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存條件嚴酷的太空中究竟有無生命體存活?為解答這一問題,俄科研人員從國際空間站外表面提取了多份樣本,結果發現了6種微生物的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1種真菌的孢子和1種能在太空生存的細菌,其中部分可能來自地球。
俄國家航天集團29日發布新聞公報說,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在2010年至2016年的多次太空行走中,從空間站艙體外表面的細碎沉積物中提取了19份樣本,并將其在與外界隔離狀態下帶回地球。
俄航天集團下屬太空科研機構“中央機器制造科研所”和俄科學院醫學生物學課題研究所的專家,在對上述樣本多次進行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化驗后發現了有生命力的芽孢桿菌屬細菌和金擔子菌屬真菌的孢子,而且找到它們的次數約占檢測總次數的45%。
在這些樣本里,俄研究者還發現一種細菌的DNA片段,其形態與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土壤中一種細菌的DNA片段近似。另有一種分枝桿菌屬細菌的DNA片段,其“主人”可能是俄西北部巴倫支海的浮游細菌。此外,研究者在國際空間站外的沉積物中找到了擔孢酵母屬真菌、囊擔菌屬真菌、代爾夫特菌屬細菌和原始古細菌的DNA片段。這些破碎遺傳物質被發現的次數約占檢測總次數的70%。
俄航天集團的專家指出,學界通常認為地球生物圈范圍的“上限”是海平面以上的萬米高空,如果今后的研究能證實在國際空間站外存活的芽孢桿菌屬細菌確實源自地球,或者上述DNA片段的“主人”也在該空間站外安了家且其老家也是地球的話,那么地球生物圈外沿的邊界或許應改寫。
此外,俄研究者還推測,上述微生物及其細胞物質可能并非在國際空間站各艙體升空時被帶入太空。有學說認為,源自地球的生命物質可通過飄浮脫離地球稠密大氣進入近地空間。因此在距地球表面約400公里的太空軌道內運行的空間站,將是研究懸浮微生物能否和如何從地球向外“逃逸”的絕佳設施,其研究結果還有望用于保護未來深空探測器和行星際空間站的外殼。(完)
責任編輯:劉微
- 一顆如房子般大小的小行星10月將從距離地球4.4萬公里遠處掠過2017-08-11
- 7日晚有月偏食 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能觀測全程2017-08-06
- BBC、SMG聯合出品紀錄片《地球》發音樂特輯 每個動物角色都有BGM2017-08-04
- BBC地球:神奇的一天發布終極預告片 晝夜交替演繹生命魅力2017-07-27
- 南極約6000平方公里最大冰架斷裂 或與地球變暖相關聯2017-07-13
- 美航天局研制“地球盾牌”防小行星撞地球2017-07-02
- NASA稱“開普勒”又發現10顆類地行星 開普勒望遠鏡有多牛?2017-06-21
- 不喝水能活120年 地球上最頑強的生物是它2017-05-27
- 美國推出太空葬禮:花1.7萬讓骨灰繞地球飛兩年2017-05-18
- 人類只剩下100年?地球死亡的N種方式2017-05-12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加夫婦42輛校車建“諾亞方舟” 作為核輻避難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