是因為對朝鮮問題的不同認知,中國和韓國之間本來友好的關系一夜反目;東北亞地區結成共同體的前景也因此而黯淡,中日韓可能進行的深度經濟合作也變得遙不可及。
大國被小國耍弄,頂多是失了面子,但這種游戲必然會有一個臨界點,即小國真正對大國造成了實際威脅。從以往的行為記錄看,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無疑是一個有決心使用核武器的人。因此,在朝鮮即將形成真實的戰斗力的前夕,這個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要解決的時刻了。
美國的對外政策傳統在危機下復活
說美國在動武的問題上并不會優柔寡斷,并不是因為有了川普這個敢想敢干的總統,而是源于美國長久的對外政策傳統。
沃爾特·米德認為美國存在四種長久的外交傳統:商人傳統、傳教士傳統、律師傳統、軍人傳統。歷史上,美國的外交政策就在這四副臉孔間變來變去,去應對不同的歷史挑戰。而其中最不常用但卻最重要的傳統就是號稱為杰克遜主義的軍團傳統。
杰克遜主義者即美式的民族主義者,為保護美國而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杰克遜主義者的憤怒是可怕的。二戰中日本軍部敢于挑戰美國且認為美國會因海上失敗而退出西太平洋,卻沒有料到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后不計代價的、近乎自殺式的即刻反擊,明顯是只看到了商人傳統的美國,而忽視了軍人牛仔傳統的美國。
目前的朝核危機是美國以往對朝政策失敗的產物。這種對朝政策的本質,恰是出于商人傳統、律師傳統的利益衡量,認為解決朝鮮危機的代價過大而無法采取行動。而杰克遜主義者做出決定的基礎是激情而不是理性——他們認為,如果每一個人都是單純靠利益算計來做出決策的話,那么人類社會根本就不會有進步。
在朝鮮形成對美國本土的實際核打擊能力之前,杰克遜主義者并沒有多少市場。因為杰克遜傳統是用來保護美國的,只會在美國瀕臨危險的時候高漲起來。此前奧巴馬政府在朝核問題上“不作為”,既不愿意與朝鮮對話,也沒有真正花力氣制裁,放任朝鮮發展核武,就是考慮到美國并沒有面臨朝鮮迫在眉睫的威脅。在當時的朝核問題并未威脅到美國本土的情況下,美國選出了一個律師型總統,而非杰克遜主義者。
但朝鮮的核武器有能力威脅美國本土之后,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限制美國武力解決的因素,就是朝鮮之前并未擁有可以打到美國的核武器。但現在,朝鮮的核彈頭小型化和洲際導彈技術發展,讓朝鮮擁有了遠程打擊美國本土的能力,這才使得美國動武可能性大增——杰克遜主義者決不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在杰克遜主義者看來,朝核問題沒有那么復雜。拋棄復雜的利益算計,把眼光聚焦在問題本身:既然朝鮮的核武器計劃是以美國為目標并已經威脅到了美國,那么最好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朝鮮尚處于核國家的臨界點上時,對核武目標、前線目標和首腦目標進行同時的精準打擊,一勞永逸地解決東北亞地區的核安全問題。
“預防性戰爭”是個什么鬼?
戰爭并非不可避免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選擇的產物。而美國正在嚴肅地考慮這個而選擇。蒂勒森在來中國之前曾說,美國20年來的對朝政策是失敗的,現在需要尋求新的戰略,包括預防性戰爭。看起來,從缺乏行動能力的理想主義者,到行動意愿過強的現實主義者,美國外交風格的轉換稱得上是無縫鏈接。歷史經驗表明,當你把戰爭作為選項時,最后真的就有可能選擇戰爭。
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原則意味著為了美國自身的安全利益,會有決心使用武力,并不顧及其他國家的反應。而所謂“預防性戰爭”,正是這種美國優先下的先發制人。十年前,面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美國很容易就下定了打擊伊拉克的決心。這說明安全危機確能觸動美國人最敏感的神經。至于美國在歷史上沒有對有核國家發動戰爭,并不表明以后不會。何況朝鮮只是在核國家的臨界點上,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核國家。
不過,雖然美國幾個航母戰斗群和航母打擊群先后匯集半島周邊海域,宣布去往新加坡的卡爾文森號也隨時可以再次調頭轉向朝鮮半島,但畢竟離真正的戰爭還相距甚遠。從地面部隊駐韓日數量、盟國防空體系建立、海上打擊力量準備、周邊大國協調等因素來看,美國目前所做的尚不足以對一個擁兵百萬的主權國家發動全面戰爭。即便美國進行的是外科手術式的打擊或斬首行動,也必須做好應對隨之而來的全面戰爭的準備。因此在朝鮮調門降低,美國顯示武力后宣布可以與朝鮮和談等信號發出后,朝鮮半島的戰爭危險似乎正在變淡。
美航母戰斗群(圖源:Sipa)
但問題是,戰爭本來就不是一個突發事件,而是一個逐漸積聚和反復強化的產物。在第一槍打響之前,可能已經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歷經危機升級的過程。朝鮮半島今天的戰爭風險也不是一天釀成的。而目前雙方不斷為對抗加碼正在快速積聚戰爭爆發的風險。
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半島戰爭風險的增加是直接與朝鮮的核能力成正比的。美國目前發出的信號明顯是“以武力威懾促進談判,保持隨時動武的能力”。不過,美國的武力威懾可能暫緩朝鮮發展核力量這一步伐,但決不可能逆轉和停止這一趨勢。可以想見,當和平方式仍然無法奏效(幾乎可以確定,以和平的方式無法讓朝鮮自動棄核,或讓美國認可朝鮮擁核)時,武力威懾和武力對抗會再次成為選項。幾輪“威懾—和談—威懾”的循環下來,戰爭的風險就會逐漸增加,最后成為唯一的選項。
在最近一輪“以壓促談”中,不難看出朝鮮問題上惡性互動的傾向已經形成。美國在朝鮮核打擊能力已經形成的情況下,開始認真對待以及下決心解決朝鮮問題。而解決的方式已經確定為簡單粗暴直接的武力威懾。包括國務卿蒂勒森在內的這一批美國政治家都是克林頓和談政策和奧巴馬拖延政策的反對者。他們一向很不看好美朝對話,主張美國考慮包括使用武力在內的一切選項。在本月5日朝鮮試射一枚彈道導彈后,蒂勒森還說,美國對朝鮮已經說得夠多了。
責任編輯:劉微
- 迪拜航展 阿聯酋航空與波音簽151億美元大單 將購買787客機2017-11-14
-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應特朗普要求唱情歌 觸礁的美菲能否“生情”2017-11-14
- 美國航母預計在2018年到訪越南港口 2017-11-13
- 美得州槍擊案兇犯凱利前妻倫納曼:我一直生活在恐懼中2017-11-13
- 朝鮮半島最新消息 美三艘航母進入朝鮮半島東部海域參與韓美軍演2017-11-13
- 朝鮮半島最新局勢 美3艘航母駛入朝鮮半島東部海域 與韓國聯合軍演2017-11-13
- 實用外交的典范 中美簽超2500億美元創紀錄大單 2017-11-10
- 朝鮮半島近況 中美達成“半島核問題共識” 讓半島實現無核化!2017-11-10
- 美國總統特朗普:我相信中美能夠一起找到解決朝鮮問題的辦法2017-11-09
- 朝鮮半島近況 俄副外長:將堅持使用政治外交手段解決朝鮮半島問題2017-11-09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加夫婦42輛校車建“諾亞方舟” 作為核輻避難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