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公開木星探測器“朱諾”號收集的最新數據及研究報告,包括木星兩極的高清照片,顯示它們表面覆蓋多個直徑堪比地球的風暴。科學家對新發現感到興奮,認為有助重新認識木星運作。
據報道,科學家本來只知道木星兩極有一些閃閃發光的橢餅圖案,在“朱諾”號的高清鏡頭下,這些圖案原來是緊排在一起的超巨型風暴,部分直徑達2800公里,有些甚至更大。
“朱諾號”在赤道附近探測到厚度達最少350公里的氨氣帶,科學家推斷這是循環系統一部分。新的重力數據顯示,木星核心可能較科學家原本估計松散,甚至不存在。
科學家還發現木星磁場可能較預期中強,NASA形容木星是一個“復雜、巨大及動蕩的世界”,美國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博爾頓稱,新發現有助重新探討如何探索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朱諾”號預定與木星近距離“接觸”最少12次,任務將于2018年2月結束。
延伸閱讀:NASA最新計劃抵達1000億億美元的行星
[環球網軍事5月12日報道]美國福克斯新聞網10日報道稱,為開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稀有金屬,同時方便星際航行,中國公布了建小行星基地的計劃,并表示在不久的將來將付諸實施。報道引述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的話說,中國不久將研究方法,把機器人或航天員送到合適的小行星從事開采工作,并把礦產帶回地球。
報道稱,他透露的計劃中,可以將飛行器送到某個小行星,開采鈀、鉑等用于智能手機和汽車上的稀有金屬。今年年初,葉培建表示,中國可能在2020年至2025年之間進行一次類似的探索任務。
臺灣《聯合報》報道說,大陸對小行星資源開發平臺近期的方案設想是:捕獲一顆小行星,將其控制在可達范圍內,然后開展機器人或載人資源開采,獲取小行星上的稀有資源后返回地球。或者直接利用小行星的礦物資源,開展在軌建造工作等。該方案的遠期設想,是將小行星作為太空中轉站,為人類建立空間設施及星際航行轉移系統提供基礎材料,開展更深遠探測任務。
開發利用小行星的計劃并非只有中國在推進,美國等航天強國也早就盯上了其中蘊含的巨大機遇。福克斯新聞網稱,小行星不但可以作為上述星際航行任務的基地,而且在小行星上采礦的經濟價值可能高達數萬億美元。美國CNBC網站稱,高盛集團今年4月發布報告,稱太空經濟有著長遠而持久的機遇,未來20年間,其行業規模將會成長至數萬億美元。以小行星采礦為例,雖然很多人認為,小行星采礦的障礙很大,但實際上,金融和技術障礙已經非常低。根據加州理工學院的建議,未來勘探探測器的成本可能只需數千萬美元。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3年就表示,他們將對小行星進行開采。2017年1月,名為“靈神星”的飛行器擔負研究和開采位于木星和土星之間的同名小行星——“靈神星”。據科學家評估,靈神星鐵資源價值1000億億美元,一旦NASA將它們采集運回地球,全球商品價格系統將崩潰。
國內媒體援引葉培建的話稱,“我國只要去做,10年內就能開展示范性工程;要實現大規模開采,大約需要50年左右。”不過,他也認為,距離夢想成真還有不少的技術門檻需要克服。小行星探測在“選、探、控、用”等方面涉及諸多關鍵核心技術。比如在選擇小行星目標時,涉及參數識別與分析、科學價值評估、工程可行性分析等;對目標小行星開展前期探測,要解決長時間星際飛行電源與燃料供給、深空暗弱目標自主導航,以及弱引力天體的捕獲、著陸與附著、表面運動等問題;對于選擇并到達的小行星目標,需解決如何在近距離實現小行星操控作業問題,包括消除小行星的自旋,偏移它的軌道或將其轉移至目標區域等。
責任編輯:劉微
- 純白天地如夢似幻 NASA展示觀測下的南極冰川2017-11-07
- NASA公布太陽耀斑猛烈爆發畫面 璀璨炫目(圖)2017-09-08
- 一顆如房子般大小的小行星10月將從距離地球4.4萬公里遠處掠過2017-08-11
- NASA首次曝光木星大紅斑近照 神秘莫測大小約為地球的1.3倍2017-07-13
- NASA航天設備貼“嚴禁觸摸” 美副總統邁克·彭斯偏要摸2017-07-10
- 史上最近距離觀測 “朱諾”號探測器將揭秘木星大紅斑2017-07-09
- NASA將測試小型鈾核裂變反應器 為居住火星做好準備2017-07-05
- NASA辟謠稱未發現外星生命 宣布太陽活動有變化2017-06-30
- NASA:即將公布發現外星人證據純屬子虛烏有 外星人真的存在嗎?2017-06-28
- NASA發現十個類地行星 至今已有30顆宜居行星被證實 行星能住人嗎2017-06-21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加夫婦42輛校車建“諾亞方舟” 作為核輻避難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