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際頻道>國際新聞
      分享

      為什么會有人玩這么“傻”的游戲?

      1、好奇心害死貓

      事實上,類似“藍鯨”這樣的自殺游戲我們一點都不陌生。比如,一直流行于全球各地中小學的“窒息游戲”,游戲的要求是自行(或有人輔助)對自己進行導致窒息的行為,例如自溺,勒頸等,如果通過挑戰而且人還活著就算贏;再比如,俄羅斯輪盤賭,在左輪手槍的六個彈槽中放入一顆或多顆子彈,任意旋轉轉輪之后,參與者輪流把手槍對著自己的頭部扣動扳機,活到最后者勝……..

      這些自殺游戲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以“游戲”、“挑戰”或“賭博”之名,通過對“游戲”的趣味性、刺激性以及對死亡的未知性、神秘性的包裝和渲染,來誘騙擁有旺盛好奇心和好勝心的青少年。

      青少年處于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時期,生理和心理發展變化急劇。他們追求新奇、時尚,對新鮮事物敏感而好奇,極易受外界的誘惑和他人的影響。

      同時,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身心發育尚未成熟,辨別是非和控制沖動的能力也尚未真正形成。而好事之徒往往利用青少年的這些獨特的心理行為特征為所欲為,這也是自殺游戲能夠在青少年人群中蔓延并且防不勝防的一個重要原因。

      2、歸屬受挫與累贅感知

      然而,經過比較,我們會發現“藍鯨”游戲與一般的死亡游戲還存在著本質的不同。普通的死亡游戲參與者往往事先都沒有自殺的念頭,而“藍鯨”游戲的參與者則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一心求死的并且希望通過自殺網站“組團上路”的人。

      “為什么要一心求死?”這時候估計會有一大波不明所以的大人跳出來指責與質問:“你們從小不愁吃不愁穿,生活環境優渥,受到良好的教育,你們到底還有什么不滿意的?你們到底在矯情什么?”

      對,就是這種不理解與不認同,更加加深了青少年的無力感與孤獨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個人要活下來,能夠活得衣食足就覺得很不容易了,而現在的青少年看起來生活優渥,并沒有從物質層面上體會過生命的不易。但與此同時,雖然物質生命的緊張考驗場景少了,心靈的焦慮和壓力卻比他們的父輩、祖父母輩強得多。

      這些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擁有成人早已遺忘的對自由、獨立的渴求,但現實的情況常常是父母并不能真正尊重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甚至,有些父母還存在著對家庭成員的暴力情形;即便沒有暴力舉動,諸如孩子在學校、朋友中受到欺凌,父母也沒能及時正面干預。對于孩子來說,家庭親情已經不是一道抵御風險的安全閥,而是施加重壓的冰冷機器。

      再者,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國人也越來越重視教育。然而今天的教育學校文化卻被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急功近利的價值導向所包圍。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能及早獲取日后求學的敲門磚,一些家長和教師在孩子開智與啟蒙階段,就開始謀劃著如何揠苗助長,加油催熟,諸如奧數、才藝培訓、課外輔導、小升初壓力已屢見不鮮。

      這不,現在連幼兒園都要復讀了。青少年不得不從小參與高強度的競爭,承受莫大的壓力。當這些壓力越積越多,甚至無法排解的時候,就會產生焦慮感,以及因社會勝任需求未得到滿足而產生的累贅感(一種認為自己給別人“拖后腿”的錯覺)。

      當孤獨感(即受挫的歸屬感)和知覺到的累贅感同時出現時,就會形成自殺意念,以此作為逃避絕望情緒、軀體痛苦或不如意環境的方式。這就是青少年一心求死的原因所在。而為了克服自殺的孤獨感和恐懼心理,這些人自愿加入了自殺游戲。

      然而,一切才剛剛開始,因為自殺意念并不足以引發自殺行為。

      根據心理學家托馬斯·喬伊納的自殺人際關系理論(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Suicide),一個人要實施自殺行為需要同時具備以下三要素:受挫的歸屬感(Thwarted Belongingness)、知覺到的累贅感(Perceived Burdensomeness)和習得的自殺能力(Acquired Ability of Suicide)。

      也就是說,除了自殺意念以外,個體還需讓自己適應死亡的痛苦與恐懼,而“藍鯨”自殺游戲中的每日任務正好教會了這些青少年這項技能。

      游戲組織者的惡毒伎倆

      1、幫你習得自殺能力

      事實上,自殺意念的出現是非常普遍的,而真正成功實施自殺行為的人卻非常少。原因在于并非所有人都能夠一直忍受自殺所帶來的恐懼與痛苦。具體而言,自殺本身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極少有人天生就不畏懼死亡。從進化的角度來說,自我保護的本能會削弱個體的自殺意念,使得喪失生命的行為難以真正被實施。所以自殺意念并不是一個人選擇自殺的致命性因素。如果個體想成功實施自殺行為,那么最關鍵的就是他必須具備實施自殺的能力。

      那么,習得自殺能力的方法是什么?游戲組織者又是如何通過任務設置把參與者的自殺意念轉變成為行動的?研究認為,習得自殺能力的內在機制是對痛苦、恐懼及疼痛的習慣化與拮抗作用。自殺者可以通過反復多次接觸痛苦與刺激事件來提高軀體痛苦的耐受性和降低對死亡的恐懼,并最終克服自我保護本能。

      在很多案例中,初次嘗試自殺者往往采用比較溫和的手段,通常傷口較淺,藥物劑量較小。在經過幾次嘗試之后,最終才釀成了致命的悲劇。這種通過循序漸進,一步步加重自殘行為來適應死亡痛苦的方式在“藍鯨”游戲中可謂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從在身上割開淺口,到用剃刀在手上雕鯨魚,再到切開嘴唇,割腕,最后自殺,可謂一步步地把參與者推向深淵啊。

      責任編輯:劉微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廈門兩校:“破”墻搭橋 共筑幼小銜接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婷婷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野狼|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本二本 | 亚洲高清最新av网站|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无码|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在线亚洲午夜理论AV大片|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少妇亚洲免费精品| 亚洲?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M码 欧洲S码SSS222| 亚洲裸男gv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码|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一|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首页| 亚洲色四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亚洲色图黄色小说|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鲁死你资源站亚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